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於國也》訓(xùn)練提高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1.給下列加點字正音無誤的一項是:

 

A.曳兵(yè) 數(shù)罟(shǔ?ǔ) ?池(wū) B.魚鱉(biē)不王(wán?)衣帛(yī)

 

C.河豚(tún)狗彘(zhi)庠序(xián?) D.孝悌(ti)餓莩(fú)勝食(shèn?)

 

2.朗讀課文,要正確安排節(jié)奏,注意句中停頓。下列句子節(jié)奏安排欠妥的一項是:

 

A.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A.涂有餓莩。              B.直不百步耳。           

 

C.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D,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4.指出下面句中詞類活用的情況:

 

①填然鼓之, 、 王道之始也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④ 然而不王者   

 

⑤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⑥ 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 ⑦王無罪歲

 

 5.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數(shù)

 

(1)愿得補黑衣之數(shù) 《觸龍說趙太后》 ( )

 

(2)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寡人之于國也》( )

 

(3)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

 

(4)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 )

 

(5)數(shù)罟不入?池 《寡人之于國也》 ( )

 

(6)蒙沖斗艦?zāi)艘郧?shù) 《赤壁之戰(zhàn)》( )

 

發(fā) 

 

(1)百發(fā)百中 成語 ( )

 

(2)發(fā)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 )

 

(3)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寡人之于國也》 (   )       

 

(4)野花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  )

 

(5)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琵琶行》 ( )

 

(6)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 《五人墓碑記》 ( )

 

(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  )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國也》(  )

 

(3)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  )

 

(4)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后序》(  )

 

兵 

 

(1)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國也》(  )    

 

(2)窮兵黷武 (成語) (  )

 

(3)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 (  )

 

(4)草木皆兵 成語 (  )

 

 

(1)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

 

(2)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于國也》 (  )

 

(3)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  )

 

(4)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

 

(5)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  ) 

 

6.給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或……或……;②直……耳,是……也;③是何異于……。

 

答: 

 

7.本文對孟子的“王道”作了一些闡述,其具體內(nèi)容有哪些?孟子“仁政”包含有哪些積極的因素?

 

答: 

 

8.閱讀《孟子》短文一則,然后回答問題。

 

孟子見梁惠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肽芤恢?’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肽芘c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1)作云,沛然(2)下雨,則苗?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3),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釋:(1)油然:盛多的樣子。(2)沛然:大雨滂沱的樣子。(3)人牧:治理百姓的人,指人君。牧:牧養(yǎng),這里引申為治理。

 

(1)下面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B.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然興之矣。

 

C.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

 

D.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答:

 

(2)下面句中“就”字的意義與眾不同的一項是(。

 

A.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B.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C.事不必不就,功不必不立。

 

D.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3)指出下面句中的“之”字的意義和用法:

 

A.誠如是也,民歸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

 

C.則苗?然興之矣!    .由水之就下。

 

答:

 

(4)指明下面句中“之”的指代的具體對象:

 

A.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B.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C.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

 

D.其如是,孰能御之?

 

E.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答:

 

(5)下面對文句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解釋:在遠處看他,他不像個國君,走到跟前看他,也看不出他害怕什么。

 

B.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薄笆肽芘c之?”

 

解釋:他突然發(fā)問道:“天下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道:“天下統(tǒng)一了就會安定!保ㄋ謫枺骸罢l能統(tǒng)一天下呢?” (我)回答道:“不嗜好殺人的君王能統(tǒng)一天下!保ㄋ謫柕溃骸罢l會歸順服從他呢?”。

 

C.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然興之矣。

 

解釋:大王了解那些禾苗生長的情況嗎?七八月間遇到天旱,禾苗就枯蔫了。(假如這時候)天上忽然涌起烏云,降下大雨來,那么禾苗就又能蓬勃旺盛地生長起來了。

 

D.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

 

解釋:如果有不好殺人的君主,天下的老百姓必然都會伸長了脖子期望著他了。

 

(6)文中運用了比喻說理的方法,請把這個比喻的本體與喻體找出來,說說它們有什么相似之點?

 

答:

 

(7)孟子在這則短文里宣傳了他的什么主張?

 

答:


9.為什么說孟子善用比喻說理,他如何做到論辯的氣勢磅礴?請你結(jié)合課文具本說明.            

 

答:

 

解析與答案

 

1.解析:除了生字、難字,讀文言文還要注意破讀的問題,例如王、衣,活用為動詞后,要改讀為去聲。勝,表示“盡”的意思時,在文言里讀陰平聲。題中A項,數(shù)cù;B項,王(wàn?),衣(yì);D項,莩(piǎo),勝(shēn?)。

 

答案:C.

 

2.解析;朗讀時如何處理句中停頓,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停頓不當,可能造成語意的誤解。句中停頓有一定的規(guī)律,總的原則是要有助于對句子意思的理解。具體來說,如下幾點也值得注意:主語和謂語之間停頓;動詞謂語如果后面帶的賓語較長,動詞謂語和賓語之間停頓;要強調(diào)的詞語后停頓;前后照應(yīng)的詞語前句停頓,后句也停頓;前后句子屬對偶句,要有相同的停頓。例如A句,因為“則”停頓,所以上句宜在“如”字后作一停頓;動詞“望”和后面的賓語之間也應(yīng)該停頓;“民”在詞組中是主語,又是強調(diào)的對象,也宜停頓。

 

答案:A。(正確的讀法是: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解析:當我們無法用這個字的本來意義解讀句子的時候,就要考慮是否有通假的用法,通假的規(guī)律一般是同音替代,通假字有約定俗成的習(xí)慣,因此,對于常見的通假用法要熟記在心。

 

答案:A.涂,同“途”,道路。莩,通“殍”,餓死的人。B.直,通“只”,“不過”。C.無,通“毋”,不要。D.頒,通“斑”,(頭發(fā))斑白。

 

4.解析:對于詞類活用,第一、要分析判定其活用的原因,第二、要注意活用后在意義上的變化。例如“罪“,本是名詞,罪過、罪惡。因它在句中帶了名詞“歲”做賓語,所以獲得了動詞的意義,要釋為“怪罪”。
    答案:名詞活用為動詞有:①鼓,擊鼓進攻。③衣,穿。 ⑦ 罪,歸罪。④ 王,此處指一統(tǒng)天下。⑤百步,跑一百步。  動詞活用為名詞有:② 始,開端、第一步。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有:⑥謹,謹慎從事。

 

5.解析:這道題主要是整理過去學(xué)過的文言實詞的義項,積累常見文言詞。整理、積累是很重要的學(xué)習(xí)方法。

 

答案:

 

數(shù):(1)(數(shù)目、數(shù)量);(2)(幾、若干);(3)( 命運);(4)(shuò  屢次);(5)(cù  密、細密);(6)( shǔ計算)。 

 

發(fā):(1)(發(fā)射);(2)(征發(fā)、派遣);(3)(打開,這時指打開糧倉救濟);(4)( 花開);  (5)(出發(fā));(6)(發(fā)出、發(fā)作;);(7)(發(fā)出、抒發(fā))。

 

直:(1)(與“曲”相對,不彎曲);(2)(僅、只);(3)(通“值”,價值);(4)(徑直、直接)。

 

兵:(1)(兵器);(2)(戰(zhàn)爭);(3)(軍隊);(4)(士兵)。       

 

勝:(1)(承受);(2)(盡);(3)(勝利);(4)(超過);(5)(優(yōu)美的)。

 

6.解析:學(xué)習(xí)文言文不僅要注意積累詞語,而且還要注意積累句式,只有把常見的文言句式熟練地掌握了,才能形成語感,真正把文言文學(xué)好。本題啟示我們重視對文言句式的掌握。

 

答案:①或百步而后止,或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還是逃跑啊。③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7.解析:這道題主要是訓(xùn)練提高概括能力,探討以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人的思想。課文第三部分集中闡述孟子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

 

答案:第一問: ①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②數(shù)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③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⑦謹庫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總之,孟子以為解決“民不加多”的狀況,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

 

第二問:對其積極因素可以從兩方面評價。(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zhì)文明:(1)首先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2)加強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養(yǎng);(3)統(tǒng)治者嚴于律己,不推卸責(zé)任。(二)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在利用自然資源時,不能濫砍濫伐,濫捕濫殺,更不能竭澤而漁。

 

8.(1)解析:通假字是文言文重要的基礎(chǔ)知識,對常見的通假用法要熟練掌握。A.卒通猝,惡通烏。B.?通勃。D.由通猶。

 

答案: C。

 

(2)解析:對文言中的重要實詞,特別是多義詞要重點掌握。A、B、D項的“就”都是“走近、靠近”的意思。C項由對文見義,知“就”與“立”同義,是“成功”的意思。

 

答案:C。

 

(3)解析:“之”是一個重要的文言虛詞,用法又非常復(fù)雜,務(wù)必特別用心。

 

答案:A.代詞,他。B.用作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志,相當“的”。C.音節(jié)肋詞。D.用于主謂之間,無意義。

 

(4)解析:本題旨在啟示我們,對于代詞不能只滿足于掌握它的用法和意義,還必須進一步明確它具體的指代對象。

 

答案:A.都是指梁惠王。B.都是指天下。C.指不嗜殺人者。D.指苗蓬蓬勃勃生長的趨勢。E.指民如水向下流一樣紛紛前來歸順的那種趨勢.

 

(5)解析: 本題旨在對文中重要語句的理解。

 

答案:A.句中的“畏”不是梁惠王害怕別人,而是他讓人害怕。應(yīng)譯為“看不出有什么讓人生畏的地方”。

 

(6)解析:對重要的比喻一定要注意弄清喻體和本體的關(guān)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文意弄懂。

 

答案:文中將人民盼望不嗜殺人的君主來解救這一本體比作七八月間枯苗需要雨水。民如枯苗,君澤如雨,一旦仁君出現(xiàn),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然興之”不可阻止;君施仁愛,民心如水,民之歸附,則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體和喻體一一對應(yīng),運用自然界習(xí)以為常的現(xiàn)象,生動地闡述了統(tǒng)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緊密相聯(lián)。

 

(7)解析:要抓住本文議論的中心問題:“天下惡乎定”?而孟子對此的答案是:“不嗜殺人者一之”。如此,本文的中心便一目了然。

 

答案:這一章孟子論述了“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張國家統(tǒng)一,但是反對用武力的方式來統(tǒng)一。他反對殺人,也就是反對戰(zhàn)爭。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統(tǒng)一天下。

 

9. 解析:本題探討孟子的說理方法和語言特征。

 

答案:孟子善用對方熟悉的事例設(shè)喻,啟發(fā)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如梁惠王喜歡打仗,就用戰(zhàn)爭做比喻,用向后逃跑五十步喻梁惠王施政,用向后逃跑百步喻鄰國之政,兩者形式有不同,但本質(zhì)相同,因此,梁惠王施政雖“盡心于國”卻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又如梁惠王“罪歲”不罪己,推卸自己責(zé)任,孟子以用刀子殺人,怪罪刀子而不怪罪自己設(shè)喻,充他揭露他這種說法的荒唐。這樣的比喻來自生活,卻寓意深刻,很有說服力。          

 

作品讀起來之所氣勢磅礴,是多用排偶句式,如在第 3 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時,孟子以“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三組排偶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33189.html

相關(guān)閱讀:名家散文賞析:樂游書海 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