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
1. 在對某池塘內鯽魚種群進行數量調查時,第一次捕撈200尾,全部進行標志后放生;第二次捕撈160尾,其中有標志的鯽魚10尾,則該池塘內鯽魚的總數為( 。。
A. 4 000尾 B. 3 200尾 C. 1 600尾 D. 800尾
2. 下圖中甲和乙為某種生物種群的年齡組成曲線,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種群甲和種群乙未來個體數量的發(fā)展趨勢是( )。
A. 衰退型和增長型 B. 增長型和衰退型
C. 穩(wěn)定型和衰退型 D. 穩(wěn)定型和增長型
3. 在溫室中混合播種不同比例的大麥和燕麥,結果如下表:
播種量的比例
收獲種子的產量
大麥
燕麥
大麥
燕麥
0.2
0.4
0.6
0.8
0.8
0.6
0.4
0.2
42
81
98
105
133
56
32
13
如果在溫室中,混合播種50%的大麥和50%的燕麥,其他條件不變,任其發(fā)展,若干年后溫室中的植株數為( )。
A. 大麥和燕麥各占一半 B. 大麥遠多于燕麥
C. 燕麥遠多于大麥 D. 大麥和燕麥均減少
4. 為除去有害于農作物的某種害蟲而引入蜘蛛后,對兩個種群進行調查,得出如下圖所示的結果。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在蜘蛛引入前,害蟲沒有危害農作物
B. 在A期間,蜘蛛數量將增加得更快
C. 在B期間,蜘蛛數量減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D. 在C期間的平衡狀態(tài)與A期間、B期間中兩個種群間的相互作用沒有關系
5. 影響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項?( 。
A. 光照強度 B. 土壤類型
C. 溫度高低 D. 生物種群的特征
6. 在培養(yǎng)蘑菇的培養(yǎng)基上長出了曲霉,則蘑菇與曲霉的關系是( 。。
A. 互利共生 B. 寄生 C. 競爭 D. 捕食
7. 下列各種因素中,對種群數量變動的影響與種群密度大小有關的是( )。
A. 旅鼠對草原植被的破壞 B. 暴雨對種群數量的影響
C. 氣溫的影響 D. 臺風的影響
8. 一位生物學家正在某一地理區(qū)域內研究田鼠和貓頭鷹種群的大小,以便能找出是什么因素控制著這些種群的大小。在研究期間,由于田鼠患有一種由病毒引起的疾病而使種群數量下降。在正常情況下,成年貓頭鷹以田鼠為食,但當田鼠數量下降的時候,成年貓頭鷹數量仍能保持不變,但新孵出的貓頭鷹數目卻遠遠少于以前。
食物供應量的短缺,導致了新生貓頭鷹數目的減少,但卻沒有減少成年貓頭鷹的數目,有人做出下列解釋,其中正確的是( 。。
① 營養(yǎng)不良的貓頭鷹更容易感染疾病
② 營養(yǎng)不足的雌貓頭鷹產卵減少
③ 蛋的孵化率下降
④ 成年貓頭鷹的捕食能力比小貓頭鷹強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④ D.③④
9. 下列各項中,依次屬于種群和群落的是( 。。
A. 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魚和全部生物
B.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和全部鳥
C.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鏈蛇和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 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馬尾松和全部油松
10. 下面關于雙葉植物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操作順序正確的是( 。。
①確定調查對象 ②選取樣方 ③計數 ④計算種群密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11. 在調查動物的種群密度時,一般多采用標志重捕法。其中需注意的一點是標志不能過分醒目,因為該方法的前提是( 。。
A. 標志個體與未標志個體在重捕時被捕的概率相等
B. 要注意色素無害而溶劑可能有毒
C. 在調查研究期間標志不能消失
D. 不能導致動物的疾病、感染等
12. 某個有200個個體的種群,在一年中有40個個體死亡,這個種群的年死亡率是( 。
A.40 % B.20 % C.200 % D.2%
13.下列關于生物種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 生物種群的出生率是指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
B. 人口出生率是指單位數量的人口在單位時間內新出生的人口數目
C. 影響人口出生率與生物種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D. 影響人口出生率與生物種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區(qū)別
14. 下列關于環(huán)境條件變化對植物群落結構的影響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層次不變,層次結構簡單 B. 層次減少,層次結構不變
C. 層次減少,層次結構簡單 D. 層次不變,層次結構不變
15.(2005年全國高考題)為了保護魚類資源不受破壞,并能持續(xù)地獲得最大捕魚量,根據種群增長的S形曲線,應使被捕魚群的種群數量保持在K/2水平上,這是因為在這個水平上( 。
A. 種群數量相對穩(wěn)定 B. 種群增長量最大
C. 種群數量最大 D. 環(huán)境條件所允許的種群數量最大
二、非選擇題
16. 下圖表示不同種群的寄生關系,請仔細分析后回答下面的問題。
(1)下列各項中,對此圖描述正確的是( 。。
A. X為寄生蟲,Y為牛群B. Y為寄生生物,X為宿主
C. X為植物,Y為蚜蟲D. Y為噬菌體,X為大腸桿菌
(2) 你認為圖中b段曲線表示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認為c段曲線表示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認為寄生者與宿主之間長期的發(fā)展進化趨勢是怎樣的?
17. (2004年江蘇省高考題)過去人們以為農作物播種密度越大,產量越高。在保證營養(yǎng)需要的情況下,有人對小麥的產量與播種量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如下圖所示。
(1) 根據圖分析,當播種密度過大時小麥產量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從影響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分析,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003年江蘇省高考題)飛蝗大發(fā)生時,可長途遷徙,所經之處農作物受到嚴重破壞。研究發(fā)現飛蝗蟲種群數量的消長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當雨量充沛、氣候潮濕時,真菌、絲蟲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飛蝗的種群數量;蝗蟲的產卵量受相對濕度的影響(下圖1),飛蝗的發(fā)生量又與降雨量有密切關系(圖2)。請依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圖1
圖2
(1)真菌與飛蝗的關系是_________,蛙與飛蝗的關系是________。
A. 共生 B. 寄生 C. 捕食 D. 腐生
(2)當雨量充沛,空氣相對濕度在70%左右時,飛蝗產卵數量比空氣干燥時要_________。
。3) 在干旱的氣候下,飛蝗發(fā)生量變化趨勢是________;
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材料一】 1859年,有好事者從英國帶來了24只家兔放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動物園中,后來一場大火燒毀了兔籠,幸存的家兔竄入荒野。現在澳大利亞有野生兔子40億只,它們與綿羊爭飼料,嚴重破壞了草原,給澳大利亞畜牧業(yè)造成了重大損失。
【材料二】 1999年在我國昆明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期間,為嚴防危險性有害生物隨參展物種傳入我國,檢測人員運用了先進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手段來狙擊生物入侵。美國眾議院于1996年通過一項議案,要求各有關機構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監(jiān)控,美國政府也正為此醞釀著一個跨部門的監(jiān)控計劃。
(1) 兔子在澳大利亞屬于本地物種,還是外來物種?
(2) 兔子在澳大利亞迅速繁殖的原因是什么?
(3) 野兔的大量繁殖,造成了生態(tài)失衡,其原因是它嚴重地破壞了澳大利亞原有的穩(wěn)定的群落結構。澳大利亞政府為了控制野兔的數量,采用了機械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在這些方法中,你認為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是什么?
(4) 從【材料二】可以看出,生物入侵問題已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請你說一下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5) 請舉發(fā)生在我國的三例生物入侵的例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82180.html
相關閱讀:如何學好高中生物:教你三種常用的記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