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愛人》備課筆記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知識積累】

 

1.易錯音義

 

參(shēn)乎:曾參啊。參,指曾參,孔子的學生之一,字子輿,魯國人。《論語》中尊稱其為曾子。

 

賜(cì)也:(端木)賜啊。賜,指子貢,孔子的學生之一,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wèi)國人。

 

能近取譬(pì):能夠從近處尋找譬喻,即拿自己打比方。

 

顏淵、季路侍(shì):顏淵和季路站在(孔子)旁邊陪著。侍,指立侍。

 

衣輕裘(qiú):衣服和皮毛大衣。裘,皮毛做的大衣。

 

廄(jiù)焚:馬棚失火。廄,馬棚。

 

師冕(miǎn)見:盲樂師冕拜見(孔子)。冕,盲樂師名。

 

子見齊衰(zīcuī)者:孔子見到穿喪服的人。齊衰,古代喪服的一種,用熟麻布做成,下邊縫齊。

 

瞽(gǔ)者:盲樂官。瞽:瞎眼的人,古代常以瞎眼的人充樂官。

 

弋(yì)不射宿:用帶生絲的箭射鳥,但不射棲宿中的鳥。弋,用生絲拴在箭上,箭射出去可以收回,這種射箭方式叫弋。

 

又相(xiàng)之:又做了齊桓公的相。相,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

 

微(wēi)管仲:沒有管仲。微;無,沒有。

 

左衽(rèn):在左邊開衣襟,即淪為蠻夷。衽:衣襟。

 

溝瀆(dú):溝渠。瀆,小水溝,小水渠。

 

2.易錯詞義

 

謹而信:做事小心謹慎,說話言而有信。信,講信用。

 

行有余力:這樣做了還有余力。行,做。

 

吾道一以貫之:我的學說用一個觀念貫穿著。道,學說。

 

唯:表示肯定回答的語氣詞,相當于“是的”。

 

加諸我也:把什么東西強加給我。諸,兼詞,“之于”的合意。

 

非爾所及也:這不是你能做到的。及,達到、做到的意思。

 

博施于民:廣泛地給老百姓以好處。施,給好處。

 

濟眾:普度眾生。濟,渡或度的意思。

 

堯舜其猶病諸:堯舜大概還要對此感到為難吧。其,表推測的語氣詞,相當于“大概”“或許”。病,擔心,或感到為難的意思。諸,兼詞,“之乎”的合意。

 

己欲立而立人:自己想在社會上立身,于是也想讓人家在社會上立身。立,站住腳,即立身。

 

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飛黃騰達,于是也想讓人家飛黃騰達。達,做事順暢沒有挫折,即飛黃騰達的意思。

 

可謂仁之方也已:可以說是(實行)仁的方法了。方,方法、法則的意思。

 

敝之而無憾:用壞了卻不感到遺憾。敝:破舊,壞的意思。

 

愿無伐善: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處。伐,夸耀。

 

無施勞:不散布自己的功勞。施,散布。

 

某在斯:某人在這里。斯,這里。

 

與師言之道與:(這是)同樂師講話的規(guī)則嗎?與,句末語氣詞,表疑問,相當于“嗎”。

 

固相師之道也:(這)本來就是幫助盲樂師的規(guī)則。相,幫助。

 

雖少:即使(他們)年紀不大。少,年紀輕。

 

必作:一定要起身相迎。作,起身。

 

必趨:一定要快步上前問好。趨,快步上前。

 

民到于今受其賜:老百姓到現(xiàn)在還受到他的恩惠。賜:恩惠。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他)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樣只講小信用。諒,(。┱\信。

 

自經(jīng)于溝瀆:在小溝渠旁邊自盡。自經(jīng),自縊。

 

3.通假字

 

弟:通“悌”,讀tì,敬愛,順從!暗茏尤雱t孝,出則弟!

 

盍:通“何”,讀hé,“何不”之意!邦粮餮誀栔?”

 

與:通“歟”,讀yú,表疑問的句末語氣詞!芭c師言之道與?”

 

綱:通“網(wǎng)”,讀wǎng,用網(wǎng)(捕魚)。“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被:通“披”,讀pī,披著!拔崞浔话l(fā)左衽矣!

 

4.古今異義

 

 

古義:言語真實,說話算數(shù),講信用等。

 

今義:書信(古代這個意義常用“書”來表示)。

 

例句:“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古義:擔心,憂慮等心理活動。

 

今義:毛。ü糯@個意義常用“疾”來表示)。

 

例句:“堯舜其猶病諸?”

 

5.詞類活用

 

⑴形容詞用作名詞

 

例句:愿無伐善,無施勞。

 

“善”指好的方面;“勞”指功勞。前者作動詞“伐”的賓語,后者作動詞“施”的賓語。

 

⑵形容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可翻譯為“使……怎么樣”。

 

例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安之”即“使之安定”;“信之”即“使之得到信任”;“懷之”即“使之得到關懷”。

 

例2:一匡天下

 

“匡天下”即“使天下百姓得到匡扶”

 

例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立人”即“使人立”;“達人”即“使人達”。

 

⑶名詞用作動詞

 

例句:子釣而不綱

 

“綱”即“用網(wǎng)捕魚”。

 

⑷為動用法,可翻譯為“為……怎么樣”。

 

例句:管仲相桓公,霸諸侯

 

“相桓公”即“為桓公相”,“霸諸侯”即“為諸侯霸”。

 

6.特殊句式

 

⑴賓語前置句

 

例句: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

 

“車馬衣輕裘”是動詞“共”的賓語,這句應該是“愿與朋友共車馬衣輕裘”。

 

賓語前置通常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在介詞+賓語的結(jié)構(gòu)中的賓語前置。

 

例句:吾道一以貫之。

 

“一以貫之”其實是“以一貫之”,用一個觀念貫穿它。

 

二是在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例句: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莫之知”即“莫知之”,沒有人知道他們。

 

三是在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例句:何謂也?

 

“何謂”即“謂何”,講的什么。

 

⑵狀語后置句

 

由“于”“以”等介詞組成的介賓結(jié)構(gòu),本來應該放在動詞前面作狀語,卻由于某種表達上的需要而放到動詞后面去了。

 

例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于民”這個介賓結(jié)構(gòu)應該提到動詞“博施”的前面,變成“于民博施”。

 

例2: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

 

“于有喪者之側(cè)”這個介賓結(jié)構(gòu)應該提到動詞“食”的前面,變成“于有喪者之側(cè)食”。

 

例3: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于溝瀆”這個介賓結(jié)構(gòu)應該提到動詞“自經(jīng)”的前面,變成“于溝瀆自經(jīng)”。

 

7.相關成語

 

①行有余力:這樣做了還有余力。

 

②一以貫之:用一個觀念貫穿它。

 

③立人達人:使別人立身,使別人飛黃騰達。

 

④能近取譬:能以自身做比方去類推別人。

 

⑤被發(fā)左衽:披散著頭發(fā),衣襟向左開,指淪為蠻夷。

 

⑥匹夫匹婦:指普通男女。 

 

【整體理解】

 

孔子的修身之道在于一個“仁”字,即要為“仁”事,做“仁”者。這里的“仁”包含下面兩層意思:一是“忠”,就是積極為人,對人盡心竭力。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二是“恕”,就是待人仁愛寬厚,“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推行“仁”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社會。

 

孔子不僅是“仁”的積極倡導者,而且是“仁”的努力實踐者。他在“廄焚”后只問人傷不問馬損,他在遭遇喪事的人旁邊就吃不下飯,他在對待盲樂師時表現(xiàn)出來的恭謹和無微不至以及對待達官貴人和社會弱勢群體如“齊衰者”“瞽者”的周到禮節(jié),他“釣而不綱,弋不射宿”,這一切都說明他無時無刻不在以“仁”的要求來嚴格約束自己。也正因為如此,孔子不僅成了他的弟子們膜拜的偶像,而且成了“萬世”的“師表”。

 

【問題探究】

 

1.孔子的“仁”學的核心是什么?它有哪些方面的含義?

 

答:(見“整體理解”部分,略)

 

2.孔子是如何實踐自己“仁”的主張的?

 

答:(見“整體理解”部分,略)

 

3.討論: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孔子的行為和他的“仁”學主張?

 

答:(此為開放型問題,答案略)

 

4.對孔子評價管仲的一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

 

答:(此為開放型問題,答案略)

 

5.試比較孔子的“仁愛”主張與墨子的“兼愛”主張、孔子的“仁愛”主張與宗教的“博愛”主張的異同。

 

答:先比較孔子的“仁愛”主張與墨子的“兼愛”主張。它們都倡導人與人之間的“愛”,以此來促進社會的和諧。不同之處在于孔子的仁愛把孝悌視為根本,主張在“親親”的基礎上推己及人,屬于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單方面付出的愛;后來的儒學大家孟子則認為這種“仁愛”的是有等級差別的,即“愛有差等”。墨子的兼愛則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說“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屬于帶有某種功利目的的需要雙方共同付出的愛;而且這種“兼愛”是沒有等級區(qū)別的,不受等級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這同孟子主張的“愛有差等”是對立的,所以孟子抨擊墨子說“墨子兼愛,是無父也”。

 

再來比較孔子的“仁愛”主張與宗教的“博愛”主張。它們都倡導“愛”,這是它們的共同點。但孔子的仁愛局限于對人的愛,所以當馬棚被火燒后,他只關心人,卻不關心馬。所以他有時候也會獵殺小動物如釣魚、射鳥等。宗教的“博愛”則主張不僅要愛人,而且要愛世間一切生靈,就是一只小螞蟻,也不能去傷害它。 

 

【知識鞏固】

 

基礎知識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能近取譬手臂墻壁完璧歸趙

 

B.左衽妊娠光陰荏苒烹飪

 

C.溝瀆連篇累牘贖罪買櫝還珠

 

D.一匡天下??籮筐誆騙

 

解析:D,都讀kuāng

 

2.下列加點詞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博施于民(給好處)無施勞(散布)

 

B.堯舜其猶病諸(擔心,或感到為難)敝之而無憾(破舊,壞)

 

C.愿無伐善(進攻)某在斯(這里)

 

D.民到于今受其賜(恩惠)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誠信)

 

解析:C,“伐”是“夸耀”,不是“進攻”

 

3.下列對加點文言虛詞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泛愛眾而親仁  ②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③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④子釣而不綱

 

A.①和②相同  B.②和③相同  C.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相同

 

解析:C,②和④的“而”都表示轉(zhuǎn)折

 

4.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用法的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吾亦欲無加諸人  ②堯舜其猶病諸  ③遇諸途  ④求善賈而沽諸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②和④相同,①和③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②和③相同,①和④不同

 

解析:B,②和④的“諸”都有“之于”的意思,①和③的“諸”都有“之乎”的意思

 

5.對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的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吾道一以貫之  ②夫子之道  ③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  ④可謂仁之方也已  ⑤敝之而無憾  ⑥愿聞子之志  ⑦老者安之  ⑧與師言之道與  ⑨又相之

 

A.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B.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C.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D.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解析:A,①⑤的“之”都作代詞,代事物,②④⑥⑧的“之”都作助詞,相當于“的”,③的“之”作結(jié)構(gòu)助詞,加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⑦⑨的“之”都作代詞,代人物。

 

6.下列加點詞的古今意義都相同的一項是( )

 

A.謹而信    B.堯舜其猶病諸    C.民到于今受其賜    D.老者安之

 

解析:D,“安”,古今都有“安定”的意思。

 

7.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B.與師言之道與    C.敝之而無憾    D.吾其被發(fā)左衽矣

 

解析:C(略)

 

8.下列句子中沒有詞語活用的一句是( )

 

A.愿無伐善,無施勞   B.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C.子釣而不綱   D.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解析:D,(略)

 

9.下列各句中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B.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    C.何謂也    D.吾道一以貫之

 

解析:A,A是狀語后置句,其他三句都是賓語前置句

 

10.下列成語是從《論語》中變化而來的一個是( )

 

A.能近取譬   B.被發(fā)左衽   C.立人達人   D.一以貫之

 

解析:C,(略)

 

1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在古代合稱“四書”,“五經(jīng)”指的是《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古代典籍。

 

B.孔子的“仁”主張愛世界上一切人,愛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東西。

 

C.孔子認為要實行“仁”,必須做到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D.從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中可以看出,他的理論存在著矛盾之處,很難自圓其說。

 

解析:B,(見“自主探究”第5題,略) 

 

語段閱讀

 

一、認真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4題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奔跋釉唬骸跋。”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12.下列各句中的“也”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階也    B.固相師之道也    C.席也    D.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

 

解析:D,D中的“也”用作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相當于“呢”,其他三句中的“也”用作判斷,相當于“是”

 

13.本段文字主要表現(xiàn)了孔子的什么品質(zh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關心殘疾人   B.比較羅嗦   C.有仁愛之心   D.做事情仔細

 

解析:B,(略)

 

14.這段文字主要運用了哪些手法把孔子寫得生動可感?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白描手法   B.語言描寫   C.細節(jié)描寫   D.動作描寫

 

解析:D,(略)

 

二、認真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17題。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15.下列各句中的“其”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堯舜其猶病諸   B.民到于今受其賜   C.其為仁之本與   D.吾其被發(fā)左衽矣

 

解析:B,B中的“其”用作代詞,代“他(管仲)”,其他三句中的“其”都表示揣測語氣,相當于“大概”

 

16.“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表現(xiàn)的是管仲作為政治家的哪些方面的品質(zh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隨機應變的一面   B.賣主求榮的一面   C.委曲求全的一面   D.不守禮節(jié)的一面

 

解析:B,公子糾被桓公殺死,不是管仲出賣的。

 

17.從孔子對管仲和“匹夫匹婦”的評價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仁愛”的哪些方面?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輕視普通勞動人民,他的“仁愛”具有局限性。

 

B.孔子偏袒管仲,他的“仁愛”有向權(quán)勢傾斜的一面。

 

C.孔子的“仁愛”具有雙重標準。對管仲是一個標準,對“匹夫匹婦”是另一個標準。

 

D.孔子的“仁愛”是自相矛盾的,是行不通的。

 

解析:D,肯定孔子的“仁愛”具有局限性是可以的,但不能因此全盤否定它。 

 

高考練兵(2008年浙江高考試題,有刪改)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20題。

 

居易字樂天,太原下?人。弱冠,名未振,觀光上國,謁顧況。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謔之曰:“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奔坝[詩卷,至“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乃嘆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必懺辏袝崛烁咣逻M士、拔萃,皆中,補校書郎。元和元年,作樂府及詩百余篇,規(guī)諷時事,流聞禁中。上悅之,召拜翰林學士,歷左拾遺。時盜殺宰相,京師洶洶。居易首上疏,請亟捕賊。權(quán)貴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墮井死,而賦《新井篇》,言既浮華,行不可用!辟H江州司馬。初以勛庸①暴露不宜,實無他腸,怫怒奸黨,遂失志。亦能順適所遇,托浮屠死生說忘形骸者。久之,轉(zhuǎn)中書舍人,知制誥。河朔亂,兵出無功,又言事,不見聽,乞外,除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遷刑部侍郎。會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鯁遭擯,乃放縱詩酒。既復用,又皆幼君,仕情頓而索寞。卜居履道里,與香山僧如滿等結(jié)凈社。疏沼種樹,構(gòu)石樓,鑿八節(jié)灘,為游賞之樂,茶鐺酒杓不相離。嘗科頭②箕踞,談禪詠古,晏如也。自號醉吟先生,作傳?岷梅,亦經(jīng)月不葷,稱香山居士。與胡杲、吉皎、鄭據(jù)、劉真、盧貞、張渾、如滿、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時人慕之,繪《九老圖》。

 

公詩以六義為主,不尚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后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nóng)桑,言言皆實者也。雞林國③行賈售于其國相,率篇百金,偽者即能辨之。與元稹極善膠漆,音韻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與劉賓客齊名,曰“劉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飛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煙霧,冉冉生云。初來九江,居廬阜峰下,作草堂,燒丹。今尚存。

 

(本文有刪節(jié))

 

【注】①勛庸:這里指被刺殺的宰相武元衡。②科頭:不戴帽子,裸露發(fā)髻。③雞林國:朝鮮半島古國名。

 

18.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會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鯁遭擯        累:屢次。

 

C.與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飲。

 

D.不尚艱難            艱難:艱澀。

 

解析:A,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句中含義的能力。需要結(jié)合原文語境(即上下文)來推斷詞語的含義。A中的“致仕”,結(jié)合下文的“卒”,當是白居易去世前一段時間的事,因此,解釋為“退休或辭職回家”比較妥當。再從它的上文來看,“文宗立,召遷刑部侍郎”講的是他做官的事情,接下去還講他做官,就重復了。

 

1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開篇以顧況對白居易的前“謔”后“嘆”,側(cè)面表現(xiàn)了白居易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非凡才華。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書直言論事,觸怒了權(quán)貴奸黨,這給他的仕途蒙上了陰影,也是他“放縱詩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詩歌內(nèi)容真實,辭句曉暢,風格平易,在當時流傳甚廣。內(nèi)至宮廷,外達異邦,詩名遠播。

 

D.白居易居廟堂之上,則“兼濟天下”;處江湖之遠,則“獨善其身”。儒、釋兩家思想的影響,并存于他人生的各個階段。

 

解析:D,本題考查考生鑒賞和分析文言文有關內(nèi)容的能力。解答時要在把握整體意思的基礎上,對有關部分的內(nèi)容作深入細致的了解,這樣才能做到準確把握。從A項來看,連顧況這樣一個“恃才少所推可”的人都對白居易的詩歌贊嘆不已,可見白居易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非凡才華了。從B項來看,白居易放縱詩酒是因為仕途不順,這在原文的這一句“居易累以忠鯁遭擯,乃放縱詩酒”中可以找到證明。從C項來看,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甚廣,這也在原文的這些句子“公詩以六義為主,不尚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后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nóng)桑,言言皆實者也。雞林國③行賈售于其國相,率篇百金,偽者即能辨之”中可以得到證明。從白居易的全部經(jīng)歷可以看出,他在仕途遭遇曲折之前,是積極進取的,主導思想是“儒”的,只是在仕途遭遇曲折之后,才看破紅塵,“流連詩酒”,這時的主導思想是“釋”的。所以說儒、釋兩家思想的影響“并存于他人生的各個階段”有誤,應是先“儒”后“釋”。

 

2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

 

②既復用,又皆幼君,仕情頓而索寞  

 

解析:①(顧)況,是吳地人氏,自恃有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文(或詩人)。②(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少年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頓時消沉。

 

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⑴關鍵詞語要落實,如①句中的“恃”“所”“推”“可”,②句中的“既”“復”“用”“幼”“仕”“頓”“索寞”等均須落實。⑵有些文言虛詞沒有實在意義,就不要翻譯。如“頓而索寞”的“而”就不要翻譯。⑶人名、地名、官名等不要翻譯,照抄下來即可。如“況”“吳”等。⑷有些省略的成分要補充完整,并用括號表示。(例見譯文,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44126.html

相關閱讀:2019年高考語文備考答題技巧:文字表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