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特色鑒賞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1.以賦寫論。賈誼是西漢時期杰出的辭賦家和政論家。他的賦寫得云蒸雨降、回腸蕩氣;他的政論寫得峻拔鋒利、語警詞工!哆^秦論》則兼及辭賦的文采輝耀、語勢騰縱和政論的見解精辟、雄辯有力,以汪洋恣肆之文表拯世救民之意,成為別具一格的辭賦家的政論。如題為過秦,但開篇不言秦過而歷舉秦之功,盡書秦之盛,直至篇末才點出秦過之所在。正如金圣嘆所說:“《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間‘然而’二字一轉,未轉以前,重疊只是論秦如此之強,既轉以后,重疊只是論陳如此之微!钍鞘杵嬷P。”一篇政論,卻以敘為主,以敘代議,是這篇文章奇妙之一。語言上也明顯地帶有賦的特色,講究鋪排渲染,例如開頭寫秦孝公的雄心,連用“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薄ⅰ安⑼贪嘶摹钡人恼Z;中間寫九國之師攻秦,四君、九國、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顯得很有聲勢;寫秦始皇,則極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內”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駢偶,如“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讀起來鏗鏘有聲。它的駢偶非常靈活,有時字數(shù)不完全相等,有些駢語甚至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如此變化多端,不顯單調。

 

2.對比論述。本文對比有兩個顯著特點:

 

一是全篇對比。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宏偉,氣勢磅礴,論說有力。例如作者寫陳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不成軍旅,可是“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隨即得到天下人的響應、支援,“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寫陳涉起事如此之易,和前文寫諸侯攻秦如彼之難,遙為映照,對比鮮明,為下文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陳涉之位和九國之君比,尊卑懸殊;陳涉武器和九國之械比,利鈍大別;陳涉之眾和九國之軍比,眾寡極異;陳涉之謀和九國之士比,智愚徑庭,陳涉和山東之國“度長?大,比權量力”不可同時而語,可是“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這就激起讀者急切追尋原因,為作者揭示答案蓄積了語勢。最后是總比,秦占地由小到大,廣有天下,勢力由弱到強,統(tǒng)制諸侯,統(tǒng)治由暫到久,長及百年。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宰割天下者反身死人手,“何也?”一個設問句逼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個主旨的提出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雷霆震空般有力。

 

二是極化對比。將對比雙方推向極至,用夸張的手法敘事狀物,例如寫秦由興而盛的“攻勢”,將攻和被攻的雙方向兩極強化,對比之下顯得氣魄很大,且更能說明問題。秦孝公時,“君臣固守以窺周室”,一個“窺”字,透出了秦伺機而動的野心,寫出了他偏居一隅的地位,也暗示了周天子地廣人眾、位高權重的形勢。雙方力量懸殊,而“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河之外大片土地,只是“拱手”便得,極言取之甚易,如反掌之勞,似吹灰之力。這反而突顯了秦的兵力雄厚;菸耐、武王、昭襄王時,“九國之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兵多將廣,聲威顯赫,攻勢凌厲,結果“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秦不費一刀一箭,就叫山東六國“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始皇時,“卻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所有這些,都是采取將雙方“極化”的辦法,反襯而說明問題。一般的夸張,通常是“言峻則嵩高極天,論狹則河不容?,說多則子孫千億,稱少則民靡孑遺,襄陵舉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論”,就事物的某一屬性予以夸大。而賈誼寫秦攻之易,卻先將雙方極化,再將攻取極化,則文詞便壯采飛揚,足可披瞽駭聾。“壯詞可得喻其真”,像“拱手而取”、“無亡矢遺鏃之費”,“辭雖已甚,其義無害也”,反而有助于文義的鮮明顯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166506.html

相關閱讀:2019年高考語文備考答題技巧:文字表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