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高考頻道為您帶來歷屆議名篇的相關信息,供大家參考。
1高考滿分選讀
勿以好惡論斷之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與厭惡之情,然而,當這種好惡之情摻入對真理的認
識時,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也許臘梅討厭冬風的肆虐與無忌,卻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許魚兒討
厭巨浪的洶涌與猙獰,卻依然與巨浪為伴,成全生命的真諱;也許落葉對這個
天地無比依戀,然而,當秋風吹來時,它毅然地飄落,告別那個美好的世界,
成全來年萌發(fā)的草芽……
勿以好惡論斷之,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這是一種何等的明智選擇!
當一個人可以將對事物的判斷游離于感情的親疏之外,那他必是明哲之人
了!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帶鉤,自是對其痛恨無比。然而,當他認識到管
仲的才識時,放下心里的厭惡,重用管仲,終成一代霸主。
劉邦不喜韓信的出言無忌,卻委其以重任,讓韓信統(tǒng)兵作戰(zhàn),征討四方,
終于滅了西楚霸王,成為天之驕子。
房玄齡曾為李建成出謀害李世民,李世民又豈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計前
嫌,重用房玄齡為臣,遂有"貞觀之治"之盛世,
感情的親疏可以蒙蔽你的雙眼,讓你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阻礙你對真理
的認識,成為你求知路上的絆腳石。
勿以好惡論斷之,楚王不聽信鄭袖之辭而疏遠屈原,自不會為秦國所吞并。
勿以好惡論斷之,李存勖不寵幸伶人,重用伶官,不談國事,自不會因1
人之亂而七廟隳,為天下蒼生所笑。
勿以好惡論斷之,諸葛亮不聽信馬謖的信誓旦且,自不會痛失街亭,1敗
千里,死不螟目。
舉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內(nèi)心之好惡而慘遭滑鐵盧?古代
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許,將來也如此。
對真理的探求是獨立的,對事物的認識也不能摻雜上感情,“做學問就是
做學問”,陳景潤的話也許揭示了這個真理。
自然,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不必苛求,不過,不可不求。
勿以好惡論斷之,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狗尾草也會開出美麗的花。
點評:內(nèi)容充實 語言優(yōu)美。這是一篇內(nèi)容十分充實的好文章。文章以簡短的
問句起筆,接以充滿抒情意味而又具有啟發(fā)性的文段引人思考,繼而明確指出
“勿以好惡論斷之”的論點,然后分兩個層次縱論史買。以公子小白、漢高相劉
邦、唐太宗李世民之例談明智之人的明智之舉,以楚王聽信鄭袖,李存勖寵幸
伶人、諸葛亮誤用馬謖為例談被感情蒙蔽雙眼的后果,進而發(fā)出“有多少英雄
豪杰因內(nèi)心之好惡而慘遭滑鐵盧”的疑問,最后以陳景潤的話結尾,使得文章
前后文脈貫通,內(nèi)容十分充實,極具說服力。
此外,本文語言很有特點,美感十足,一是語言有個性,凝煉簡潔善用短句,
沒有眾多考生常有的大話、套話、俗話,抒真情、發(fā)真論,閱之可親。二是文
中多用比喻句、排比句,形式上顯得整齊,表達上增添了生動性、形象性,加
強了氣勢,堪稱美文。 天平和七弦琴
理智和情感是人類生活中的兩只腳印,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
次成長都和他們的理智私感情有關。
認知事物當然必得有嚴格的理智,不能縱容自己的感情和好惡。如果僅僅
以感情的親疏遠近來下結論,大多數(shù)情況下會得出錯誤的判斷,正如《韓非子》
里那個宋國的富人,他的兒子與老人說的是相同的話,而他聽憑感情的親疏遠
近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當然是沒有道理的。又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
鄒忌的妻子私他,姬妄畏他,而客有求于他,都說他美于城北徐公。鄒忌最后
排除 了感情因素的干擾,悟出了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因為有所溺,有好惡,感情上有
親疏遠近,人們在認識事物時便易于被迷失雙眼。這時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
亮黑暗混濁的末知世界,人類要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
階梯,布魯諾被燒死在鮮花廣場時,歡呼的人群又何嘗不以為自己才是真理的
掌握者呢?但是布魯諾相信理性這個"內(nèi)心的教師",他要讓"所向披靡的論據(jù)萬
箭齊發(fā)",射穿習慣和感情上依賴的迷霧,把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正
軌。
理性固然在認識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們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嗎?
難道感情在認知過程中永遠起著反面的作用嗎?
2康德仰望星空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這親近
永恒、親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認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沒有感情的存
在,人類生活會陷人刻板和抽象,我們認識事物不僅要分辨對和錯,也要知道
美和丑啊,沒有了情感,藝術如何存在呢?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法律條文,什么
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切熟悉的溫情都離我們遠去,我們能說我們認識了世界
的本來面目嗎?生活又有什么樂趣呢?即使是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是看重情
感在認知中的作用的,有人向他提出一個設想時,他并不判斷正誤,只說:"啊,
真丑!"他不愿意在丑的事情上花費時間,在他眼中,即使是物理學中丑也不
能立足。
因此我們認知事物時,既要有冷眼,又需要熱心,雖不能任憑感情的親
疏遠近去判斷,又不可僅僅是可憐的"數(shù)字化生存"。在理智和情感、天平和七
弦琴的引導下,我們才能“詩意地棲居”。
點評:精選例證 結構清晰。本文有四個特點:一是貫串全文、令人信服的辯證
思維,結尾以形象化的語言完整準確地揭示了感情、理智在認知事物中各自不
可替代的作用;二是精選例證,用鄒忌和康德、愛因斯坦例分別論證理智、情
感的認知功能,典型貼切,給人啟迪;3是思路嚴密,結構嚴謹。文章由理智
到情感,運用"總—分—總"結構,都顯示出作者較高的謀篇水平;四是善用比
喻、借代,"天平"、"7弦琴"、"數(shù)字化生存"、"詩意地棲居"等詞語的運用,
增強了說理的形象性。 情與理
現(xiàn)實世界申,理智往往容易被情感淹沒,那么,怎樣才能駕馭住自己的情
感呢? ——題記
理智,是一朵花,盛開于智慧的春風申;情感,是一陣雨,常常將這一朵
花摧殘。情與理,對立而又共生于現(xiàn)實世界。
渴望真情
情感、這一人類與生俱來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賢士的一生中抒寫得淋漓盡
致。他們將真情吐露,活得滿滿灑灑,坦坦蕩蕩,屈原便是這樣一位真性情的
人。他高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雖
九死其猶末悔",他將一個臣子的心掏出來呈現(xiàn)在眾人面前,不矯飾,不造作,
終于,他的性情鑄就了他的英名,他從此不朽。李白,面對貴妃研墨,力士脫
靴,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從此寄情山水,便有無
數(shù)華彩奇章流傳于世,他亦不朽。
冰心先生說:雨后的青山,像淚水洗過的良心。她告訴我們:惟有真實的
情感,才是一生無悔的追求。倘若將自己的情感囚禁,人生便失去了光彩。
超越感情
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令人點燃烽火,戲弄諸侯,終至亡國。
唐玄宗寵幸楊貴妃誤國,終遺恨千古。
這些,都是沒有超越感情的結果"理智是一座堤壩,感情的潮水如不加控
制,必定會造成堤壩的坍塌,行為的迷茫,以至釀成大禍。
人們常說:三思而后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駕馭感情
感情猶如一匹野馬,需要你去馴服。理智則是它的韁繩。以理智面對世
界,人生便增添了一份自信,一份豁達。
范仲淹遭貶,然而他仍舊胸懷天下,以理智的大腦,平靜的眼光向人們昭
示了一個智者的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何等寬廣的
胸懷啊!
無數(shù)事實告訴我們,情與理相伴相生,互為兩極。理智需要情感的潤澤,
人生才顯靈動,情感需要理智的依托,人生才顯智慧,愿人人都能用情感之雨
澆灌理智之花。
點評:"情"與"理"的和諧統(tǒng)一。
情理結合,是本文的最大特點。題目涵蓋話題的核心,吻合命題意圖,簡
潔明了,具有情感與理性的雙重韻致,情感表露與理性抒發(fā)相結合,奠定了全
文寫作的基本格調(diào)。渴望真情,超越感情,駕馭感情,逐層推進,進而升華。
點面結合,是本文的又一特點。作者善于選材:屈原的性情鑄就他的英名;李自
的灑脫,使他的華彩奇章流傳后世!這是真情的體現(xiàn)。周幽王亡國,唐玄宗誤
國,這是沒有超越感情而釀成的大禍。范仲淹駕馭感情,以天下為己任,體現(xiàn)
智者的用情。從不同側(cè)面對"情與理"作了準確的論釋,是為點,而三點連綴成
面,文字簡約卻大氣磅磅,為收束全文蓄滿情理之勢。全文由點及面,內(nèi)容拓
展有序,主題開掘極深。
作為散文。語言的典雅、凝練、流暢,體現(xiàn)了作者良好的語言功底。另外,
題記的令人深思,小標題的提綱享領,都為文章增色不少。
不足是缺乏鮮活的時代色彩的舉例,切記:為有源頭活水來。
3能思考的葦草
我很喜歡那樣一 個比喻:"人是能思考的葦草。"也許思考就是那個讓
人可以凌駕于萬物之上的臺階。但也正是這思考的能力賦予了人類以思想,從
而把人類置于了很多旭旭的境地,比如親情與真理。
我清楚地記得康德曾經(jīng)說過:"有兩樣東西我越是思考就越感到無上敬畏
之情: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句鎊刻在人類思想史上
的話語,也許很精當?shù)貫槿祟悢[脫尷尬境地,提供了柳暗花明的一招堅持自然
真理與思想的道德法則。也許這樣,人類才可以真正做一棵生長在自然之基上
的能思考的葦草。
我相信人類在判斷認知事物的時候一定都會烙上思想感情的印跡,更何況
是那樣一種與生俱來揮之不去的神圣感情。中國歷史長河中清風明月般的人物
當然有,但是完全割裂親情毫無私念的例子又實在不算多。而我也許真的不太
主張做一個冷血無情的人,否則世界沒有了感情,也沒有了色彩。
我很喜歡魯迅,喜歡他那橫眉下的犀利思想。先生一定可以算是一個深刻
的人。而先生客觀冷靜的觀點絕不是眾叛親離而來的,"無情末必真豪杰,憐
子如何不丈夫"這是先生的詩,而先生也是這樣做的。所以先生的面孔永遠是
鮮活的,泛著血的殷紅。
世界失去了親情的牽絆將會變得多么蒼白,多么令人窒息。當然我們也很
難接受一個親情泛濫的、失真與扭曲的世界。我相信人們可以找到一個折中的
契合點,而不是偏激地走向極端。
去過草原的人一定會驚異于牧草的柔順和堅韌,人這棵可以思考的葦草也
許也應該這樣遵循著自然與思想的雙重法則在風中生存。
柔情也許是一把雙刃劍,正負的功能淬于一身,但也許它更可以算是一把
刻刀,在尊重真理的前提下刻出生活的特質(zhì)與生命的特質(zhì):讓生命美麗而不輕
佻,繁華而不浮躁。
點評:無情未必真豪杰 豪杰亦應勤思考。該文立論明確、鮮明,即以“人是
能思考的葦草”為喻,借康德之語道出行人類要做一棵生長在自然之基上的能
思考的葦草,就必須堅持自然真理與思想的道德法則"這一主題。
論證過程嚴密、思辨,充滿辯證法。既呼吁理智控制下的柔情,認為"世
界失去親情的牽絆將會變得多么蒼自,多么令人窒息",同時又 "難接受一個
親情泛濫的、失真與扭曲的世界",希望人們"找到一個折中的契合點,而不是
偏激地走向極端","讓生命美麗而不輕桃,繁華而不浮躁"。
勿以親疏定是非
《出師表》有言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
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這一親一疏,導致"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這又
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看來,勿以親疏論事非。
縱觀一部卷帙浩繁的中華史,其中王朝更替、治亂相續(xù)往往能使人掩卷
沉思。作為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君主,百姓們的生殺予奪之大權,也毫無疑問
地掌握在其手中,真可謂:"君主一跬步,皆關民命。"就是這樣,我們往往能看
見一些小人,他們溜須拍馬,阿識奉承,曲意逢迎,把君主們的每一個毛孔無
不弄得舒坦至極。于是這些人深得君主之"親",甚至獨攬大權,破壞朝綱,明
末的魏忠賢專權不就是明證嗎?而賢明的君主求賢若渴,對人才親之信之,恰
恰是因為明是非,懂事理,才知孰親孰疏之分。
在人類社會中,自"大道既隱,各親其親子其子”以來,親情就成為了維
系這個社會的穩(wěn)固的牢不可破的精神紐帶,人們往往認為親人們總是對自己
好,因而他們總是對的,沒有錯的,而對于旁人,難免存著此疆彼界之心,所
謂"人心隔肚皮",難免對別人有著成見,故事中的富人即此類典型人物,而有
兩位人物的行為卻值得我們的贊嘆。
祁黃羊的"內(nèi)舉不避子,外舉不避仇"。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詳了,不以親疏
好惡來定是非,而是惟賢是舉,誠可貴矣。
另一位是中國革命的先驅(qū)者孫中山先生,他在廣大的人民群眾中享有崇高
的威望,在擔任了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之后,權力可謂達到政治生涯的頂峰。
各界人士1致推舉孫中山的哥哥孫眉擔任廣東的都督,當此之時,孫中山先生
只需微微首肯,便定能保證自己的哥哥飛黃騰達,然而這位偉人沒有這樣做,
他只是婉言地謝絕了,說:"我哥哥才力有限,不堪擔此重任。"如此高風亮節(jié)怎
能不讓人仰慕不已。
勿以親疏定是非就意味著拋棄小我,舍棄一己之私利,來成全大我,尋
求真理;勿以親疏定是非就意味著克制感悟,注重理性,讓理性之光熠熠生輝!
勿以親疏定是非其實就意味著一種廣博的愛!
4點評:旁征博引 論證有力 。
前賢明訓,"文章合為時而著","千古之大事,經(jīng)國之偉業(yè)也";蚴哲理,
給人以啟迪;或明辨是非,給人以教益。以這個標準來衡,《勿以親疏定是非》
是一篇相當成功的考場作文。文章旁征博引,刻闡述了剔除私情影響、尊重事
實、維護真理的重要性。論據(jù)翔實,比鮮明,論證頗為有力。敘述自己的觀點
時,古今史料,作者頗有信拈來左右逢源之感,顯示出了扎實的文史功底。
更多內(nèi)容進入高考頻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42290.html
相關閱讀:高中語文文化常識巧記法:科舉記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