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生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經(jīng)過國際社會多年的共同努力,《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簽署的《京都議定書》終于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這標志著人類對環(huán)境的保護又邁進了一大步。然而,這一成果來之實在不易。

 

雖然從1861年開始,人類就對氣象進行跟蹤記錄,但直到20世紀60~70年代,人們才明顯地意識到,破壞環(huán)境的經(jīng)濟發(fā)展是不可持續(xù)的,人類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反過來會懲罰自己,溫室效應就是最明顯的例子。1992年的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和發(fā)展會議是人類對環(huán)境保護認識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沙掷m(xù)發(fā)展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對環(huán)境的保護成為人類的共識。在該會議上,各國領導人簽署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就是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一大進步。但是,要從認識變成行動,從一國的環(huán)境保護,變成國際社會的協(xié)調步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克服許多困難。

 

落實《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早在1997年就達成協(xié)議,簽署的國家已經(jīng)有140個。但按照議定書的規(guī)定,只有在造成1990年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55%的國家批準,該議定書才能正式生效。這一責任自然主要落在發(fā)達國家身上。然而當許多歐洲國家先后批準了該議定書后,卻遇到美國的阻礙。美國在克林頓政府時期,曾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布什政府上臺后,卻在2001年退出了該議定書。美國的行動拖延了《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很明顯是損人利己的行為(美國人口僅占全球人口的3%~4%,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卻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俄國對該議定書曾一度遲疑,但2004年11月批準了該議定書,使它終于能在今年生效,這是值得慶幸的。

 

《京都議定書》雖然生效,但在實現(xiàn)其目標方面還有許多艱巨的工作要做。首先,美國還沒有加入。作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不參與,《京都議定書》的覆蓋面就是不完整的,其目標就不能完全實現(xiàn)。因為各國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美國不受限制地排放溫室氣體,整個地球的氣候環(huán)境都會受到破壞。如何說服美國加入《京都議定書》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困難任務!毒┒甲h定書》應當覆蓋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一個都不能少,這才能真正實現(xiàn)議定書所規(guī)定的目標。其次,《京都議定書》只規(guī)定了到2012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限制目標,這一時限很快就會到達。2012年之后的排放限制目標急需討論制定。這涉及各國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利益,無疑會有激烈的爭論。2004年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公約》第10次締約國大會上,關于這一問題就沒有達成共識。美國雖然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了會議,卻不愿討論2012年以后的排放限制問題。它還強調,將“按照自己的方式解決排放限制問題”。這反映出,至少在布什政府的第二任期內,美國不會改變它的政策。這樣,2012年以后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是否能及時解決將是很大的疑問。

 

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嘯雖然是自然災害,不是人類對環(huán)境的破壞。但它深刻地告訴人們,地球是如此脆弱,各國又如此密切地相互依賴。各國實在有責任有義務全部加入《京都議定書》,全面實現(xiàn)其限制排放的目標,并為2010年以后進一步限制排放做好準備。,為人類能夠“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盡我們的一份力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60483.html

相關閱讀:淺談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