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物學的文獻型研究課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從研究的主要方法來分,研究性學習有文獻法、科學實驗法和社會調(diào)查法。查找文獻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通過查找文獻研究生物學問題,也是生物學科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方面,高中《生物》的必修和選修教材都向學生推薦了文獻型研究課題。查找文獻是學生獲得終身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應該積極指導學生做好文獻型研究課題。

 

1 生物學文獻型研究課題的價值和目標

 

1.1 通過生物學文獻型課題的研究,使學生了解生物科學技術發(fā)展的近況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形成對待生物科學的、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2 初步學會查找文獻資料、收集和處理生物科學技術信息的方法,使學生獲得終身自主學習生物學知識和了解生物科學進展的能力,進而終身關注生物科學的進展。

 

1.3 通過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分工合作,使學生學會合作與分享;通過在班級內(nèi)做交流報告和討論,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2 文獻型研究課題的研究方法

 

2.1 文獻分類和信息檢索 文獻資料按信息加工的程度可分為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三類。(1)一次文獻 圖書、期刊、會議文獻、學位論文、專利文獻、政府出版物、產(chǎn)品樣本、科技報告、標準文獻和檔案等。(2)二次文獻 書目、索引和檢索性文摘等。(3)三次文獻 一些綜述和述評類的文獻,是作者經(jīng)過對一次文獻的整理后得到的包含自己觀點在內(nèi)的文獻資料。

 

信息查找即信息檢索的一般程序是:綜述、述評和檢索工具書—→圖書、期刊、專利等—→具體概念、數(shù)據(jù)、事實等(匯集某一方面知識、資料的參考工具書供解難釋疑時查考)。

 

信息檢索的一般程序是:提出課題—→分析研究課題—→選擇檢索工具—→確定檢索途徑—→選擇檢索方法—→查找信息線索—→獲取原始文獻—→獲得檢索結果(閱讀文獻得到需要的信息)。

 

2.2 學會用關鍵詞查找資料 對于不太熟悉某領域的研究情況的中學生來說,關鍵詞查詢法是應該掌握的文獻資料查詢方法。關鍵詞的選取是最重要的,關鍵詞的范圍定得太大,找到的文獻太多、太雜而難以處理;關鍵詞指向太明確,又可能漏掉一些可利用的文獻。

 

2.3 學會利用計算機貯存文獻資料 計算機的信息容量大,操作快捷,是貯存和處理文獻資料的常用有效工具。它沒有紙質資料存儲占用空間大和容易散失的缺點,還能克服紙質資料存儲不方便進行重新剪輯和組織的障礙。

 

2.4  學會制作和使用資料卡 制作資料卡是查詢資料中常做的一件事,目的在于:便于以后再次查找,并使文獻的主要內(nèi)容一目了然。資料卡的主要項目有題目、作者、詳細的資料來源(如書刊名、發(fā)表日期和頁碼等)、內(nèi)容提要。

 

2.5 學會撰寫文獻綜述 依據(jù)所閱讀的文獻,寫作文獻綜述是一個創(chuàng)造過程。將別人的東西拿來,消化吸收為自己的知識;再對這些知識進行加工,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整理出來,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文獻綜述的條理性也很重要,標題分級是有效方法。

 

3 文獻型研究課題的實施

 

3.1 課題的提出 研究性學習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課題選擇,正所謂“萬事開頭難”,指導學生提出和選擇研究課題是成功地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

 

3.1.1 課題的提出和選擇必須圍繞研究性學習的培養(yǎng)目標展開,有意義的研究課題首先應該有恰當?shù)哪繕硕ㄎ弧Q芯啃詫W習的各個培養(yǎng)目標是相互緊密聯(lián)系而具有一定系統(tǒng)性的,但這種系統(tǒng)性是通過一定的學習周期和多樣性的課題體現(xiàn)出來,單個的課題研究是難以實現(xiàn)研究性學習的全部目標的。選擇和設計課題時,進行目標定位不必面面俱到,而應該突出特色,對一兩個培養(yǎng)目標能起到強化作用即可。例如筆者指導學生研究“為什么月亮走我也走?”就以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品質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為主,“月亮走我也走”已不是多數(shù)中學生和成年人所關注的問題,但適當?shù)卦O置情景引導學生置(質)疑,學生就可以發(fā)現(xiàn)和提出有趣的問題。其實,月亮走我也走是一種錯覺,產(chǎn)生錯覺的根本原因不是某些科普讀物所強調(diào)的外界條件,而是觀察者本身的感知能力。這就能自然地把學生引導到 “立足裸眼視敏度,用數(shù)學模型巧釋月亮走我也走”的、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的方向上去。選擇和設計研究課題時,如果刻意追求完美,研究課題難免被做大做全,不是因為超出了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就是因為時間的持久不能維持興趣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應多選擇和設計特色突出的“短平快”課題。

 

3.1.2 文獻型課題的內(nèi)容是與教材有一定的關聯(lián)或是生物學科教材內(nèi)容的延續(xù)與拓展,文獻型課題的研究實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要能引起學生對生物科學或生物科學某個領域的關注。

 

3.1.3 文獻型研究課題不宜太大。課題太大,信息資料繁雜,學生在收集、處理和分析資料的過程中存在時間、精力、能力等方面的困難。課題太大,可以分解為多個子課題由不同的課題小組完成,如《調(diào)查媒體對生物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報道》就可分解為轉基因生物、人類生殖工程、哺乳動物的克隆、干細胞的研究進展與應用前景等子課題。

 

3.1.4 文獻型課題的研究雖以信息檢索為主,但也應輔以其他形式與方法如小實驗和調(diào)查,一方面增強課題的趣味性,一方面使學生得到更多的學習與鍛煉機會。

 

3.2 資料收集與處理 圍繞研究方向收集豐富的信息資料并進行甄別、選擇與剪輯,是完成文獻型課題研究的主要保障。

 

3.2.1 為學生提供本;虮镜貐^(qū)所擁有的媒體資源,如報紙、雜志、書籍、電視節(jié)目、廣播節(jié)目、互聯(lián)網(wǎng),并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媒體報道的信息特點,重點比較它們在及時性、準確性、通俗性和權威性等方面的差異。

 

3.2.2 盡量減少學生的重復性勞動,將學生分成5、6個小組,分別用不同的方法、調(diào)查不同媒體對所研究課題涉及到的相關生物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報道。

 

3.2.3 最好規(guī)定調(diào)查媒體報道的時間范圍,如近1~2年內(nèi)的消息報道。

 

3.2.4 對收集信息的范圍作大致規(guī)定,如新發(fā)現(xiàn)、新發(fā)明、新技術、新進展等。要求學生同時收集其他自然學科的新進展,用以與生物科學技術的新進展作量化比較。

 

3.2.5 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媒體調(diào)查獲得的信息,并引導學生進行歸類(可有不同的歸類方法)。

 

3.3 結題與展示交流

 

3.3.1 指導學生獨立完成交流報告,報告的形式可不作統(tǒng)一規(guī)定,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確定能發(fā)揮自己特長的報告形式。例如,文字說明,能圖文并茂表示最好;繪制圖表,要求簡明扼要,能說明問題;制作投影片,可集圖片、圖表、簡要文字說明為一體;制作錄像帶,可將有關電視節(jié)目中播放的同類內(nèi)容加以組合,自制成錄像片段,最好配有畫外音加以說明;也可以制作計算機課件。

 

3.3.2 報告的交流、展示方式,可利用班內(nèi)的板報,定期登載學生收集到的生物科學技術發(fā)展信息。也可以以生物科學技術發(fā)展信息小報的形式,集中展示,并組織班內(nèi)、班際之間學生參觀閱覽。還可以利用1個小時左右的課外活動時間,集中播放學生自制的錄像片段或課件,由學生自己進行講解。還可以組織學生召開“新聞發(fā)布會”或進行“學術報告”。

 

3.3.3 組織討論時,要求學生對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的時效性和權威性做出評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184284.html

相關閱讀:高三生物《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