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朝名稱的由來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相傳禹治水有功,舜便讓位給禹。由于禹是夏后氏部落的領袖,故由他建立的國家稱為“夏”。
  
  :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后,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因為他們的始祖住在商,故定國名為“商”,后遷都殷,故也稱“殷”。
  
  :公元前10世紀,周武王姬發(fā)滅商,建都鎬京(西安),因武王的先祖太王曾在岐山之南的周原居住,是周室的發(fā)祥地,故國號定名為“周”。
  
  :秦的祖先大費因佐助禹治水有功,舜便賜其姓贏氏。大費的后人非子又因養(yǎng)馬有功,周孝王封其秦邑,到了襄公時開始立國,遂取名曰“秦”。
  
  漢: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兵攻入咸陽,滅掉了秦朝,被項羽封為漢王,占有巴蜀、漢中之地。后來劉邦在垓下打敗項羽,逼其自刎,遂于公元前202年稱帝,國號為“漢”。
  
  晉:公元265年,獨攬曹魏大權的司馬炎,逼魏元帝曹奐讓位,自己當了皇帝,建都于洛陽,國名稱“晉”。司馬昭曾被封為晉公,所以司馬炎以晉為國號
  
  隋:公元581年,身為丞相又執(zhí)掌兵權的楊堅,廢掉北周靜帝宇文闌,取而代之,定都長安,因他曾為隋王,故名為“隋”。
  
  唐:隋末戰(zhàn)亂四起,“軍閥”混爭。李世民的祖父李虎,因功曾被封為唐國公。李虎之子李淵,繼承父爵,在群雄逐鹿中掃平中原,遂立國,以“唐”為國號。
  
  宋:唐末社會動亂,出現(xiàn)了五代十國的局面。公元960年,殿前都檢點趙匡胤在陳橋發(fā)動兵變,取代后周而稱帝,因其曾做過宋州節(jié)度使,故國號為“宋”。
  
  元: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tǒng)一了蒙族,建立了蒙古國。傳至忽必烈,他取《易經(jīng)》中的“大戰(zhàn)乾元”四字之意,于1271年改國號為“元”。
  
  明:朱元璋出身貧苦,少年做過牧童,又當過和尚。后投身于元末起義軍,在小明王朝韓林兒政權下做過將領,在掃平群雄后,建立自己的王朝,承小明王朝之國號,稱為“明”。
  
  清:公元1616年,女真族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史稱后金。其子皇太極即位改年號為天聰,改女真族為滿族,改國號金為“清”。
  
  補充
  
  魏: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在魏郡治所鄴建宗廟,平定漢中后進爵“魏王”,曹丕代漢后便稱“魏”。以其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劉備為漢中山王劉勝之后,其國號“漢”意味著是東漢的延續(xù),又因其占據(jù)益州,俗稱蜀地,其政權歷史上也稱“蜀漢”。
  
  吳:孫權占據(jù)揚、荊、交,地處長江中下游一帶,春秋時的吳國就建于此,曹魏也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其位處江東,也稱“東吳”。
  
  遼:遼原稱“契丹”,后因其居于遼河上游之故,遂稱“遼”,“遼”字在契丹語是鑌鐵的意思。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jù)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便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側,相傳其水產(chǎn)金,女真語“金”念作“安出虎”。另據(jù)《遼史》記載,由于女真長期受制于契丹,故完顏阿骨打立國時,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的意思,以其鑌鐵雖堅終亦變壞,而金不變不壞,取“金”為國號,以示壓倒過“遼”。
  
  五胡十六國:

        先說漢(趙),劉淵(匈奴)聲稱自己是漢室甥親(漢代有公主和親匈奴),所以繼承漢祚,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祀之,所以稱漢。
  
  再說成,李雄在益州(今四川成都)自稱成都王,后稱帝,故號成。
  
  苻健遂攻占長安,據(jù)有關隴(故秦地)。是以稱為秦。
  
  羌族貴族姚萇于北地(今陜西富平縣)自稱秦王,后稱帝,占長安,號不變。
  
  國仁據(jù)隴西并領秦,河二州牧,所以亦稱秦。
  
  鮮卑慕容起于東北,華北,(故燕地)是以稱燕。
  
  張氏領涼州刺史,據(jù)涼州,稱涼。
  
  呂光經(jīng)營西域入據(jù)涼州,亦稱涼。
  
  段業(yè)為涼州牧、建康公。入據(jù)張掖,自稱涼王。
  
  李氏據(jù)敦煌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公,并設官建號,發(fā)兵攻下玉門以西各城,控制了西域,稱西涼。
  
  石勒據(jù)河北(故趙地),319年稱趙王,后稱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53076.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因果關系型選擇題注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