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和主要特點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摘要  2003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新的高中生物課程有很大的變化,它將直接影響我國高中生物學教育發(fā)展的方向。介紹了新高中生物課程的設計思路和主要特色,以幫助我國的生物學教育工作者理解和貫徹這一標準。

    關鍵詞  生物學  高中  課程  課程標準

    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標準》研制的完成是我國生物學教育發(fā)展中具有標志性的成果。它的頒布必將有力地推進我國高中生物課程的發(fā)展。相對于高中生物教學大綱(2002)而言,高中課程標準有了跨越性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第8次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反映了新世紀中我國的社會需求、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和生物科學的進步,也反映了國際生物學教育的共同特點和我國50年來在生物課程改革中積累的成功經(jīng)驗及相關研究的成果!稑藴省返某雠_,對我國教材編寫人員、教師和教研人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為幫助生物學教育工作者了解《標準》,本文將介紹新高中生物課程的設計思路和主要特點。

    l  設計思路

    1.1  課程宗旨——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研制組(以下簡稱“標準組”)在標準研制第1階段工作的基礎上,明確了我國新的高中生物課程的價值和任務:高中生物課程的核心任務是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其價值是為學生全面提高科學素養(yǎng)做出貢獻。這一認識是構建高中生物學課程的指導思想。

    標準組認為,一個人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需要不斷地提高,在基礎教育的義務教育階段中,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雖然已經(jīng)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距現(xiàn)代社會對一個公民(而非生物學專業(yè)人員)生物學素養(yǎng)的要求尚有距離。因此,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是高中生物課程核心的任務。

    生物科學素養(yǎng)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學領域中核心基礎內容掌握的情況。根據(jù)高中生物課程的任務,這個基礎也就應該成為高中生物課程的核心內容和基本要求。因此,高中生物課程是基于以下5個方面的要求來構建的:

    ·學生理解生物學基本現(xiàn)象、事實、規(guī)律,以及生物學原理是如何用于生物技術領域之中的;
    ·學生能夠解釋發(fā)生在身邊的生物學現(xiàn)象;
    ·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科學的世界觀,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學生應掌握一系列的相關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學探究一般技能對比較、判斷、分析和推理等思維技能,以及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維方式;
    ·學生應在學習生物課程的過程中,形成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和習慣。

    1.2  充分考慮社會的需求  社會對高中生物學教育的需求包括提高全民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要求。當代社會在迅速發(fā)展、不斷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一些社會問題,在這些社會問題中,相當一部分是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如環(huán)境、資源、人口、生態(tài)等。這些問題的根本解決,有賴于全體公民對這些問題有正確的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有賴于全體公民的參與;有賴于他們具有相關的知識,并能依據(jù)生物學的原則去正確地決策和采取個人行動,所有這些都需要全體公民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高中生物課程需要應對這樣的社會需求。

    隨著生物科學作為帶頭學科的飛速發(fā)展,以及生物技術的廣泛應用給人們帶來的各種產品和多方面的商機,正在有愈來愈多的資本投入與生物技術相關的產業(yè)。這將在生物科技相關的領域中形成更多的就業(yè)機會。這些產業(yè)在技術的要求上既有高新技術,又有一般技術;在對人才的要求上,既需要高層次、高學歷的研發(fā)人員,又需要為數(shù)可觀的、具有基本生物科學素養(yǎng)、工作在生產線上的一般工人。在新的世紀,將有更多的人直接或間接地工作在與生物科學相關的工作崗位上。為此,高中生物課程的設計也要充分考慮到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

    1.3  為學生的學業(yè)選擇和考慮職業(yè)方向提供幫助  隨著高中的普及,我國將會有更多的高中畢業(yè)生直接進入社會工作,他們將面臨著擇業(yè)的問題。那些希望進入高校的學生也要選擇學習方向。這是當前許多學生和家長感到困惑的事情,而在以往的高中學科課程中,學生很少能有機會將這一實際的問題同他們的學習活動聯(lián)系起來。

    在設計新的高中生物課程過程中,標準組充分關注了學生發(fā)展的需求,力圖在必修和選修課程中,都滲入專業(yè)發(fā)展和職業(yè)選擇的教育,使學生有機會了解到本學科不同領域的發(fā)展、與生物學相關的不同崗位,為他們選擇自己人生的方向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思考的機會。

    1.4  反映時代的特點和生物科學的進步  在過去幾十年間,生物科學迅速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自然科學中領先發(fā)展的學科之一。生物科技的廣泛應用已經(jīng)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健康、食品、環(huán)境等問題倍加關注。生物科學和技術的發(fā)展不僅加速了知識的更新,也使一些新的科技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轉基因技術、人體器官移植等等。人們在對個人生活做出決策、在參與公眾事務的討論時,需要一些新的生物學知識和觀點。這樣,一些過去被認為重要的課程的內容,今天已經(jīng)顯得不那么重要,而新的內容則需要進入中學生物課程。

    課程標準注重高中生物課程的發(fā)展性,力求使之既能反映生物科學經(jīng)典和核心的內容,又能反映現(xiàn)代生物科學和技術的新進展。《標準》在所有的模塊中都加入了反映時代特點、反映當代生物科學進步并與人們現(xiàn)實生活關系密切的內容。

    1.5  初中、高中整體設計  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在工作機制上為初中、高中課程的整體設計提供了保障。標準組在設計初中生物課程標準時,就為初、高中的銜接做了統(tǒng)一的設計,整體設計表現(xiàn)在3個方面:

    l)課程理念  初、高中的生物課程都遵從了“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相同理念,使初、高中課程在指導思想上保持一致性。在共同理念的基礎上,高中生物課程增加了“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的理念,以體現(xiàn)高中生物課程的特點和更高要求。

    2)課程目標  在共同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初、高中課程目標在表述方式、目標的指向等方面具有很強的一致性,并呈現(xiàn)出遞進的關系。

    3)內容主題上的互補和遞進  中學生物學課程通常包括十大主題,我國初中生物課程全部包括了這些主題,其中,生物多樣性、生殖和發(fā)育等主題側重在初中階段完成,而像細胞、物質與能量、遺傳與進化、生物與環(huán)境等較為抽象且對學生認知能力要求高的主題,則安排在初、高中兩個學段完成。這樣,生物學的核心主題在兩個學段的分布既各有側重,又在整體上實現(xiàn)互補;既能實現(xiàn)初中階段的內容相對完整,又能使高中階段的內容相對集中(3個必修模塊中只涵蓋6個主題),以保證核心內容的教學能較為深入。

    在相同主題的處理上,采用了初、高中遞進安排的方式,如:在細胞這一主題,初中側重于細胞的結構,而高中則側重于細胞亞顯微結構和功能,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是講“活”細胞,加強了物質和能量代謝的內容。又如:生態(tài)學的主題,初中主要是個體生態(tài)的內容,而高中則是在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方面有更加深入要求。初、高中教學內容整體設計,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重復、保證總體目標的實現(xiàn)。

    2  高中生物課程的主要特點

    2.1 充分體現(xiàn)基礎性  在研制《標準》的過程中,標準組認為“基礎性”是指構成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基礎,它涵蓋了多方面的目標或要求,而不僅僅是“雙基”。因此,新的高中生物課程既強調學生對核心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注重正面而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基礎能力的達成。

    在必修內容框架的構建上,也力圖體現(xiàn)基礎性。標準組分析了35個國家高中生物課程所涉及的主題及各主題所占課時的百分比,依據(jù)初中生物課的基礎和整體設計的思路,選擇了其中最重要的主題,并重新組合成3個模塊。這3個必修模塊,既考慮了不同層次上生物學的知識,又注意到了生物學中核心的主題,突出了構成生物學素養(yǎng)的基礎。學習這些內容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理解科學的本質、過程和方法,了解并關注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生活、生產和發(fā)展中的應用。

    2.2 注意課程的選擇性  根據(jù)新的高中課程方案,生物課程標準力求在多樣化和選擇性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適應不同地區(qū)的需要。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選擇性是從3個層面實現(xiàn)的。首先,每一個模塊中的內容標準都是一個內容主題,而不是一個具體的“知識點”。這種提綱摯領式的內容標準為教材編寫和課堂教學都留出了極大的空間。教材編寫者或教師可根據(jù)標準的二級主題,選取不同的事實、素材或安排不同的學習活動來實現(xiàn)標準的要求。這也將有利于實現(xiàn)教材的多樣化。

    其次,《標準》在一些模塊的內容要求上留出了選擇空間,如:在選修2“生物科學與社會”模塊中,城市中學可以不選“生物科學與農業(yè)”這個一級主題,而農村中學可以不選“生物科學與工業(yè)”這個一級主題。在選修l“生物技術實踐”這一模塊中,共有14個二級主題,學生和教師只要從其中選擇5~7個內容研修,即可達到要求,獲得2學分。這樣的選擇可以適應不同學校、學生的需求。

    最后,課程是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結構,必修部分是生物學的核心內容,是全體學生共同的基礎;選修部分要引導他們關注生物科學和技術的最新進展及其與社會的關系,促進他們在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有進一步提高;同時考慮學生不同的興趣和志向及多樣化發(fā)展的需要,分別側重生物技術、生物學與社會、生物科技進展,為他們選擇學業(yè)和職業(yè)方向提供幫助。

    2.3  新課程重新調整了理論與實踐的平衡  生物科學不僅是一個理論體系,而且也是一個科學探索的過程。因此,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學生在生物課程學習中的實踐過程,更加重視實驗和其他實踐活動的開展。在《標準》的必修模塊中,絕大部分的內容標準都附有相應的活動建議,這些建議大多是學生的實踐活動;在這部分的4個教學案例中,也全部都是學生動手的活動。在選修模塊的設計上,有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學習方式的“生物技術實踐”模塊。這一模塊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設計并進行實驗,然后收集并整理資料,寫出報告,相互討論!苯處煹娜蝿詹皇侵v授,而是為學生的實驗提供多方面的幫助。這樣,學生的實踐和學習活動在這一模塊中具有突出的地位。這些都反映了高中生物課程中理論與實踐之間新的平衡關系。

    2.4  重新調整科學與技術的平衡  科學和技術是兩個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本質和特點。但當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它們廣泛結合,成為“一個硬幣的兩個不同側面”。生物科學和技術的發(fā)展對當代和今后的公民提出了技術素養(yǎng)的要求。因此,《標準》把對學生生物技術素養(yǎng)的教育納入到了生物課程之中,并將它作為高中生物課程的目標之一。標準組在設計高中生物課程時,重新設定了科學和技術的平衡,加強了生物技術的內容。

    在必修模塊,知識體系是生物科學的邏輯框架,技術教育滲透在科學教育的主題之中,如“關注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關注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等。此外在活動建議中也包括了一些與技術相關的內容。

    在選修部分,生物技術則是3個選修模塊的核心主題。在選修中,主要內容都圍繞生物技術展開,如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側重了傳統(tǒng)的生物技術,并強調學生動手實踐;在選修2“生物科學與社會”模塊中,在農業(yè)、工業(yè)、健康、環(huán)保4個一級主題中,突出地滲透了應用生物技術;在選修3“現(xiàn)代生物科技專題’沖,標準又從基因工程、克隆幾個方面介紹了現(xiàn)代生物技術。這樣,從整體來看,高中生物課程中生物技術內容大為增加。

    2.5  重視學習方式的改變  《標準》倡導以探究為核心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倡導學生在動手和動腦的學習活動中全面達成課程目標、倡導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以獲得高層次的認知能力。所有這些教學思想都體現(xiàn)在內容標準、活動建議、教學案例及實施建議之中。標準也要求教材開發(fā)者和教師在編寫教材和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措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2.6 充分考慮到《標準》的可行性  《標準》的設計既考慮了要加大此次課程改革的力度,跟上時代的發(fā)展和國際理科課程改革的步伐,同時又要充分考慮到新課程的可操作性和《標準》的可接受性。因此,《標準》在必修模塊的教學要求、在選修模塊的數(shù)量、在課程內容的范圍等方面,都注意到了我國生物學教育的原有基礎。在內容選擇和教學要求方面,充分繼承了我國生物學教學幾十年的經(jīng)驗和優(yōu)勢。在實驗活動的建議中,考慮了要適應我國不同地區(qū)的經(jīng)濟條件差異較大的實際情況,既能使條件好的學校能充分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如:要求條件較高的生化實驗、組織培養(yǎng)實驗;又能使條件不利的學校也能開展有效的活動,如:腐乳的制作、制果酒、果醋等。

    《標準》指出了我國新世紀中生物課程的發(fā)展方向。在實施《標準》的過程中,需要全體生物學教育者不斷學習《標準》,努力將《標準》的要求落到實處,使我國生物學教育能邁上新的臺階。

    自《生物學通報》2003.6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76724.html

相關閱讀:生物課堂──生命教育的主戰(zh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