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綜地理試題突出能力立意,往往用新材料、以新情境、從新角度來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因此不要去指望在高考試題中出現(xiàn)已做過的試題、自己很熟悉的情境或者通過死記硬背照套書本知識的這些情況。問題轉換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技能,也是對知識領悟的能力體現(xiàn)。地理復習中應該有意識培養(yǎng)和訓練,通過循序漸進地復習滲透,以提高轉換問題的能力。要實現(xiàn)問題的靈活轉換,達到由難到易的目的,可采取以下幾個策略。
一、新舊轉換策略
現(xiàn)在的高考試題,往往設置新情境、應用新材料來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變能力,它要求學生能夠從試題的各種形式的材料中,獲得新知識(包括新概念、新原理、新數(shù)據(jù)等),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進行判斷推理、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而要想面對新情境,應用新材料來順利解決問題,可以對新情境進行合理的轉換,把新情境轉換為舊的情境、把新問題轉化為老問題,把新情境轉換為常規(guī)情境(高考中主要是新圖轉換為常規(guī)圖形這種情況)。例如,讀表回答:試分析寧夏的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比江蘇多的自然和人為原因。
讀表分析來看,寧夏和江蘇兩省在水資源利用結構上存在一些差異,人均用水量(包括人均生活用水量和人均生產用水量)和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寧夏遠遠超過江蘇,要分析寧夏的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比江蘇多的自然和人為原因,學生覺得有一些困難,因為試題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數(shù)據(jù),課本中又沒有關于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的現(xiàn)成答案可照搬照用,其實如果能夠進行情境和設問的轉換,即把設問改為西北地區(qū)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比華東地區(qū)多的自然和人為原因是什么,問題也就容易多了,因為在中國分區(qū)以及高三選修(二)中都有關于西北和華東(如中國地理中我國有關南方和北方的內容)的地理背景的知識,因此通過對比兩地的自然(主要是氣候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主要是灌溉方式和技術)的差異,答案不難得出(西北氣候干旱,蒸發(fā)旺盛;技術較落后,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如漫灌,造成用水的浪費等)。
二、生熟轉換策略
平時復習時,對每類問題都要掌握一道典型的例題或一個典型的案例,通過這一例題或案例,向縱向挖掘,摸清知識的邏輯關系,在橫向拓寬,梳理知識的有機聯(lián)系,因而在遇到新情境、新問題時就可把典型的例題或案例引入到新情境中,這樣便于找到解題的切入點,同時結合新概念、新知識,或者也可把情境轉換成為自己較為熟悉的情境,通過這種陌生變?yōu)槭煜さ倪^程,可以化解思維障礙,降低思維難度。如2004年文綜高考地理試題36題(4)“在開墾的同時,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的灌溉會導致地下水位上升。簡要分析在該地區(qū)不合理灌溉對土壤的影響,并說明其發(fā)生的過程”。這是關于中亞土壤鹽堿化問題,由于在高三地理選修教材第六單元“農業(yè)低產田的治理”中有關于黃淮海平原“鹽堿地的治理與開發(fā)”這個案例,因此可把中亞土壤鹽堿化這一陌生的問題轉化為黃淮海平原鹽堿地的治理這一比較熟悉的問題,黃淮海平原旱季蒸發(fā)強烈,土壤中的鹽分便在土壤表層隨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fā)后,大量鹽分便在土壤表層積累,因此不難得出“在該地區(qū)不合理灌溉,會導致土壤鹽堿化,當?shù)叵滤簧仙镣寥辣韺,因蒸發(fā)旺盛,水中的鹽分在土壤表層不斷積累”這一答案。
三、大小轉換策略
設問似乎不好理解,難以回答時,可以把問題進行分解,把大問題分解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有嚴密的邏輯關系或因果聯(lián)系的幾個小問題,從而能夠化解難點,排除思維上的“卡脖子點”。例如,一天,我國某城市于北京時間4時30分日出,18時30分日落,該城市的經度為 。
此題是關于時間的計算問題,但在具體計算時顯得有些困難,因此可把問題進行逐一分解,進行由大到小的轉換:問題1、正午時,此地的北京時間是幾點?問題2、此地與120°E(東八區(qū)的中央經線)相差的時間?3、此地的經度是多少?通過以上幾個問題之間的轉換,難度降低了,問題也就容易解決即從該城市于北京時間4時30分日出,18時30分日落,可以推知正午12點時,該城市的北京時間為11點30分,說明此地與120°E(東八區(qū)的中央經線)相差30分鐘,通過計算不難得出該地的經度為127.5°E。
四、隱顯轉換策略
一些知識用文字或圖表表述,難以形成規(guī)律性,知識應用起來則顯得困難,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把隱性信息顯性化,文字信息或其它信息圖象化,從而能夠化抽象為具體,使地理原理和規(guī)律直觀化,從而利于思維的深入與拓展。例如讀某地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圖回答,該地的緯度為。(答案為22.5°N,22.5°S。)
此圖很新穎,圖中有圖,一些學生容易被新穎的圖形所迷惑,因而心存恐懼,其實此圖所反映的是某地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情況,讀圖可知此地有兩次太陽直射,且兩次直射之間有一個最低值為88.5°,如果能夠應用太陽直射點的周年移動規(guī)律圖,問題是容易解決的。當太陽直射在北半球某個緯度(A、B所在緯度)時,A、B所在的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為90°,而在兩次直射之間即太陽直射在E點(北回歸線)上,讀圖可知此時北回歸線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為88.5°,通過計算可知,此地的緯度為22.5°N,同理,南半球另一地的緯度為22.5°S。
高考試題通過新情境、新材料,以及各種角度的設問來考查學生思維的變通性、靈活性、深刻性,從中來展示學生的潛能、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如果平時能夠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與訓練,可增強學生對問題轉換的敏感性和靈敏性,從而解決問題的準確性、有效性會大大提高,進而在面對新情境和新問題時就能夠駕馭自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56009.html
相關閱讀:反映地勢的地理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