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在課程設計上較原來的教材進步了許多。作為數學教師應深入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擯棄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明確新課改與新教法的要求,處理好有關的教學問題。
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與課堂效率的提高關系
。1)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要求學生每天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要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2)、課堂上動起來的習慣。課堂上我要求學生必須做到“四動”:動手、動腦、動口、動眼。另外我還常對學生說“學數學,不僅會做題,還要會講題”。如可以讓學生當“老師”。
。3)、正確使用數學語言的習慣。在課堂上要訓練學生正確表達數學知識,注意三種語言: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
二、重視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正確處理好多媒體與常規(guī)方法的關系
課改中要用到多媒體,這是勿須置疑的。但是用了多媒體,并不代表課改了。課改的目的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課堂潛能。因此在課改過程中,對于多媒體的應用,應該精心安排設計,不能為了“用”而用,要真正讓多媒體起到其應有的作用。通常有的老師只是簡單地把書上的例題通過幻燈或其它形式演示出來,要么就是讓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表面看來是用了多媒體,也節(jié)省了板書的時間,但是作用不大,其實書上的例題,學生到課本上閱讀完全可以。所以,多媒體應與課程有機地整合在一起,要讓多媒體為教學服務,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處理好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關系
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而聽,則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一堂生動的課,離不開教師細致于微的講解。從自身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新課改要求我們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充分發(fā)揮師生的雙邊互動作用,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走進”知識,讓學生開動大腦,啟動思維,一起動腦想,一起動手做。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充分調動起來,不會再充當觀眾的角色。當然也不會聽得迷迷糊糊了。
四、注重數學文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活躍不等于放縱
為了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完全放縱學生,讓學生充分享有自由。這樣做,表面看來,課堂氣氛確實很活躍,學生有了發(fā)揮的空間,個性也得到了張揚。但實際上這樣做,時間一長,便會使課堂處于無組織、放任自流的狀態(tài),自制力差的學生,在這種課堂氛圍下,會變得毫無主動性,甚至失去學習的目標,稍有自制力的學生,也會變得缺乏自制力。
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需要教師精心的去組織、去營造,我們要認真地進行教學設計,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在課堂上,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嫻熟的教學技巧,帶領學生一起步入課堂,一起去體會、去感悟、去領略,去質疑、去分析、去求解,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樣才能營造我們所需要的課堂氣氛。
五、加強訓練,鞏固雙基,力求精講多練而不是題海戰(zhàn)術
課改中為了提高課堂效益,我們提倡精講多練。應該能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不能隨便找一大堆題目,丟給學生練習了事,更不能讓學生沉溺于題海無法脫身,窮于應付各類習題,以致失去訓練的真正意義。
六、注重教學信息反饋,既重過程也看結果
課改了,有相當一部分認為,不能再重分數,而要重過程,這一說法不太全面。是否重過程還是重結果,只是考查的內容和方法的側重點有所區(qū)別。新的考查應以考查能力為主,也就是考試的內容和方法,要向能力型題、實踐題、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題型轉變。這就要求我們在過程教學中更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要不斷地拓展學生的視野,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并且要注意信息反饋,及時了解自己教學的效果,以待改進。可見,新課改對教學過程和結果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論文中心,作者:勞桂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59912.html
相關閱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學 建構有效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