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矛盾”到“和諧”──《荷塘月色》的文本解讀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關(guān)鍵詞:矛盾、和諧、受用、無福消受、回歸文本、個性解讀

 

看了很多關(guān)于《荷塘月色》一文的分析、賞析、教學(xué)設(shè)計以及教案,受益多多,但又感覺有些不盡人意。所以不揣淺陋,將自己的一知半解于此獻丑,實為拋磚引玉,為語文教學(xué)盡綿薄之力。開篇之前,先說一些看似游離于題外的東西,故本文的入題要從第三小節(jié)開始。但前兩節(jié)又是至關(guān)重要的,因為一些觀念性的東西一直限制著我們的視野,影響著我們的思考,進而制約了我們的解讀能力,所謂南轅北轍。這對語文教學(xué)是一種戕害。所以先嚕蘇一番。

 

一、回歸文本和知人論世

 

不可否認,知人論世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學(xué)解讀手段。所以很多論者在面對《荷塘月色》一文時,都敏銳地聯(lián)系到了1927年的政局變幻,想到了國家的暗淡前途和知識分子的苦悶心境,也有論者聯(lián)想到了作者因子女眾多而引起的生活困難和家庭齷齪。應(yīng)該說這些都不是空穴來風(fēng)。但當(dāng)我們過分寄重于知人論世,而忽略了對文本本身的閱讀和感悟時,往往會落入庸俗的窠臼,變而為索引派或考據(jù)派,這又是語文教學(xué)的大忌,會限制學(xué)生的智力開發(fā)和個性閱讀的開展。筆者一直以為文本是閱讀的第一手資料,知人論世只是文學(xué)鑒賞和批評的輔助手段。文學(xué)作品具有她獨特的表達方式,特別是一些不朽之作,它們在表達上的隱蔽性和多義性,帶來了解讀的豐富性和不確定性,這使多角度的立體研究和全方位的精密分析成為必要。但是,不管何時,文本都是第一位的,因此,在這里我不想再“知人論世”,只想就文論文。知人論世一旦走向極端,要么很可笑,因為很無聊;要么很可悲,因為很機械。它和“成分論”一樣,必須關(guān)在專門的籠子里。中學(xué)語文的教學(xué),因為擔(dān)負著學(xué)生文本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任務(wù),尤其是在提倡個性解讀的今天,這種對文本的回歸就更加重要;谝陨喜怀墒斓恼J識,本文所要展開的,就是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分析和感悟,走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進朱自清的內(nèi)心世界。

 

二、從作家回歸到人── 一個有痛苦有思想的生命個體

 

從各種現(xiàn)存文字看,朱自清應(yīng)該是一個溫文爾雅、天真率直的人,同時又是一個深受傳統(tǒng)文學(xué)浸淫的人,因此他的散文并不難懂。只是作于1927年7月的這篇散文有著太多的巧合,那是一個多事之秋,更是一個腥風(fēng)血雨的時代。任何一個稍懂中國現(xiàn)代史的人,都會條件反射似地想到蔣介石在上海的“四.一二”和汪精衛(wèi)在武漢的“七.一五”。這些事件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黨史和現(xiàn)代史的記憶中是那么觸目驚心,以致它們成為了1927的代名詞。當(dāng)此內(nèi)憂外患關(guān)頭,朱自清,能不有感乎?在文學(xué)評論和語文教學(xué)中,“知人論世”都已成為一條重要原則,既然,朱自清是一位愛國人士,既然,1927年的時代背景有這些不得不說的故事,你回避得了嗎?

 

朱自清是一代散文大師,這在文學(xué)史上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人格也是毋庸置疑的,“你同他談話處事或讀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誠懇、謙虛、溫存、樸素”(楊振聲《朱自清先生和現(xiàn)代散文》),是我們景仰的教授、作家、有氣節(jié)的中國人代表。但是,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我們每一人在社會中都承擔(dān)著多重角色,朱自清也是。作為一個生命個體,他除了是作家、教授、有氣節(jié)的中國人,還是一個男人、丈夫、父親和兒子,換言之:一個凡夫俗子。他必然的也要經(jīng)歷人生的尷尬,會有他的煩惱和痛苦,會有他的嘆息和歌哭。只是,作為一代文章大師,其嘆息和歌哭也會成為經(jīng)典,正如屈原的憤激和呼喊會成為《離騷》,李白的失路和困境會成為《將進酒》和《行路難》,朱自清的一次散步也造就了現(xiàn)代散文的一篇扛鼎力作。

 

通常,我們對大師和經(jīng)典的解讀,存在著仰視心理,這沒有什么,但問題是不能因此簡單化和概念化。李白代表著盛唐的豪邁和進取精神,魯迅代表著近現(xiàn)代國人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一定沒有例外嗎?推而論之,朱自清的1927年的文章一定只能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綁在一起嗎?共性之中有個性,必然之中有偶然,這是個很大的命題,涉及到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一些基本原則,我們在此不再討論。

 

我們只談文本。不要任何文章外的東西參與進來,不要任何外來內(nèi)容的干擾。為了拉近欣賞的距離,我們要求學(xué)生把朱自清想象成一個普通人,像作品所表露的:一個有妻子的丈夫,有孩子的爸爸,“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的有些小小煩惱的人。

 

從文本來看,作者也不想提那些煩心事,他顯然不想再糾纏下去,只想擺脫它們。因此,雖然開篇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但接下來呢?他就散步去了,再接下來,他到了荷塘,還想到了采蓮的艷裝少女,最后就回到家了。所謂的“不寧靜”已成過去,來無影去無蹤,我們一些毫不相干的局外人,耿耿于懷作者為什么“頗不寧靜”,豈非多此一舉?

 

此為題外話,下面進入正題。

 

三、矛盾與和諧

 

 《荷塘月色》一開篇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論者皆以為這是文眼,筆者深表贊同,而且還要細細品味:“不平靜”而至于“頗”,可見事情有些嚴(yán)重,或很棘手。是“這幾天”的事情,那么因時間短暫,又年代久遠,原因就不宜深究;又因為只是在“心里”,連發(fā)妻都渾然未覺,這次不寧靜,就無人知曉,或因難以啟齒,或因知音難覓。在院子里乘涼而“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因月而想起荷塘,這頗讓人想起蘇東坡《記承天寺夜游》:“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敝皇牵瑬|坡居士是因“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而朱自清卻是“悄悄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孤獨之感,隱隱欲現(xiàn),這又頗似岳飛的“起來獨自繞階行”。但朱先生卻又接著說了一段話,直抒胸臆,吐露了自己的內(nèi)心矛盾和困擾: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試析,“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則我沒有自己獨立的天地;“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則我在這一世界里不太得意;而且“一個人”在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到這里,“不寧靜”的原因似乎出來了:孤獨、不自由。但作者又說“這是獨處的妙處”,“獨處”沒有感到孤獨,卻感到自由,稱為“妙處”,則作者所謂“路上知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就不是被動的逼迫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了。他對自由的向往與渴望,已經(jīng)點出。作者“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就揭示了這一生存矛盾。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愛熱鬧”、“愛群居”,但這也給我們帶來了煩惱,帶來了傷害,個人的物質(zhì)空間和精神空間都失去了自由。因此不得不“也愛冷靜”、“也愛獨處”,蘇軾所謂“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就是說這種生存的兩難境地。(至此,回扣開頭作者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不寧靜,就是心里很亂,很煩,不安寧,不肅靜。)

 

與此相對應(yīng)的(按:這里可以知人論世一下,以自圓其說)是,朱自清1916年即與武仲謙女士結(jié)婚,1927年就有了五六個子女。武女士是1929年病逝的,那么1927年健康應(yīng)該已出現(xiàn)問題,家務(wù)繁重、兒女嘈雜、經(jīng)濟困窘、家庭齷齪、確實使人煩不勝煩;如果工作上再有些不順,心里不寧靜就很正常了。

 

這種矛盾心情,在中國的文人傳統(tǒng)中是有先例的,他們的做法也很相似,如李商隱是“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李白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朱自清呢?他選擇的是離開家,離開小院,離開妻子兒女,一個人在幽僻的荷塘邊,沿小路一圈圈兒走下去。他看到了什么呢?

 

一般說來,課文的四、五、六段被認為是最精華、最成功的部分,因為在作者筆下,荷塘和月色都具有了一種非同尋常的美,但這種說法有他的片面性,理解未免失之膚淺,好像作者面對美景忘了一切,“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作者都這樣說了嘛。但這樣看的話,就有些“為寫景而寫景”之嫌了。一代宗師,難道只為賣弄華詞麗句和巧奪天工的修辭而搖唇鼓舌嗎?果真如此,這就是一篇內(nèi)容空洞的六朝文了,豈非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乎?

 

來一起讀第五段。作者看到了什么呢?思之再三,令人恍然。本段共六句話,原來前三句寫了月光以及月光下的葉子與花,第四、五兩句寫淡云遮月和樹影,最后一句總寫。原來這一段是個“先分后總”的結(jié)構(gòu),那么最后一句就要重視:“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因為“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或得月(前三句)或有一層淡淡的云(第四句)或否(第五句),“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天何言哉?大自然又何言哉?但朱自清已經(jīng)感悟到了:那真諦就是“和諧”二字。至此,就可以明白第四段的內(nèi)在深意了:前三句寫葉子和花,靜態(tài);后四句寫微風(fēng)吹過來,動態(tài)。風(fēng)乍起,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是“送來縷縷清香”,“ 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

 

把四、五兩段合在一起,可以看出這是兩段充滿了哲理意味和人生感悟的文字,作者由于某種原因,感到心里頗不寧靜,但他沒有向外人表露,更沒有搞得家里雞犬不寧,而是在夜深無人時到外面走走。在散步中,他領(lǐng)悟到了大自然的和諧美,不管是風(fēng)止還是風(fēng)起,荷塘都是美的;不管有月無月,荷塘也都是美的。所謂樂極生悲,否極泰來,喜怒哀樂從來難免,而能夠保持一種內(nèi)心的和諧最重要。但作者寫來卻又含蓄蘊藉,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將議論蘊涵于美輪美奐的描寫之中,頗得唐人意趣,當(dāng)然不同于那些一眼見底的所謂哲理小品。

 

四、“受用”與“無福消受”

 

同樣的含蓄蘊藉之筆還有另外兩處文字。一是“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作者大大方方笑納的,是無邊的荷香月色,這是雅事,當(dāng)然可以大書特書,作者欣賞了,也領(lǐng)悟了,可謂字字珠璣,文質(zhì)兼美了。還有一處是“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由荷塘想到采蓮是很正常的,可是,這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又是唱著艷歌去的,這就有些意思了!澳鞘且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fēng)流的季節(jié)”。作者說“我愛熱鬧”,那么他敢說“我也愛風(fēng)流”嗎?當(dāng)然不能。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因為孔圣人有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思”,還因為朱先生是教授,是作家,他要為人師表,還要立德立言。但他還是說:“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好一個“無福消受”!而且還“可惜”!而且還“真是有趣的事”!而且還記起了《西洲曲》里的句子:蓮子清如水。中學(xué)老師曾經(jīng)告訴我們:“蓮子清如水”就是“憐子情如水”。朱先生知道嗎?朱先生懂得“諧音”和“雙關(guān)”嗎?

 

當(dāng)然知道。而且他說: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記得曾經(jīng)有一個時期,《荷塘月色》在編入中學(xué)課本時, “采蓮”的這一部分被編者刪掉了,原因不詳;蛟S在那個“只許革命”的年代,這種不健康的情調(diào)不夠冠冕堂皇、不夠偉大純潔吧?

 

朱先生前妻早逝,后來(一直過了好幾年),才有有了第二任妻子,從來沒有聽說中間和以后移情別戀或者搞婚外情,朱先生絕對自律很嚴(yán)。但是,這“采蓮”一段卻含蓄地流露出了一種強烈的個人欲望:對青春的向往,對愛情的頌揚,對快樂的留戀。生活是那樣殘酷,那樣不遂人愿,理想和現(xiàn)實總是有很大的差距。朱自清一面是學(xué)有所成的教授、著作等身的作家,是為人妻為人父為人子的家庭支柱,另一方面,他還是感情豐富、正當(dāng)盛年的的“人”,他的欲求和理想都遇到了很大的矛盾,而且必須壓抑在內(nèi)心深處。

 

我們還是從課文中來找答案。這些矛盾,通過一次散步,也已被作者化解。那就是對于“荷香月色”且“受用”,對于“采蓮”就只是在心里說“可惜我們已無福消受了”。孔子之“發(fā)乎情,止乎禮”,適可而止,不亦君子乎?作者的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又“和諧”了。

 

這樣,作者就由“不寧靜”進入了“和諧”,他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蘇軾《赤壁賦》中說:

 

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國文人似的心理調(diào)適歷程,個人的內(nèi)心矛盾,終于歸于和諧;個人的欲望痛苦,最終被明月清風(fēng)所替代。從此,又天下太平了。

 

所以,對這篇文章,一位語文教師,可以引導(dǎo)學(xué)生從中學(xué)到很多東西,一是情緒的宣泄和消解方式;二是欲望的轉(zhuǎn)移和替代形式;三是篇章結(jié)構(gòu)的內(nèi)在邏輯;四是描寫手段的多姿多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53817.html

相關(guān)閱讀:2013年高考文言文閱讀練習(xí)題:答蘇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