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臣等不肖(。 。2)刎頸之交(。 。3)廣成傳舍( )
(4)繆賢舍人(。 。5)見臣列觀( ) 。6)相如雖駑( )
(7)臣語曰( ) 。8)使人遺趙王書(。。9)睨柱(。
(10)秦王不懌( ) 。11)臣請就湯鑊(。。12)請奉盆缶秦王( )
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1)王必無人( 。 。2)相如奉璧奏秦王( 。 。3)乃辭謝( )
(4)從徑道亡( 。 。5)間至趙矣( ) 。6)臣請就湯鑊( )
(7)左右皆靡( ) 。8)為趙王壽( ) (9)秦王竟酒( )
(10)位在廉頗之右( 。。11)一介之使( 。 。12)徒以口舌為勞( )
3.在括弧里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寫出其本字。
(1)可與不( ) (2)拜送書于庭( )
(3)召有司案圖( ) (4)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 )
(5)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6)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 )
4.下面句中虛詞“于”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兩項是( )
(1)聞于諸侯。 (2)故燕王欲結于君。 (3)而君幸于趙王。
(4)使不辱于諸侯。(5)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6)歸璧于趙。
5.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與現(xiàn)代漢語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1)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2)璧有瑕,請指示王。(3)傳之美人,以戲弄臣。(4)不如因而厚遇之。(5)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6)于是相如前進缶。
6.對下面句子的特點分析無誤的幾項是( )
(1)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這是一個定語后置句,“可使報秦者”是“人”的后置定語)
(2)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
(這是一個并列復句,關聯(lián)詞語是“而……,而……”。)
(3)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
(“見欺于趙”是被動結構,見、于均表被動。)
(4)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這是一個并列復句,關聯(lián)詞語是“亦……亦……”)
(5)曰:“不若也。”
(這是一個省略句,完整的意思是“廉將軍不若秦王也”)
(6)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 “……者,……也”,這是一個判斷句。者,在主語后表停頓;也,表判斷)
7.對下面句子的翻譯有誤的幾項是( )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翻譯:想給秦國(和氏璧),又恐怕不能得到秦國的城池,白白地被欺騙了;想不給,就擔心秦軍攻來。
(2)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翻譯:秦國從繆公以來(經(jīng)歷了)二十多個國君,從來沒有堅守信約的.
(3)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翻譯:相如一向輕視別人,我為他感到羞恥,不甘心位居他的下面!
(4)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翻譯: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后啊!
(5)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翻譯: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不知道將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
(6)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翻譯:你們的看待廉將軍的態(tài)度哪里比得上秦王?
8.分析下面文字中加點詞語對于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
(1)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
(2)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
(3)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4)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答:
9.分析下面這段語言描寫是怎樣地刻畫了藺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
“大王欲得璧,使人發(fā)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h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jié)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答:
10.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楚人和氏得玉璞(pú)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褪蠟檎N而刖(yuè,古代的一種酷刑,把受刑人的腳砍掉)其左足。及厲王薨(hōng,古代稱侯王死叫“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雕琢、加工玉石)其璞而得寶焉,遂名曰“和氏之璧”。
(1)解釋加點的詞語:
A.奉而獻之厲王。 B.厲王使玉人相之。
C.王以和氏為誑而刖其左足。 D.悲夫?qū)氂穸}之以石。
E.子奚哭之悲也? F.王聞之,使人問其故。
答:
(2)說明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
A.遂名曰“和氏之璧”。
B.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C.天下之刖者多矣。
D.子奚哭之悲也?
答:
(3)這則寓言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答:
11.請你向班上的同學推薦歷史巨著《史記》,說明推薦理由。要求200字左右。
答:
12.“廉藺交歡”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故事,成語“負荊請罪”,戲曲《將相和》都來自這里,它啟示我們:萬事“和為貴”。深入理解這個故事的內(nèi)涵,對于我們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很有益處。請談談你的感想,并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寫一篇短文,不少于800字。
答:
解析與答案
1.答案:(1)xiào。(2)wén。(3)zhuàn。(4)miào。(5)guàn 。(6)nǔ。
(7)yù。 (8)wèi。 (9)nì。 (10)yì。(11)huò。(12)fǒu。
2.答案:(1)若硬是、如果確實。(2)進獻。(3)道歉。(4)逃跑。(5)從小路。(6)挨近、受。(7)倒下、后退。(8)敬酒或獻禮。(9)終、完畢。(10)上位。(11)個。(12)只、僅。
3.答案:(1)不通否。(2)庭通廷。(3)案通按。(4)繆通穆。(5)孰通熟。(6)紿通詒。
4.解析:(1)在,介詞。(2)和、與,介詞。(3)被,介詞. 4.被,介詞。(5)對,介詞。6. 到、介詞。
答案:(3)(4)。
5.解析:(1)現(xiàn)在泛指漂亮的女子,文中專指嬪妃。(2)現(xiàn)在用于上對下發(fā)表意見,是一個合成詞;文中是一個詞組,指點給……看。(3)古今同義,玩弄、愚弄。(4)現(xiàn)在是一個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文中是一個詞組,因(之)而,趁這機會。而,用作狀語的標志。(5)現(xiàn)在同“過去”;文中“從此以往”是“從這座城開始往(東)”。以,連詞,同“而”。(6)現(xiàn)在是一個詞,向前走;文中是一個詞組,走上前進獻。
答案:(3)。(現(xiàn)版教材將其看成古今同義,但老版教材解作“戲/弄臣”,戲,戲耍、把玩;弄臣,即“左右、近臣”。)
6.解析:(2)是由兩個有假設關系的分句組成的復句,“而”表示假設關系,相當“如果”。(6)是一個因果說明句,相當現(xiàn)代漢語的“之所以……,是因為……”。文言文中“……者,……也”句式有兩種情況,一是表判斷,主語和謂語均為名詞或名詞性結構,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一是因果說明,常見格式是“所以………者,以……也”。
答案:(2)(6)。
7.解析;(3)賤人,不是動賓結構,而是偏正結構,當譯為“(身份)卑賤的人”;“吾羞(之)”,“之”不是指藺相如,而是指“位居廉頗之上”。(6)對這個句子的結構要正確辨別,“廉將軍孰與秦王”是動詞“視”的賓語;“之”是用于主語“公”和謂語動詞“視”之間的助詞。
答案:(3)(6)。
8.解析:本題旨在體會課文是怎樣通過動作描寫刻畫人物性格。
答案:(1)這個“視”字說明相如雖然獻上璧玉,卻是密切注視秦王和秦群臣的一舉一動,并且迅速斷定“秦無意償趙城”,于是設計又取回璧玉,表明相如善于審時度勢。(2)相如已“前”,走近秦王取回了璧玉,璧一到手之后,立即后退,拉開與秦王的距離,并且靠近柱子,于是就有了“頭與璧俱碎于柱”的有利位置,表現(xiàn)了相如的機智。(3)“睨”說明相如一邊瞅柱,裝作要砸璧的樣子,一邊用兩眼的余光瞅秦王,機警地觀察秦廷的變化。(4)“前”,靠近秦王,把其置于自己掌控的范圍之內(nèi);“跪”,借此蓄勢待發(fā),便于一躍而起。這個句子表面上寫相如對秦王的禮遇,實際上是暗藏殺機。
9.解析:本題旨在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以進一步提高語言鑒賞能力。
答案:這段語言描寫講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說明“復取璧”的緣由,藺相如先說明獻璧的由來,趙國群臣因不相信秦國,故不愿獻璧;而相如則出于對秦國的信任和秦趙之間的友好,堅持把璧送來,這樣便突出獻璧全在一個“誠”字。接著臨時設辭,說明趙王送璧的隆重禮儀,突出趙國對秦的禮敬。然而秦國又是什么態(tài)度呢?藺相如迅速抓住秦國破綻進行反擊:“見臣列觀,禮節(jié)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這一切與趙國的誠意和禮敬形成鮮明對照,都證明秦“無意償趙城”。這便有力地說明了,趙獻璧有理有禮在先,秦得璧無理無禮在后,因此“復取璧”是完全正當?shù)男袆。這段語言描寫充分表現(xiàn)了藺相如的機變和善辯的才能,他總是能隨時隨地為自己找到正當?shù)睦碛,又能迅速敏捷地發(fā)現(xiàn)對方的破綻,從而使自己永遠處于主動的地位。第二層意思表明與璧玉共存亡的決心,充分表現(xiàn)了他不怕犧牲的勇敢精神。
10.(1)答案:A奉,兩手捧著。B相(xiàn?),仔細看、審察。C誑,欺騙。D題,命名、稱為。E奚,何,為什么。F故,原因。
(2)答案:A音節(jié)助詞,無意義。B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相當“的”。C助詞,用于主謂之間。D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相當“得”。
(3)解析;這是一道發(fā)散性思維題,雖然故事的本意在文中已經(jīng)點明,但我們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進行創(chuàng)造的發(fā)揮。
答案;(1)“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這是說社會上有很多是非不分,黑白顛倒的現(xiàn)象。(2)不要怕誤會,只要我們始終抱有一顆忠誠的心,總有一天會被人理解,這說的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3)璞與石外表上沒有什么區(qū)別,一般的人分辨不出,只有能工巧匠,把它加工雕琢之后,才能現(xiàn)出它的本色,由此啟發(fā)我們,觀察事物不能只看現(xiàn)象,必須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11.解析:介紹一部著作,這是很常見的一種文體。一般來說,應當書名,作者,創(chuàng)作時間,主要內(nèi)容,突出特征,在社會上或者文學史上的影響等。
答案:略。
12.答案: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55309.html
相關閱讀:2013年高考文言文強化練習:昔齊攻魯,求其岑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