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答題三步曲重視練習三環(huán)節(jié)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政治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政治主觀題的解答,歷來是高考備考復習中的重點所指,也是難點所在。筆者對此曾作過不少探索,撰寫了不少文章。本文試以這些研究為基礎,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對具體試題的解答和主觀題練習的總體要求提些建議,希望對同學們提高政治主觀題的解題能力有所幫助。

  一、唱好解題三步曲

  政治主觀題的解答,應該是包括“審題”“析題”和“答題”等環(huán)節(jié)的“三步曲”,但遺憾的是學生在平常的復習中,往往忽略了審題和析題的重要性,拿到題目就直接開始作答。這種“三步并作一步”的解題壞習慣,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失分。因此,這里首先從微觀的角度,就政治主觀題的解答作些說明。

  1.仔細“審”

  解題的第一步是審題,主要明確如下三個方面。

  (1)審設問,明指向

  通過審設問,我們要明確題目在“問什么”,據此確定“答什么”,做到“問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題的針對性。在具體審設問的過程中,需要明確設問的各種指向:一是思維指向,即明確“是什么”型、“為什么”型還是“怎么辦”型。二是知識指向,即明確要求用《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還是《生活與哲學》知識作答;有些題目還明確要求用某個模塊的某一具體知識(點)進行回答。三是主體指向,即明確設問是否有特定的主體限制。特定的主體在政治生活中主要有黨、政府、人大、公民、主權國家、國際組織等;在經濟生活中主要有國家、企業(yè)、勞動者、消費者、農民等。另外,我們在審設問的過程中,還需要明確一些其他指向,如設問是否要求結合材料,設問有否針對特定的事件和現象等。我們若明確了設問的各種指向要求,其實也就基本上知道了這個題目該答什么,答題的針對性自然就能提高。

  (2)審材料,明信息

  試題材料是命題者精心選擇的,往往蘊含豐富的信息,是回答問題的重要依據,許多題目甚至“答案就在材料中”。因此,在審題過程中必須重視審材料、明信息,做到材料“有什么”我們就“答什么”,避免信息遺漏,提高答題的全面性。在具體審材料的過程中,需要重視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讀“全”材料,即全面閱讀材料,養(yǎng)成對材料進行逐字逐句仔細分析的習慣,這是提高答題全面性的前提;二是讀“準”信息,即對材料信息進行篩選,提取有效信息,排除無效信息的干擾,這是提高答題全面性的關鍵;三是讀“出”知識,即對材料中提取出來的有效信息進行學科解讀,用具體的學科知識對材料和問題進行分析,組織答案。

  (3)審意圖,明目的

  命題者在命題時,總是有明確的意圖的,總是想通過這個題目考查我們相應的知識、能力甚至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因此,我們在審題時就要揣摩命題意圖,明確題目要考查什么知識、能力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然后調用相應知識和能力作答,做到“要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題的有效性。具體可分三步:一是目標定位,即要以命題者的思維思考問題——命題的目的是什么,要對題目所要考查的知識和能力進行定位,有時還要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定位。這是順利作答的前提。二是知能再現,即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礎上,對命題意圖所考查的知識、能力作全面搜索,再現課本上的具體知識和自己所積累的各種能力。這是提高答題有效性的重要保證。三是恰當選用,即考生在自己再現出來的具體知識和各種能力中,根據設問和材料的要求正確選擇、合理運用,組織答案。

  2.全面“析”

  解題的第二步是析題。一個題目需要考生分析的內容可能是很多的,但在具體解題過程中,以下幾個方面的分析尤為重要。

 。1)析關系

  試題的分析,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分析試題中蘊含的各種關系,并從各種關系中來獲得解題的信息和思路。首先要分析設問與材料的關系。試題的設問與材料的關系,從作用看可分為兩類:一是單純的引出問題;二是引出問題,并給出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對于第二類問題,需要考生解題過程對材料進行全面的分析,從中提取出解決問題所需的有效信息。其次要分析材料與課本的關系。要根據課本知識和設問要求,來確定材料中的哪些信息是有效的,哪些信息是無效的。再次,還需要對材料與材料的關系進行分析。一是要挖掘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如原因與結果的聯系、問題與對策的聯系等;二是要進行材料與材料之間的比較分析,以明確區(qū)別與聯系,分析問題和成績,把握現狀和趨勢等。

  (2)析角度

  政治主觀題中有一些題目是比較開放的,往往需要從多個角度來綜合考慮,尋找盡可能全面的角度,以有效提高答題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一是要善于從不同主體的角度進行分析。常見的題型主要有兩類:一是“如何解決”型,題目是要解決某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又不是一個部門、一個方面所能夠解決的,往往需要眾多方面通力合作,對這類問題必須采用主體分析法,找出不同的主體;二是“有何意義”型,題目的材料中通常是一個事件、一種現象等,要我們分析事件、現象所產生或具有的意義,由于同一事件對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意義,所以也應該采用主體分析法,如對黨有何意義、對國家和社會有何意義、對個人有何意義等。二是要善于從不同對象的角度進行分析。如最常見的有關“三農”問題,往往需要我們從農民、農業(yè)、農村、城鎮(zhèn)以及國家等角度進行分析。三是要善于從不同層次(層面)的角度進行分析,最常見的是有些問題需要我們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怎么辦等不同角度展開分析。

  (3)析范疇

  政治主觀題所呈現的事件、采取的措施或對策等總是在一定的范圍內的、具體的,其所起作用或帶來的影響也往往是在一定的范圍內的、具體的。因此,我們在解答相關題目時,分析問題范疇、明確具體范圍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具體答題過程中,我們一般可考慮兩個范圍,一是區(qū)域范圍,主要考慮“國內”(又可分為當地、區(qū)域、國家)還是“國際”(又可分成“地區(qū)”和“世界”);二是內容(或知識)范圍,把問題分解成“經濟”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還是其他方面來分析。另外,某個問題的地位如何,直接關系到人們對它的態(tài)度,人們在做出某種具體決策之前,一定會考慮到諸如可能性、必要性(有時表現為緊迫性)、重要性(特別是地位怎樣、意義如何)、必然性等問題。因此,在具體的解答過程中,就需要考生考慮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等范疇。

  3.規(guī)范“答”

  解題的第三步才是答題。經過仔細的審題和全面的析題之后,答題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具體的答題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個規(guī)范性問題。

 。1)務求清楚

  答題的過程是考生把自己的思維過程呈現給閱卷老師的過程,換言之,答案是要給別人看的。答案的書寫務求清楚,這也是答題最基本的要求。這里的清楚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條理清楚,做到答案的序號化,最好每一點的答案前用比較醒目的①、②、③、④等帶圓圈的數字序號來表示;同時要注意,每寫完一點,應該另起一行再寫下面的答案。二是要表述準確到位,用政治學科的術語來組織答案,而不能把政治主觀題答成語文的“小作文”。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復習中必須要準確、牢固地掌握學科的基本觀點、基本原理,而不能滿足于大概知道的層次上。

  (2)突出重點

  答題過程中,在務求清楚的同時,還必須要注意突出重點。因為考生組織一道主觀題的答案,往往會考慮到很多要點,因此在答題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把自己認為最重要、最有效的答案點寫在前面,而把模棱兩可的答案寫到后面;二是在一點答案中,要把最重要、最關鍵的句子寫在前面,讓閱卷者一眼能看到答案中的有效信息,千萬要避免本末倒置,甚至使關鍵信息淹沒在大量的“垃圾文字”當中,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3)強調結合

  所謂結合,主要有兩層要求:一是在答題中要做好學科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和材料內容的結合,既不要單純地搬教材知識,也不要機械地抄材料內容,而是要運用教材知識來分析材料內容,或者用材料內容來論證學科觀點。二是在答題中要注意引用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中的有關內容。如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提出的有關論斷,就需要我們學習領會并在答題時適時引用。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末頁共2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52641.html

相關閱讀:高一新生談怎樣學好政治:過來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