地理知識點總結 世界海洋鹽度的分布變化
距離2011年高考還有不到2個月的時間了,這個時候文科的同學要有一個清楚的頭腦,總結各科的知識重點并記住。下邊小編就為大家總結了高中地理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界大洋鹽度平均值以大西洋最高,為34.90;印度洋次之,為34.76,太平洋最低,為34.62。但是其空間分布極不均勻。
(一)鹽度的平面分布
1.海洋表層鹽度的平面分布由前所述可知,海洋表層鹽度與其水量收支有著直接的關系。就大洋表層鹽度的多年平均而言,其經(jīng)線方向分布與蒸發(fā)、降水之差(E—P)有極為相似的變化規(guī)律。若將世界大洋表層的鹽度分布(圖3—17)和年蒸發(fā)量與降水量之差(E—P)的地理分布(圖3—18)相對照,可以看出,(E—P)的高值區(qū)與低值區(qū)分別與高鹽區(qū)和低鹽區(qū)存在著極相似的對應關系。在大洋南、北副熱帶海域(E—P)呈明顯的高值帶狀分布,其鹽度也對應為高值帶狀區(qū);赤道區(qū)的(E—P)低值帶,則對應鹽度的低值區(qū)。
海洋表層的鹽度分布比水溫分布更為復雜,其總特征是:
1)基本上也具有緯線方向的帶狀分布特征,但從赤道向兩極卻呈馬鞍形的雙峰分布。即赤道海域,鹽度較低;至副熱帶海域,鹽度達最高值(南、北太平洋分別達35和36以上,大西洋達37以上,印度洋也達36);從副熱帶向兩極,鹽度逐漸降低,至兩極海域降達34以下,這與極地海區(qū)結冰、融冰的影響有密切關系。但在大西洋東北部和北冰洋的挪威海、巴倫支海,其鹽度值卻普遍升高,則是由于大西洋流和挪威流攜帶高鹽水輸送的結果。另外,在印度洋北部、太平洋西部和中、南美兩岸這些大洋邊緣海區(qū),由于降水量遠遠超過蒸發(fā)量,故呈現(xiàn)出明顯的低鹽區(qū),偏離了帶狀分布特征。
2)在寒暖流交匯區(qū)域和徑流沖淡海區(qū),鹽度梯度特別大,這顯然是由它們鹽度的顯著差異造成的。其梯度在某些海域可達0.2/km以上。
3)海洋中鹽度的最高與最低值多出現(xiàn)在一些大洋邊緣的海盆中,如紅海北部高達42.8;波斯灣和地中海在39以上,這些海區(qū)由于蒸發(fā)很強而降水與徑流卻很小,同時與大洋水的交換又不暢通,故其鹽度較高。而在一些降水量和徑流量遠遠超過蒸發(fā)量的海區(qū),其鹽度又很小,如黑海為15~23;波羅的海北部鹽度。
4)冬季鹽度的分布特征與夏季相似,只是在季風影響特別顯著的海域,如孟加拉灣和南海北部地區(qū),鹽度有較大差異。夏季由于降水量很大,鹽度降低;冬季降水量減少,蒸發(fā)加強,鹽度增大。
平均而言,北大西洋最高(35.5),南大西洋、南太平洋次之(35.2),北太平洋最低(34.2)。這是因為大西洋沿岸無高大山脈,北大西洋蒸發(fā)的水汽經(jīng)東北信風帶入北太平洋釋放于巴拿馬灣一帶。而南太平洋東海岸的安第斯山脈,卻使由南太平洋西風帶所攜帶的大量水汽上升凝結,釋放于太平洋東部的智利沿岸。越過安第斯山脈以后下沉的干燥氣流又加強了南大西洋的蒸發(fā)作用。印度洋副熱帶的高鹽水,由阿古拉斯流帶入南大西洋東部,使其鹽度增高,但南太平洋東部,則因大量降水,使其鹽度下降,故兩個海區(q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海洋表層以下鹽度平面分布由于多種制約鹽度因子的影響隨深度的增大逐漸減弱,所以鹽度的水平差異也隨深度的增大而減小。在水深500m處,整個大洋的鹽度水平差異約為2.3,高鹽中心移往大洋西部。1000m深層約 1.7,至2000m深層則只有0.6。大洋深處的鹽度分布幾近均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53160.html
相關閱讀:2013年高考地理復習:地下水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