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結合歷年高考語文試題,為考生準備了“高考語文現(xiàn)代文練習”,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高考頻道提醒考生,考前可以多閱讀一些現(xiàn)代文章,擴大對課本以外的淺顯的現(xiàn)代文閱讀。
老家
孫犁
前幾年,我曾謅過兩句舊詩:“夢中每迷還鄉(xiāng)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幾天,又接連做這樣的夢。要回家,請假不準,總是難以成行。有時決心起程,單人獨行,又總是在日已西斜時,迷失路途,忘記要經(jīng)過的村莊的名字,無法打聽;蛘呤怯鲆娪晁,道路泥濘;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時鞋太大,有時鞋太小,有時橫穿著,有時橫穿著,有時系以繩索。種種困擾,非弄到急醒了不可。(一)
她好,醒了也就不再著急,我還是躺在原來的地方,原來的床上,舒一口氣,翻一個身。(二)
其實,“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經(jīng)回過兩次老家,這些年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經(jīng)沒有親人,回去連給我做飯的人也沒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認識,見面只能寒暄幾句沒有什么意思。(三)
前兩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愛的女人,一次是在和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們在村莊的周圍走了走,在田頭路邊坐了坐。蘑菇也采過,柴禾也拾也。第二次,我一個人,看見親人丘隴,故園荒廢,觸景生情,心緒很壞,不久就回來了。(四)
現(xiàn)在,夢中思念故鄉(xiāng)的情緒,又如此濃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實在說不清楚。(五)
我是從十二歲離開故鄉(xiāng)的。但有時出來,有時回去,老家還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歸宿。中年以后,則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經(jīng)戰(zhàn)亂,行居無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樣說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六)
是的,從我這一輩起,我這一家人,就要流落異鄉(xiāng)了。(七)
人對故鄉(xiāng),感情是難以割斷的,而且會越來越縈繞在意識的深處,形成不斷的夢境。(八)
那里的河流,確已經(jīng)干了,但風沙還是熟悉的;屋頂上的炊煙不見,灶下做飯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頂上長著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舊,都指點著說:“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來了。”(九)
我越來越思念我的故鄉(xiāng),也越來越尊重我的故鄉(xiāng)。前不久,我寫信給一們青年作家說:“寫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為寫文章,得罪鄉(xiāng)里,遇有此等情節(jié),一定請你提醒我注意!”(十)
最近有朋友到我們村里去了一趟,給我?guī)组g老屋拍了一張照片,在村支書家里,吃了一頓餃子。關于老屋,支書對他說:“前幾年,我去信問他,他回信說,也不拆,也不賣,聽其自然,倒了再說?磥恚麑@幾間破房,還是有感情的。”(十一)
朋友告訴我:現(xiàn)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幾間破房子,留在那里,實在太不調(diào)和了。(十二)
我解嘲似的說:“那總是一個標志,證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戶。人們路過那里,看到那破房,就會想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會把我忘記了。”(十三)高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舊的終歸要消失。(十四)
1.(1)文章開頭描寫了夢境中回家的哪些“困擾”?試分條概述。(2)文章描寫這些“困擾”有什么意義?
答:(1)①
②
③
(2)
2.作者在(三)段中說老家“也不想再回去了”,(五)段中卻說“現(xiàn)在,夢中思念故鄉(xiāng)的情緒,又如此濃烈”,這是否矛盾?根據(jù)文意,簡要回答。
答:
3.整合文章有關內(nèi)容,說說文章多次寫到老屋有哪些作用。
答:
4.文章結尾所說“新的正在突起,舊的終歸消失”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表達作用?
答:
附:答案及簡析
1.(1)①請假不準;②迷失路途;③旅途艱難。(2)表現(xiàn)了作者因回家不得而產(chǎn)生的焦急心情。(第二問應根據(jù)首段末句“急醒了”的“急”作答)
2.并不矛盾。說“不想再回去了”是因為老家已沒有親人,極少熟人;說:“現(xiàn)在,夢中思念故鄉(xiāng)的情緒,又如此濃烈”,是因為無論有無親人熟人,人對故鄉(xiāng)的感情也難以割斷,且越到晚年越強烈。(要結合這兩句話的前后文作分析,這樣就會看得比較清楚)
3.①老屋寄托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②對老屋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故園荒廢的感份;③寫老屋與寫故鄉(xiāng)的新房子相對照,與末段的意思相切合。(文中寫老屋,一是第六段,說老家還是我固定的巢窠,游子的歸宿”,寄托的是思鄉(xiāng)之情;一是第九段寫老屋的殘破,借村人故舊的話寄托傷感之情;一是“朋友選擇我”的,在第十二段,“幾間破房子”,“實在太不調(diào)和”。本題不解泛泛而談,應先找出來分別加以分析,再“整合”)
4.故鄉(xiāng)面貌正在發(fā)生巨大變化,作者的老屋終將消失。表達了作者對老屋的消失雖傷感而又理解的復雜心理。(對本題不能作簡單化處理,應把該句放在全文中作分析,不能用套話作答,否則不合作者本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69795.html
相關閱讀:高中語文文學常識--兩漢、魏晉南北朝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