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特色鑒賞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一)多種多樣的論證方法

 

中國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議論見長。能言善辯如孟子、荀子,也總是在他們的議論文章中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來幫助說理。相比之下,韓愈這篇論說文卻在邏輯思維方面大大超過了前人。突出表現(xiàn)在如下幾點:

 

1.論證嚴密、概念明晰。如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接著便說明學者之師是什么樣的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比缓笥猪樅踹壿嫷男枰f明這樣的老師到何處尋找: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樣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銜接,一氣貫通,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又如作者提出論點”學者必有師”,前面加一“古”字,即把論據也包括起來,但在本段不作論證,在第二段指出“古之圣人從師而問”,第四段則敘述大圣人孔子從師的具體事例,既然古之圣人尚且有師,“古之學者必有師”也就不證自明了?梢娮髡叩恼撟C周密嚴謹,真是天衣無縫,滴水不漏。概念明確,作者在開頭給師下一定義:“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者也”,而在第二段則申明“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這就把“句讀之師”和“解惑之師”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辨明了,有力地批駁了士大夫們的詭辯術。

 

2.對比論證,邏輯嚴明。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shù)剡\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乃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觀點的正確不言自明。這段對比的難能可貴之處還在于,作者運用多種邏輯推理的方法。駁“恥學于師”,作者用了因果推理的方法,指出圣人從師,結果“圣益圣”;今人不從師,結果“愚益愚”。由“果”的優(yōu)劣,反推出“因”的優(yōu)劣。駁“恥自身師”,則先用明晰概念的方法,反駁士大夫的詭辯,接著用了得失推理的方法,指出他們重童子之師輕自身之師,是“小學而大遺”,是不合算的糊涂行為。駁“恥相師”,則更是運用了矛盾律的邏輯原理,深刻地揭露了士大夫觀點的荒謬。

 

3.引用論證,事理俱全。引用是論說文中常用的論證方法,這在現(xiàn)在的學術論文中也是最常見的。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tǒng)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既有孔子從師的事例,又有孔子闡釋的道理,不僅語言簡潔明快,而且很有說服力。

 

(二)個性化的語言特色

 

韓愈的散文素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這一方面體現(xiàn)在句式上,韓愈為文多用排比句、對偶句和聯(lián)珠句。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xiàn)力。連珠,又稱頂針、蟬聯(lián),民間俗稱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結尾字,作下一句的開頭,首尾相連,“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緊湊。另一方面又體現(xiàn)在行文的語氣上。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tài),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批判人們在師道問題上的“惑”,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笆ト酥詾槭ィ奕酥詾橛,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測疑問語氣作判斷;“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用肯定語氣作判斷;“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用驚詫語氣作判斷。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07033.html

相關閱讀:淺談新課改下語文教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