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課文剖析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永和九年①,歲在癸丑②,暮春之初③,會于會稽④山陰⑤之蘭亭⑥,修⑦禊事⑧也。(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三月初,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為的是到水邊進(jìn)行消災(zāi)求福的活動。①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永和,東晉穆帝司馬聃年號。②癸丑:?uǐchǒu,永和九年的干支紀(jì)年。古人常用“天干”十個字和地支十二個字循環(huán)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③暮春之初:指夏歷三月初。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暮,晚。④會稽:Kuàijī,當(dāng)時的郡名,轄境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蘇省東南部一帶。⑤山陰:縣名,即今浙江紹興市,當(dāng)時是會稽郡治所在地。⑥蘭亭:在今紹興市西南,古有地名蘭渚,渚中有亭。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種植蘭花,故名曰“蘭亭”。《水經(jīng)·浙江水注》:“湖口有亭,號曰蘭亭,亦曰蘭上里。太守王羲之、謝安兄弟數(shù)往造焉!惫磐捉(jīng)遷移,今亭為清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重建于蘭渚山麓。⑦修:這里是舉行的意思。⑧禊事,古代的一種風(fēng)俗,古人常在春秋兩季至水邊用香熏草藥洗濯,以祓除不祥。后來逐步演變?yōu)榈剿呇顼、郊外游春一類活動。春禊在陰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為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秋禊在陰歷七月十四日。禊:xì。)群賢①畢②至,少長③咸④集。(時賢名流都到了,年老的年少的都聚在一起。①群賢:指孫綽、謝安、支遁等當(dāng)時名士四十一人。②畢:全、都。③少長:指王、謝家族的小輩和長輩。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等人是少;王羲之、謝安等人是長。④咸:都、全,意義同“畢”。)[這幾句是本段第一層,交代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事件。接著交代與會人物!爱叀薄跋獭倍直M顯名士賢才薈萃之盛況。]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①;又有清流激湍②,映帶③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④,列坐⑤其次⑥。(這地方有高高的山嶺,茂密的樹林,修長的竹子,還有一條清澈而湍急的溪流,輝映環(huán)繞在蘭亭左右,用它作為供流觴用的曲水,大家依次排列坐在岸邊。①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長。②激湍:流勢很急的水。湍,tuān。③映帶:景物相互輝映襯托,彼此關(guān)連。④流觴曲水:把漆制酒杯盛滿酒放在曲折的溪水上游,循流而下,杯子流到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這是古人勸酒取樂的一種方式。明楊慎《蘭亭會》:“昔周公營邑,三月上巳日會百官于洛水之上,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有云:‘羽觴隨波!袢针m非洛邑 ,惟愿羽觴隨波。” 觴,shān?,酒杯。⑤列坐:排列而坐。⑥次:處所,地方;這里是“旁邊”的意思。)雖無絲竹管弦①之盛②,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③。(雖然沒有絲竹管弦齊奏的熱鬧場面,然而一邊臨流飲酒,一邊對酒賦詩,也足可以暢敘幽雅的情懷。①絲竹管弦:即絲弦竹管。絲弦,指琴瑟等用絲做弦的弦類樂器。竹管,指簫笛等用竹制成的管類樂器。絲竹管弦常用來借代音樂。②盛:多,盛況,熱鬧的場面。③幽情:內(nèi)心深處的情懷。)[這是第二層,共兩句,第一句描寫蘭亭優(yōu)雅的自然環(huán)境,山崇、嶺峻,林茂、竹修,流清、湍激;山溪如帶,環(huán)繞蘭亭。這里環(huán)境幽雅,正是暢敘幽情之地。第二句敘述盛會上人們進(jìn)行的具體活動:“一觴一詠,暢敘幽情”!皶硵⒂那椤彼淖指爬恕短m亭集》詩歌的全部內(nèi)容,也是本文內(nèi)容的總括。蘭亭詩的內(nèi)容,或抒寫山水游賞之樂,或由山水直接抒發(fā)玄理。寫游賞的樂趣,包括山水之美、飲酒之樂、臨流賦詩之雅興,其中心內(nèi)容是在美好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中得到的審美愉悅,大致相當(dāng)于《序》前半部分的意思。在山水游覽中體認(rèn)玄理的作品,如王羲之:“仰望碧天際,俯磐綠水濱。寥朗無?觀,寓目理自陳!夯[雖參差,適我無非新!边@是從山水游賞中體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謝安:“萬殊混一理,安復(fù)覺彭殤。”則是抒發(fā)萬物渾一,不辨彭殤的玄理,大致相當(dāng)于《序》后半部分的內(nèi)容。]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①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②之盛,所以③游目④騁懷⑤,足以極⑥視聽之娛,信⑦可樂也。(這一天,天空晴朗,空氣清新,春風(fēng)和煦,舒心爽人。抬頭觀望宇宙廣大無窮,低頭細(xì)察大地萬物繁多,用來縱目遠(yuǎn)眺,舒展胸懷的景物,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極大的歡娛,實在令人快樂。①惠風(fēng):和風(fēng),春風(fēng)。②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③所以:用來……的景物。④游目:目光由近及遠(yuǎn),隨意觀覽瞻望。⑤騁懷:馳騁想象,開暢胸懷。騁,chén?,奔馳。⑥極:窮盡。⑦信:實在,確實。)[這一段先描寫集會之日的晴和天氣,“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透露出天時地利人和的吉日喜慶、其樂融融的氣氛,再寫“仰”“俯”之所見,歸結(jié)為“游目騁懷”之“樂”,抒發(fā)了作者和與會之人的喜悅心情,一個“信”字把集會的歡樂之情推向了高潮。]

 

以上兩段文字,記述這次盛會概況,寫天地山川之美,飲酒吟詠之樂。名士們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著和煦的春風(fēng),可遠(yuǎn)眺可近觀可仰視可俯察,流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樂哉!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在這里盡情抒發(fā)了生之快樂,表現(xiàn)出一種曠達(dá)的心境。

 

第一段第一層交代聚會和結(jié)集緣起,是敘事;第一段第二層和第二段均為兩句,寫法相同,前一句寫景,后一句議論抒情。其中都有“足以”二字,與會者的歡樂之情隱含其中。從全文看,這一部分屬于記敘,作者的意圖是從敘入手,極寫生之樂,以此為下文抒發(fā)死之痛作鋪墊。

 

夫①人之相與②,俯仰③一世。(人們相互交往,生活在一起,一俯身一抬頭很快就度過了一生。①夫:fú,句首發(fā)語詞,引起下文的論述。②與:結(jié)交,親附。③俯仰:低首抬頭之間,形容時間短暫,人生過得很快。)[以傷感生命的短促起筆,引出下文對人生的感慨。值得注意的是,從結(jié)構(gòu)上看,這個句子還巧妙地銜接了上文!叭酥嗯c”,指人際交往,包括這次蘭亭之會在內(nèi);“俯”“仰”二字上文已見,由此承上而引發(fā)作者的感慨,可謂天衣無縫,自然之極。]或①取諸②懷抱③,悟言④一室之內(nèi);或因⑤寄所托⑥,放浪⑦形、嘀。(有的人喜歡聚集在室內(nèi),面對面暢談各自懷抱;有的人順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任何拘束,自由放縱地過生活。①或:代詞,有人。②取諸:取之于,從……中取得。③懷抱:胸懷抱負(fù)。④悟言:面對面交談。悟,通“晤”,面對面。⑤因:依,隨順。⑥所托:所寄托者,指所愛好的事物。⑦放浪:放任曠達(dá),不拘形跡。放、浪二字意義相近。⑧形。荷眢w,形體。)[在這個句子里,作者把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概括成兩種形態(tài),前者即下文所說的“靜”,后者即下文所說的“躁”,以此為切入點,引出下面的感慨。這里的問題是,作者為什么只列出這兩種人呢?原來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yán)酷、社會急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當(dāng)時的天下名士,首要任務(wù)是保全性命。他們都以老莊玄學(xué)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而老莊玄學(xué)既可以使他們崇尚自然,宅心玄遠(yuǎn),變得虛靜,但也很容易由虛靜變成放達(dá),成為禮法的挑戰(zhàn)者。所謂靜者,“晤言一室之內(nèi)”,就是指那些潛心于老莊玄學(xué)、談玄悟道、清心寡欲、清靜無為的人;所謂躁者,“放浪形骸之外”,就是指那些不拘禮法,放蕩縱欲,玩世不恭的人。這些人都是當(dāng)時的失志之士,作者認(rèn)為他們尚且可以“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享受人生的樂趣,那么對于其他的人就更不必說了。作者以此兩種人為例,是為了說明人生的樂趣是人人都有的普遍的現(xiàn)象。]雖趣舍①萬殊②,靜躁③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④,暫得于己⑤,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⑥;及其所之⑦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⑧之矣。(他們選擇的生活方式雖然千差萬別,各不一樣,但當(dāng)遇到高興的事,從中有所得,他們都會感到愉快和滿足,覺察不到衰老即將到來;等到他們對津津樂道的東西感到厭倦,情緒就隨著事情的變化而轉(zhuǎn)移,感慨也就隨即產(chǎn)生了。①趣舍:取舍。趣,qǔ,同“取”。舍,舍棄、放棄。②萬殊:千差萬別。③靜躁:虛靜、浮躁。靜,指晤言一室之內(nèi)者;躁,指放浪形骸之外者。④欣于所遇:對于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⑤暫得于己:自己暫時得志。暫,一時。得,得志。⑥不知老之將至:不知道衰老之年即將到來。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⑦所之:即“所遇”。之,往,到達(dá)。⑧系:附著,隨著。)向①之所欣②,俯仰之間,已為陳跡③,猶④不能不以之⑤興懷⑥,況修短⑦隨化⑧,終期于盡⑨。ㄔ瓉硭械叫牢康氖,一下子就成了陳跡,而且還往往因此而生感慨,何況人的壽命的長短隨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為烏有、傧颍哼^去,以前。②所欣:即上文“所遇”“所之”。③陳跡:舊跡。陳,舊。跡,事跡。④猶:還,尚且。⑤以之:因此。之,指代“向之所欣……已為陳跡”。⑥興懷:引起感觸。興,發(fā)生,引起。⑦修短;長短,指人的壽命長短。⑧化;造化,大自然。⑨終期于盡;最終歸結(jié)于消滅。期,課本釋為“至,及”;一般的版本釋為“期限”。)[這兩個句子描寫了人一生的心理流程。作者異中求同,盡管人們的處世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不同,但是人們對人生的體驗和感慨卻是相同的:欣于所遇時,不知老之將至;所之既倦時,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則“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無不浩嘆歲月易逝,人生苦短啊。既然人們對于歲月的消蝕、時光的流逝尚且大發(fā)感慨,那么,等到“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一旦生命行將終結(jié),又怎能不黯然消魂呢?這就說明樂生痛死,是人的共性。]古人云:“死生亦大矣①”,豈不痛哉!(所以古人說:“生與死也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大事情啊”,我們能不感到痛惜嗎?①死生亦大矣:語出《莊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從人們共性中,引出“死生亦大矣”的觀點,抒發(fā)人不免一死的悲痛。]

 

這是文章第三段,是文章重點難點所在,“死生之大”是本文的中心觀點。作者是怎樣說明這個觀點的呢?作者指出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雖然各自有所不同,有的喜歡“靜”,有的喜歡“躁”。但是,不論哪種人,生命的歷程本質(zhì)上都是相同的,對人生的感受也都是相同的,在“欣于所遇”之時,“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享受人生的快樂;在“所之既倦”之時,“情隨事遷,感慨系之”,悲嘆人生變幻莫測;在“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即人至老年,回顧過去之時,則“不能不以之興懷”,傷感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等到“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面臨死亡之時,每個人都會“豈不痛哉!”深感死亡的悲痛。(青年時)快然自足──(中年時)感慨系之──(老年時)以之興懷──(臨死時)豈不痛哉”,這是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所必然經(jīng)過的心理流程,隨著時光的流逝,生命的消亡,死期的來臨,傷感之情也必然一步步加重,由此也便證明了“死生之大”,人們是很看重生死問題,以生為樂、以死為痛的。

 

第一、二段寫生之樂,第三段偏在寫死之痛。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①,未嘗不臨②文嗟悼③,不能喻④之于懷。(我每次看到前人對死生發(fā)生感慨興嘆的原因,發(fā)現(xiàn)他們的看法像符契那樣相同相合,我自己看到古人對生死抒發(fā)感慨的文章也常常為之嗟嘆傷情,但往往在心里不能明白這是什么原因。①契:符契,古代一種信物,用竹木等制成,在符契上刻上文字,剖而為二,各執(zhí)一半,作為憑證。②臨:面對,這里有“看”的意思。③嗟悼:jiēdào,嘆息悲傷。④喻:曉,明白。)[這個句子寫人類從古至今,對死生的感嘆都是完全一致。句子的難點在于作者究竟是什么“不能喻之于懷”。錢鐘書在《管錐篇》中指出:“蓋羲之薄老、莊道德之玄言,而崇張、許之秘法;其詆‘一生死’,‘齊彭殤’為虛妄,乃出于修神仙,求長壽之妄念虛想,以真貪癡而譏偽清凈!币馑际钦f,王羲之輕視老、莊學(xué)說,卻崇尚道士的長生秘法,他詆毀“一死生”“齊彭殤”為虛妄之說,乃是為了修煉神仙,以求長生不老。這是用真正的貪戀和癡心人生來譏諷那些假裝淡泊人生的人。查《晉書·王羲之》:王羲之“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yuǎn)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dāng)以樂死!庇纱丝芍,王羲之不能喻之于懷的是:人為什么會死?人為什么不能長生不老?為什么這“樂生”而“痛死”的悲劇會一代代重演?]固①知一②死生為虛誕③,齊④彭殤⑤為妄作⑥。(現(xiàn)在才明白,把生與死等同起來是多么荒誕,把長壽與短命看做一回事純是無稽之談。①固:在這里相當(dāng)于“乃”,有“于是”的意思。但課本釋為“本來,當(dāng)然”。②一:作動詞用,把……看成一樣。③虛誕:虛妄的話。一死生,語出《莊子·大宗師》:“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币馑际,誰能夠把無當(dāng)作頭,把生當(dāng)作脊柱,把死當(dāng)作尻尾,誰能夠通曉生死存亡渾為一體的道理,我們就可以跟他交朋友。④齊:作動詞用,把……等量齊觀。⑤彭殤:指代長壽之人和短命之人。彭,彭祖,傳說他生活在堯、夏、商三代,活了八百歲。殤,未成年而死的人。齊彭殤,語出《莊子·齊物論》:“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币馑际,天下沒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皇郎蠜]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而傳說中活八百歲的彭祖卻是短命的。⑥妄作:胡造,胡說。)[昔人對死生大發(fā)“興感”,作者自身“臨文嗟悼”,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是重死生,由此推出“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觴為妄作”,那些把生說成是死,把死說成是生,對生死看得很淡然的人,純粹是胡說八道。讀到這里,我們便知道王羲之為什么要大講“死生之大”,提倡重生死了。原來他是為了批判老莊的輕生死。王羲之的批判鋒芒實際上直指當(dāng)時的社會風(fēng)尚。東晉是名士風(fēng)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wù)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無所謂,認(rèn)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鼓吹老莊的“一死生”“齊彭殤”。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作者這樣寫,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他是想以此來啟發(fā)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謂名士,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悄悄逝去。]后之視今,亦猶①今之視昔,悲夫②。ê笕丝创袢,就像今人看待古人,多么可悲。、侏q:如同。②夫:助詞,用于句末表示感嘆。)[這個句子的難點是作者“悲”什么?從語境看,作者悲的是“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而“今之視昔”指的是“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可見古人、今人、后人心境相同,都同樣地感嘆“死生之大”。我們今天看古人對生死發(fā)出過怎樣悲傷的感慨,后人也會看我們對生死發(fā)生過同樣悲傷的感慨,人類世世代代都回避不了生而復(fù)死的輪回,死成了世世代代無法回避的問題,真是可悲呀!解讀這段文字,要注意它與上段文字的關(guān)系。兩段文字用“悲”“痛”二字關(guān)聯(lián),論述的中心都是:“死生亦大矣”。上段文字從橫向即用同一時代的人對人生的共同感受來說明死之“痛”,這一段則從縱向即用古人、今人、后人對人生的共同感受來說明死之“悲”;如果說前一段是正面說明“死生之大”的觀點,這一段則是通過批駁莊子學(xué)說,從反面說明“死生之大”的觀點。]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①一也。(所以我一一記下這次參加集會的人,錄下他們的詩作,即使時代不同,情況各異,但人們所以興嘆抒懷的原因,思想情致還是一樣的。①致:情致,興致。)后之覽者①,亦將有感于斯文②(后來讀到這本詩集和這篇文章的人,也一定會產(chǎn)生同樣的感慨。①后之覽者:后世的讀者。②斯文:這次集會的詩文,也指《蘭亭集序》這篇文章。)。[這幾個句子說明寫作本文的目的!肮省弊旨赛c出下文是對上文的總結(jié),也揭示了同上文的因果關(guān)系。因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讓后人知道我們對生死曾經(jīng)有過怎樣的感慨!半m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世殊”照應(yīng)第四段,“事異”照應(yīng)第三段,盡管時代不同,境遇各異,但人們“興懷”的“致”是一樣的,對于死都有“痛哉”,“悲夫”的感嘆,所以作者自然地推想出“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后人讀到這本詩集和這篇文章時也一定會對生死問題發(fā)出同樣的感慨。]

 

第四段,作者先論述古人、今人對于死生的感概“若合一契”,批判“一死生”“齊彭觴”的觀點,接著指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死乃人類永恒的主題,從反面說明“死生之大”的觀點。最后說明結(jié)集和寫作這篇序言的目的,警醒后來的讀者,不要感染當(dāng)世士大夫之消極的思想情緒,而能夠充分地認(rèn)識到“死生”是人世的一件大事,以此勸喻人們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06714.html

相關(guān)閱讀:語文寫作指導(dǎo):七字作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