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應(yīng)周密。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yīng)。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耙箍P而出”照應(yīng)了開頭的“圍”字,而燭之武出城成功,順利地“見秦伯”,又與“晉軍函陵,秦軍?南”相呼應(yīng)!拔⒎蛉酥Σ患按恕卑凳玖饲貢x聯(lián)盟的原因,而“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又暗示了秦不可能對晉不心存疑慮,這又照應(yīng)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些為秦晉聯(lián)盟的瓦解,秦鄭聯(lián)盟的建立埋下了伏筆。
(2)波瀾起伏。這篇課文波瀾起伏,生動活潑。例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zé),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繼續(xù)攻打鄭國,鄭國形勢頓時又緊張起來。但晉文公明白此時攻鄭實際就是與秦交戰(zhàn),現(xiàn)在還不是時候,于是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
(3)詳略得當(dāng)。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是怎樣苦思解危之策,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嚴(yán)陣以待,防范攻城,又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tài)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70175.html
相關(guān)閱讀:2013年高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