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深奧為通俗,化復雜為簡易,化枯燥為生動,是本文寫作上最主要的特色。
課文說明的對象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和風格,這是一個非常復雜深奧,而對一般讀者來說又是一個非常生疏和枯燥的問題,但作者寫得簡明易曉,生動形象,使讀者樂于閱讀而且一看就明。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呢?主要是運用了恰當?shù)恼f明方法。這些方法大體說來有:
(一)下定義說明。例如所謂“斗拱”,作者寫道:“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在柱頭上加上一層層逐漸挑出的稱做‘拱’的弓形短木,兩層拱之間用稱做‘斗’的斗形方木塊墊著。這種用拱和斗綜合構成的單位叫做‘斗拱’!倍饭,對于一般讀者原本是一個生疏的構件,通過這么一個簡明的定義,一下便明白了它的構成。又如“舉架”,文章寫道:“梁架上的梁是多層的;上一層總比下一層短;兩層之間的矮柱(或坨墩)總是逐漸加高的。這叫做“舉架”!蓖ㄟ^這個定義,把舉架的構成和功用介紹得一清二楚。由此可見,對于讀者不明白的物件或概念,用下定義的方法說明,可以起到言簡意明的效果。
(二)比較說明。比如為了說明中國建筑木料結構中框架式原理的先進性和科學性,作者反復運用比較的方法。作者先從材料的角度進行比較,“這種框架結構的原則直到現(xiàn)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的結構才被應用,而我們中國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備了這個優(yōu)點,并且恰好為中國將來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與技術的問題上準備了極有利的條件”,然后又從中西方建筑發(fā)展史的角度進行比較,“這條發(fā)展的途徑,中國建筑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筑體系,乃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筑體系是完全一樣的,所不同者,是那些體系很早就舍棄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磚石為主要材料。在中國,則因很早就創(chuàng)造了先進的科學的梁架結構法,把它發(fā)展到高度的藝術和技術水平,所以雖然也發(fā)展了磚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時也被采用為主要結構方法,這樣的框架實在為我們的新建筑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無比有利的條件”?梢哉f,比較的說明方法,特別中西建筑的比較貫穿全文。比如為了說明中西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作者先后用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與文藝復興時代窗子比較,用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比較,用羅馬的凱歌門與北京的琉璃牌樓比較,用巴黎的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比較,以此來說明中國的建筑與西方的建筑雖然形式不同,但是內(nèi)容和功用完全相同。
(三)比喻說明。善于運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淺出地闡述說明事物的性質(zhì)和關系,是本文最鮮明的特色。如“這些地區(qū)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qū)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形象地闡述了中國建筑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親緣關系。特別是“文法”和“詞匯”的形象比喻,不僅是梁思成對建筑學理論的“慣例法式”和建筑構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國特點的“建筑符號學美學”的理論基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75676.html
相關閱讀:2013年高考文言文知識點:觸龍說趙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