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家提供“高中語文學法:對話與問答無須此消彼長七”一文,供大家參考使用:
高中語文學法:對話與問答無須此消彼長七
語文教學同樣應該以“理解”來推進“問答”。醫(yī)生問診應該屬于問答形式,它通過問答來確診從而給予醫(yī)治。專家認為,問診是醫(yī)生通過與病人或知情人交談,詳細地了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情況,經(jīng)過分析、綜合,全面思考而提出初步臨床判斷的一種診斷方法。醫(yī)生的醫(yī)術素養(yǎng)、治療經(jīng)驗、觀察詢問是前提,提問視角和方式要依據(jù)病者的情況而定,極為重要。比如說“課堂提問”,就需要以“理解”作基礎來提升提問質(zhì)量。下面的幾種提問方式就因缺少理解,導致“問病”,教學質(zhì)量收效甚微。如轟炸式提問、口頭禪式提問、作秀式提問、半截話提問等。有老師分析,對于還未通讀文本的學生,本應該讓他們自由輕松地朗讀課文,充分解放孩子的大腦,可一連串的問題轟炸,學生頭腦發(fā)昏、發(fā)漲,不知從哪一個問題入手,心中的沉重包袱成了讀書思維的累贅;提問隨意,僅以“是、對、行”就可以將那些簡單問題作出回答,其中不乏人云亦云的“南郭先生”,他們響亮的聲音只是脫口而出的傳聲筒;教師采用讓學生提問引出學習課文,方法本來不錯,可是讓學生提問不是為了尊重學生,不是為了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焰,好象只是做給別人看的,只是作秀而已。學生提出十幾個問題,五花八門,教師既沒有進行梳理歸納,也沒有點明重點難點。能不能通過學習課文解決這些問題?該從哪個問題找到學習課文的突破口?學生心中困惑不已;引導學生說完整的話,培養(yǎng)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問題能力,這些都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有的課堂總說前半句話,讓學生接答后半句,使學生養(yǎng)成了“擠牙膏式”的回答問題習慣,對學生將來的自主學習帶來不利的影響。[6]這些做法究竟是因何而至如此的呢?簡而言之,缺少理解,缺少對課程、教材、學生乃至教師自身的透徹?傊,語文教學需要“對話”也需要“問答”,但是,都必須以“理解”作為基礎,從而步步深入,獲取教與學的高質(zhì)量。
更換一個更加寬闊的視野來說,作為“對話與問答”的基礎,“理解”自身需要廣闊的知識背景作為基礎,比如需要哲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文化學、心理學等等給予鋪墊。哲學讓我們懂得行事的方法論,知道之所以如此;社會學讓我們知道當今是一個什么形態(tài)的社會,從而了解對教育提出了什么樣的要求;經(jīng)濟學讓我們知道當今社會的生產(chǎn)力水平和生產(chǎn)方式的特征,從而對教育作出相對規(guī)定的要求;文化學讓我們知道當今社會的文化狀況,從而有利于確定教育的程度;心理學讓我們知道青少年一代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從而有助于制定教育的目的?傊,“對話與問答”的確需要不同層次的知識作為基礎來推進!
以上就是“高中語文學法:對話與問答無須此消彼長七”的所有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95799.html
相關閱讀:2013年高考文言文閱讀練習題:文人相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