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法漫談(一)》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方法是“悟”出來的

 

讀書有方法,有技巧。方法和技巧從哪里來?答曰:從閱讀中來。毛澤東有句名言:在戰(zhàn)爭中學會戰(zhàn)爭,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同理,在閱讀中學會閱讀。沒有閱讀的實踐,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方法和技巧。這個道理,沒有人不明白。

 

但是,大家同樣天天在讀書,為什么有的人讀書方法好,有的人讀書方法笨?揭開其中的奧秘,原因就在于你不僅要讀,而且要“悟”。你有沒有“悟”,你會不會“悟”,是會不會讀書的關(guān)鍵所在。

 

怎么“悟”呢?抽象空洞的議論沒有意義,我們不妨以《祝福》為例,對這個問題作一些深入的探討。

 

魯迅的小說《祝!,不僅對于中學生是一篇難度很大的課文,而且對于教師也頗費心思,至于它的主題思想,許多年來專家們更是見仁見智,爭論不休。所以,我們回過頭來再“悟一悟”閱讀這篇小說的方法,還是很有意思的。

 

我們在課文“預(yù)習提示”中,向大家推薦閱讀這篇小說的三個方法:一、捕捉文眼。二、文化解讀。三、揣摩語言。在“課文解讀”中,我們按照這三條對小說進行了詳盡解讀,你是不是從中“悟”出了一些奧妙?我們現(xiàn)在就此再作些發(fā)揮。

 

一.捕捉文眼。小說的文眼在哪里?在結(jié)尾:

 

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

 

從這個句子,我們首先“悟”第一個問題:“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指什么呢?“初夜”就是傍晚,于是我們讀一讀傍晚時分“我”在魯四老爺家與短工的對話:

 

“什么時候死的?”

 

“什么時候?——昨天夜里,或者今天罷!艺f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還不是窮死的?”

 

可見,這個“疑慮”是:祥林嫂什么時候死的?怎么死的?她是“窮死”的嗎?這就是《祝!愤@部小說要回答的核心問題。

 

小說對這個問題是怎樣回答的呢?我們繼續(xù)“悟”上面的句子:

 

“我……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

 

這暗示,祥林嫂不是“窮死”的,而是“祝!焙λ赖,是“祝福”吞噬了祥林嫂。

 

“祝!痹鯓油淌闪讼榱稚┠兀窟@是最重要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認真閱讀有關(guān)描寫祥林嫂之死的文字,慢慢地鎖定在下面的文句上:

 

我獨坐在發(fā)出黃光的菜油燈下,想,這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遺棄在塵芥堆中的,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先前還將形骸露在塵芥里,從活得有趣的人們看來,恐怕要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現(xiàn)在總算被無常打掃得干干凈凈了。

 

請?zhí)貏e注意加點的句子!盁o常”即是鬼神,“祝!闭浅绨莨砩竦拿孕呕顒。祥林嫂的什么“現(xiàn)在總算被無常(“祝!保┐驋叩酶筛蓛魞簟绷四?

 

——她的“形骸”,即她的“軀殼”。

 

那么,她的“靈魂”呢?小說中沒有明說,但是,你完全可以從這個句子“悟”出:

 

——早已被“無常(“祝!保薄按驋吒蓛簟绷。

 

由此我們“悟”出來,小說寫“祝!蓖淌上榱稚┦欠謨刹絹韺懙模葘憽白8!蓖淌上榱稚┑摹办`魂”,后寫“祝!蓖淌上榱稚┑摹靶魏 薄

 

作品中相關(guān)的文字是:

 

——“祝!蓖淌上榱稚┑撵`魂:她第二次來魯鎮(zhèn)做工。

 

——“祝!蓖淌上榱稚┑能|殼:“我”與她在河邊的談話。

 

據(jù)此,我們可以初步肯定:小說的主題思想是通過寫祥林嫂的死,揭露“祝!背匀说谋举|(zhì),它不但吃人的靈魂,而且吃人的軀殼。

 

經(jīng)由上述過程,我們便也悟出:捕捉文眼,對于閱讀文學作品是多么重要。詩有詩眼,文有文眼。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詩眼和文眼也是窺視詩文主題思想的窗口,讀詩讀文要善于捕捉它的“眼”。

 

有的詩文“眼”在標題,如《藥》;有的“眼”在開篇,如《〈吶喊〉自序》(“夢”);有的“眼”在篇末,如巴金的〈燈〉(“對著山那邊,我笑了”);有的“眼”在行文中間,如《項脊軒志》(“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有的“眼”明碼現(xiàn)擺,看一眼便能抓著;有的“眼”深藏不露,頗費神思。《祝!返摹把邸辈氐幂^深,以至于這么多年來都沒有被人發(fā)現(xiàn)。

 

二.文化解讀。我們在上面“悟”出了捕捉文眼的重要性,但是,通過捕捉文眼還只能初步觸摸小說主題,真正深刻理解主題,還必須借助其他方法進行解讀。

 

許多人從政治角度解讀《祝福》,得出小說的主題是批判代表著封建統(tǒng)治的政權(quán)、神權(quán)、族權(quán)、夫權(quán)四大枷鎖,現(xiàn)行《教師用書》也采用這一說法。但是,這樣的解讀并不切合實際。小說中沒有涉及封建的政權(quán),對族權(quán)、夫權(quán),也少有正面的直接的描寫,如果局限于封建迷信,顯然過于膚淺。我們認為必須從文化的角度解讀,才能真正把握小說主題。

 

怎樣解讀呢?先看小說中魯四老爺是個什么樣人?

 

——他是魯鎮(zhèn)的人,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書房里的擺設(shè)全都說明他是程朱理學的忠實信徒。

 

由此可以推知,魯四老爺和魯鎮(zhèn)的人們長年累月、世世代代受著程朱理學的熏陶。潛移默化之下,他們的思想觀念有什么特點呢?

 

——保守落后封閉。社會在急劇變化,他們卻“都沒有什么大改變,單是老了些;家中卻一律忙,都在準備祝福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是如此!彼麄兎磳θ魏巫兏,卻不知道早就發(fā)生了辛亥革命這場大變革,還在大罵早去一二十年的康有為,他們完全生活在一個自我封閉的“鐵屋子”里。

 

——封建迷信濃厚。十二月二十三日要送灶神。年終要“祝!保矶\神靈保佑來年的好運氣。冬至要祭祖。忌諱特多。

 

——奉行男尊女卑。婦女不僅要“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而且要“一夫而終”。

 

——崇信因果報應(yīng)。像祥林嫂這樣死了兩個丈夫,又死了兒子,在魯鎮(zhèn)的人看來,?夫又?子,不潔又不吉,是前世的大惡人,“掃帚星”投胎。又由于再嫁“失節(jié)”,今世犯了彌天大罪,來世必得去陰間受苦。所以柳媽說:你“落了一件大罪名!銓淼疥幩救,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你給了誰好呢?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

 

以上就是魯鎮(zhèn)的文化氛圍,祥林嫂就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

 

那么,祥林嫂是個什么樣人呢?她不是魯鎮(zhèn)人,是“山里人”!吧嚼锶恕笔艹讨炖韺W的毒害當然少得多,因此在許多問題的上和魯鎮(zhèn)人的觀念不盡相同,從而激起一串串的矛盾和沖突。

 

有過什么樣的矛盾沖突呢?

 

——祥林嫂第一次來魯鎮(zhèn),是個寡婦,“四叔皺了皺眉”,顯然是很不高興。祥林嫂是逃出來的,四叔說“不好”。衛(wèi)老婆子和祥林嫂婆婆“合伙劫了”祥林嫂,對這種有損魯家尊嚴的做法,四叔雖然說“可惡”,但馬上又說“然而……”,實際上默認了祥林嫂婆婆的做法?磥碓诰S護封建宗法上,山里人和魯鎮(zhèn)人區(qū)別不大。只是山里人“野蠻”,祥林嫂對這種“野蠻”的封建宗法進行了反抗。

 

——祥林嫂被婆婆賣到了賀家?,四嬸驚奇:“竟有這樣的婆婆?”衛(wèi)老婆子卻反駁說:“你真是大戶人家太太的話。我們山里人,小戶人家,這算得了什么?”可見山里人和魯鎮(zhèn)的人不同,對于所謂的“失節(jié)”,并不在乎!跋榱稚┚箍弦?”在魯鎮(zhèn)的人看來,“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祥林嫂是萬萬不能依從的。但在山里人看來,“這有什么依不依……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關(guān)上房門,就完事了!边@時的祥林嫂并不知道什么“失節(jié)”。

 

——祥林嫂喪子喪夫,不得不第二次來魯鎮(zhèn)做工。對于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衛(wèi)老婆子分析說:“這實在是叫作‘天有不測風云’”,她把它歸之為純屬偶然。而祥林嫂呢?“我真傻!薄吧怠北恪吧怠痹凇拔覇沃姥┨焓且矮F在深山里沒有食吃,會到村里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她把它歸之為一時的疏忽。

 

但是,魯鎮(zhèn)的人是這么看的么?

 

——在魯鎮(zhèn)的人眼中,祥林嫂這種人“似乎很可憐”,卻是“傷風敗俗”、“不干不凈”;她當時就應(yīng)該“再一強,或者索性撞一個死”,現(xiàn)在嫁了兩個丈夫,“落了一件大罪名”,“將來到陰司去”,也要被“閻羅大王鋸成兩半”。

 

祥林嫂有沒有這些觀念呢?

 

——沒有。四嬸不讓她拿祭品,她“訕訕的縮手”,“疑惑的走開”;鎮(zhèn)上的人嘲笑她、冷漠她、厭棄她,“她張著口怔怔的站著,直著眼睛看他們”,她不知道“她的悲哀……只值得煩厭和唾棄”。

 

祥林嫂就是這么的愚昧和麻木,可正是這種“山里人”的愚味和麻木,暫時地為她設(shè)置了一道“抵御”程朱理學思想的“精神防線”。

 

然而,這樣的防線是非常脆弱的,柳媽寥寥數(shù)語,祥林嫂便精神徹底崩潰。不過柳媽告訴她還有一線希望:“……你到土地廟去捐一條門檻,當作你的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睘榇,她拿出全部積攢捐門檻“贖罪”。但是在“理學家”們看來,祥林嫂犯的是不可饒恕之罪。隨著四嬸的一聲斷喝,她完全絕望了,她的精神受到了毀滅性打擊,再也振作不起來。

 

從上述分析看出,祥林嫂是生活在一個彌漫著濃濃的程朱理學思想的文化氛圍里,她的那種“山里人”的愚昧的文化觀念,自然無法逃出程朱理學的羅網(wǎng)。所以,祥林嫂是被程朱理學所崇奉的舊禮教所俘虜所迫害致死的。祥林嫂的死是對程朱理學的血淚控訴。

 

三.揣摩語言。揣摩,也是“悟”。小說有很多精警的語言,含意雋永;有些語句看似閑筆,實則別有深意;還有些語句采用雜文筆法,聲東擊西,所向披靡。對這些語句,我們在“課文解讀”和“訓(xùn)練提高”中曾與大家一起揣摩,品味。

 

現(xiàn)在再提出兩個例子,探討一下揣摩語言的方法。

 

1.祥林嫂被迫嫁給一個比她小十歲的丈夫,丈夫死了,她逃了出來;后來被婆婆賣掉,她用死抗爭。有人對此評論說:這表現(xiàn)了祥林嫂對于封建禮教的反抗。但有人又根據(jù)“鬧是誰也總要鬧一鬧的……可是,祥林嫂真出格……鬧得利害,大家還都說大約因為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所以與眾不同呢!”這句話,斷定祥林嫂對于再婚的反抗是為了堅守封建禮教的貞操!八纯乖偌,固然表明不愿被婆家當做牲口一樣地出賣,要維護自己作為‘人’的起碼的尊嚴,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內(nèi)在原因,還是那種‘從一而終’的封建觀念!保ā断榱稚┑谋瘎⌒缘降缀卧?》沈振煜,引自《教師用書》)

 

如此解讀對不對呢?不對,因為它不符合小說實際!皥允刎懖佟罢f,忽視了衛(wèi)老婆子的話中有“大家還都說”這個前提。這個前提很重要,它告訴讀者:祥林嫂“因為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所以與眾不同呢!”這只是旁人的猜測,而且還有“大約”一詞,旁人猜測時并沒有完全肯定。祥林嫂本人是不是這樣想?還必須綜觀小說整體才能作出判斷。祭祀時四嬸不讓沾邊,魯鎮(zhèn)人冷漠譏諷,祥林嫂對此一直大惑不解,直至與柳媽交談之后才明白原委,這時小說特別交代:“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庇纱俗C明,在柳媽說話之前,祥林嫂根本不知道有什么“失節(jié)”之罪。所以,她的“出格”,不可能出自“那種‘從一而終’的封建觀念”。

 

祥林嫂為什么會反抗呢?她是為了“維護自己作為‘人’的起碼的尊嚴”嗎?不是。祥林嫂從婆家剛逃到魯鎮(zhèn)時,“臉色青黃”,在魯家盡管“整天地干”,“徹夜地煮福禮”,然而她反而很“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這說明,祥林嫂從婆家逃出來,全是因為饑寒交迫,無以為生。祥林嫂被賣到賀家?,“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強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將她嫁到里山去。倘許給本村人,財禮就不多;惟獨肯嫁進深山野?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可見賀家?比衛(wèi)家山不知還要苦多少。凡遭此厄運的,都要“鬧一鬧”。祥林嫂為什么鬧得“出格”?因為她在“大戶人家干過活”,她有了自己求生的手段和處所。所以,她的這種反抗,完全是出自一種純自然的求生本能。正因為如此,祥林嫂意外地遇到了一個不強暴的丈夫,便立刻“依了”。這里不存在什么“維護自己作為‘人’的起碼的尊嚴”,由山里人的愚昧文化熏陶出來的祥林嫂,沒有也不可能有這種現(xiàn)代人的意識。

 

小說為什么特別描寫祥林嫂的反抗呢?這是為了反襯她的“不反抗”。的確,對婆婆的壓迫,對強暴的買賣婚姻,祥林嫂進行了反抗,但對于程朱理學,她反抗了嗎?沒有。為什么?因為程朱理學是一種精神奴役,帶有很大的欺騙性和麻醉性,它一邊吞噬你,卻一邊給你以渺茫的希望。嫁了兩個丈夫,會被閻羅大王鋸為兩半,但可以捐門檻贖罪;贖罪不成,死了到陰司“一家人都可以見面”,還有希望見到阿毛。小說把祥林嫂對于剝奪她生存權(quán)的強暴野蠻的宗法制度的反抗與對于剝奪她靈魂的“不強暴”的程朱理學的不反抗對比描寫,深刻地啟示我們,對精神的“強暴”遠甚于對肉體的強暴!在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諸種手段中,程朱理學較之其他是更其陰險歹毒。

 

2.祥林嫂臨死前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有人認定這是祥林嫂對鬼神世界的有無產(chǎn)生了懷疑。依據(jù)大概還有下面這句話:

 

……怎么回答她好呢?……想,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卻疑惑了——

 

于是借此大發(fā)宏論:“這‘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閑視之。千百年來,由于長期封建制的野蠻統(tǒng)治,造成了中國勞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們,尤其是其中的婦女,有誰懷疑過人類社會之上,冥冥中還有一個鬼神世界主宰著?而這樣的一位祥林嫂,竟對它表示‘疑惑’了,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對鬼神的‘疑惑’,就是對封建統(tǒng)治意識的‘疑惑’,也就是對中國勞動婦女傳統(tǒng)命運的‘疑惑’;這一驚人的意念,從一個備受禁錮、束縛的弱女子的頭腦中產(chǎn)生,真是談何容易。 保ā蛾P(guān)于祥林嫂的死》唐榮昆,引自《教師用書》)仿佛祥林嫂成了一個反封建的英雄!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誤讀呢?原來是因為沒有讀下文:

 

——或者不如說希望[魯迅說得很清楚:與其說祥林嫂對鬼神有“疑惑”,不如說她對鬼神有“希望”,不存在什么對鬼神世界的“懷疑”]: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這里進一步說明,祥林嫂對于鬼神,持一種十分矛盾的心態(tài)]……人何必增添末路人的苦惱,為她起見,不如說有罷。[祥林嫂是希望有魂靈的,所以“我”回答說:]“也許有罷!盵這里完全點明了,祥林嫂哪里是懷疑鬼神的有無呢?]

 

“那么,也就有地獄了?”[祥林嫂為什么會有如此推理呢?原來她想起柳媽的話:有地獄就會被閻羅大王鋸為兩半,這是祥林嫂最恐懼害怕的,以至于她連死也不敢了。這就是她為什么至今沒有死,使人們“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的原因。故祥林嫂“又希望其無”。]

 

“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見面的?”[祥林嫂又為什么會有如此推理呢?原來她想念著她的阿毛,有地獄也就有魂靈,有魂靈該多好,又能見到心愛的阿毛了。故祥林嫂“又希望其有”。]

 

由上述可見,祥林嫂臨死前問魂靈的有無,不是對鬼神有無的懷疑,而是由于渴望兒子,想死去和兒子團聚,故“希望其有”;又由于害怕被鋸開,她不敢死,故“又希望其無”。所以,她詢問鬼神,實際上是想求得一個答案:自己是死呢,還是繼續(xù)留在這世上茍延殘喘?

 

祥林嫂得到的答案是:

 

“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

 

這便是說,魂靈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因此,死后可能被閻羅大王鋸開,也可能不會;可能與兒子團聚,也可能不會。這個“說不清”的答案使祥林嫂推出的結(jié)論是:無論從哪方面想,死總比活著好:活著只能任人“鋸”,什么希望也沒有;死了雖然也可能被鋸,但還可能見到阿毛。于是祥林嫂便終于下定決心,寧可忍受被閻羅大王鋸開的痛苦,也不愿再活下去了。魯迅先生就是這樣深刻地揭露,這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這是一個連地獄也不如的世界!

 

這個“說不清”還有更深的一層意義,因為它正是朱熹對鬼神論述的翻版:“鬼神者,說道無,又有;說道有,又無!保ā吨熳诱Z類·中庸》)。程朱理學“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觀點吃掉了祥林嫂的靈魂,“說不清”的鬼神論又最后吃掉了祥林嫂的形骸。是誰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劇?小說的主題思想不就昭然若揭了嗎?

 

如何揣摩語言?從上面兩個例子,我們“悟”出這么幾點:第一,不能移花接木。一定要緊扣文本的實際,絕對不能把我們自己的思想移植到作者身上,移植到作品中的人物身上。第二,不要斷章取義,不能只看前文不看后文,也不能只看后文不看前文,必須既瞻前又顧后。第三,通觀全篇,綜合思考,切忌抓住一點不及其余。

 

這些方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要指望哪位圣人名師傳授,而是我們在閱讀《祝福》的過程中自己“悟”出來的。這些方法也很簡單,但是要真正做到熟練運用,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好比拳擊,無非那么三招兩式,但為了做到得心應(yīng)手,隨機應(yīng)變,就必須夏練三伏,冬練三九。讀書也如此,若想把這些方法融入你的血液,內(nèi)化成你的潛意識,就必須在閱讀中不斷地“悟”,反復(fù)地“悟”!拔颉本褪恰跋搿保褪窃谧x書的過程中,開動腦筋,多想苦想進而達到會想。有些人書也讀了,但是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悟”少了,想少了,不愿意開動腦筋多想問題。毛澤東說:“腦筋這個機器的作用,是專門思想的。孟子說:‘心之官則思!麑δX筋的作用下了正確的定義。凡事應(yīng)該用腦筋好好想一想。俗話說:‘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褪钦f多想出智慧。”我們必須記住這段話,必須學會思索,學會分析,養(yǎng)成分析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去掉我們學習的盲目性,提高我們學習的自覺性,使我們越來越會讀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226469.html

相關(guān)閱讀:高考備考指導(dǎo):語文不同題型拿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