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記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角度 | 具體內容 |
現代企業(yè)制度 | 適應市場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 |
市場體系 | 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城鄉(xiāng)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國際市場相互銜接,資源優(yōu)化配置 |
宏觀調控體系 | 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 |
收入分配制度 | 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先富幫后富,共同富裕 |
社會保障制度 | 建立多層次、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
①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②在分配制度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③在宏觀調控上,由于公有制為主體,因而國家對市場的調控具有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發(fā)揮計劃與市場兩個手段的長處,把市場調節(jié)和宏觀調控結合起來。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是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闡述的,歸納起來,包括三個“制度”和三個“體系”。
三個“制度”是:
①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yè)制度,是社會主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②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這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動力機制。
③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安全閥和穩(wěn)定器。
三個“體系”是:
①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
②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完善的客觀調控體。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調節(jié)器。
③健全和完善法律體系。這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一項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
相關高中政治知識點: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的背景:
(1)從國內看:一方面,新中國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要鞏固這一成果,要改變我國落后的經濟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須要建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另一方面,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經濟結構簡單、物質基礎薄弱。在此情況下,客觀上要求充分發(fā)揮政府的作用。
(2)從國際看:我們面臨帝國主義的封鎖,當時只有蘇聯的經驗可以借鑒,因而我國參照蘇聯的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的基本特點:
國家運用指令性計劃,直接掌握、控制人財物資源;權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在計劃規(guī)定的范圍內進行。
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的作用:
①積極作用:
第一,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重點建設項目的順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國家的經濟獨立,進而鞏固了國家的政治獨立。
第二,抑制了多年來一直困擾我國的惡性通貨膨脹,穩(wěn)定了物價,增加了財政收入。
第三,在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低的情況下,國家通過對國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證了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實現了社會公平。
②弊端和影響:
第一,追求“一大、二公、三純”致使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也不利于方便群眾生活。
第二,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企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和市場的作用,不利于社會化生產的發(fā)展。
第三,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嚴重,嚴重影響人們工作積極性的發(fā)揮。
相關高中政治知識點: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含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改革開放后用來描述其經濟制度的官方術語。由1992年,鄧小平到深圳南巡時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鄧小平理論體系中極具創(chuàng)新意義的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發(fā)展。依據這一理論,黨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進行了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前無古人的探索。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
認識過程 | 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 |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農業(yè)快速發(fā)展。面對經濟發(fā)展迫切需要發(fā)揮市場作用的事實,我們黨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這打破了傳統的由計劃一統天下的局面 |
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 黨的十二大以后,商品經濟在我國發(fā)展起來,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我國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入城市。在黨的十三大上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經濟運行模式,要求實現計劃和市場的有機統一。這突破了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 | |
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 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的目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體制的框架 | |
理論創(chuàng)新的意義 | 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chuàng)立,明確指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理論基礎,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
相關高中政治知識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多角度認識現代企業(yè)制度:
條件 | 主體 | 特征 | 主要形式 | 內容 | 基本特征 |
市場經濟 | 規(guī)范的企業(yè)產權制度 | 有限責任公司 | 公司企業(yè) | 產權制度組織制度管理制度 | 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 |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依據: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市場經濟本身不具有社會基本制度的屬性,是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中,它的運行具有自身的一般規(guī)律,無論與什么社會經濟制度結合,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自身規(guī)律是不會改變的;
我國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因而又會反映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特征。
2、必要性:
是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需要;
是這一體制自身發(fā) 展的內在要求;
有利于實現科學發(fā)展;是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增強防范經濟風險能力的需要。
3、主要任務:
(1)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各類市場主體的發(fā)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2)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健全就業(yè)和社會保障制度,促進社會和諧,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
(3)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fā)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運行基礎。
(4)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城鄉(xiāng)經濟社會發(fā)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6)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機制,大力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加大環(huán)保力度,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
4、重要意義:
第一,深化改革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客觀要求;
第二,深化改革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
第三,深化改革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第四,深化改革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保障。
理解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
第一,要理解改革任務是歷史連續(xù)性與發(fā)展階段性的高度統一。
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歷史連續(xù)性與發(fā)展階段性相結合的偉大事業(yè),改革采取了整體漸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的方式。改革先從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入手,取得突破后,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又提出了新的改革任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相關決定以來,我國的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發(fā)展又提出了新的改革任務。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中,有四項是已經提出、但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的,主要有:
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fā)展的經濟制度;
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
健全就業(yè)、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有三項改革任務是根據新的發(fā)展變化提出來的,包括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qū)域經濟協調發(fā)展的機制,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機制等。實現這些任務,對于消除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fā)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保障作用,是改革新的重要階段性目標。
第二,要理解改革任務具有明顯的針對性。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出發(fā),高度注重市場體系的完整性。經過20多年的改革,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任務,更重視現實針對性,根據發(fā)展中的新問題提出改革的任務。如果公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市場的有序競爭、政府公共職能轉變等問題不能解決,我國經濟就不可能持續(xù)健康快速發(fā)展,產業(yè)就不可能形成強大的競爭力,對外開放的大好局面就難以持續(xù);
如果不能從體制、機制上保障,逐步解決城鄉(xiāng)差距、地區(qū)差距和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等問題,就難以保持社會的持久穩(wěn)定,就難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第三,要理解改革任務的實現程度和可操作性。
對七項任務的具體要求是有區(qū)別的,比如: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強調的是“完善”,因為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
對建立城鄉(xiāng)協調的體制,強調的是逐步改變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因為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是很難在短期內消除的;
對于區(qū)域經濟協調發(fā)展,強調的是形成機制,而不是建立體制。
宏觀經濟調控的客觀必然性:
宏觀調控是指國家從經濟運行的全局出發(fā),按預定的目標通過各種宏觀經濟政策、經濟法規(guī)等對市場經濟的運行從總量上和結構上進行調節(jié)、控制的活動。
宏觀調控的主體是國家,調控的客體和對象是市場經濟運行的過程和結果。
現代市場經濟都是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在發(fā)揮市場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強宏觀調控不僅是彌補市場失靈的一般要求,而且在我國當前市場發(fā)育不夠健全的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因而,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健全宏觀調控體系。這是客觀的必然要求。
第一、是社會化生產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是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之上的,客觀上要求由政府進行宏觀調控,使國民經濟按比例協調發(fā)展,避免和減少由于盲目的無政府狀態(tài)而帶來的損失。這也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程度越來越大的要求。
第二、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客觀要求。
市場機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能有效地發(fā)揮作用。但它不是萬能的,其弱點和不足表現為“市場失靈”。這就需要由國家進行宏觀調控。例如,調控涉及總量問題,如:就業(yè)、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問題、結構協調和通貨膨脹等問題。
第三、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客觀要求。
具體分析:
一是公有制經濟的要求。公有制經濟,尤其是國有經濟屬于廣大勞動人民,它的經濟活動應該服從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這就靠宏觀調控在全社會范圍內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財力發(fā)展生產,使經濟活動符合人民的利益。
二是加速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我國是發(fā)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要走出一條較為自覺的快速發(fā)展道路,必須要求國家對促進經濟發(fā)揮作用,發(fā)揮社會主義優(yōu)勢。
三是共同富裕的要求。我們的最終目標是達到共同富裕。這一立足點比一般市場經濟國家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要求更多,這就必須依靠國家的宏觀調控來實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61379.html
相關閱讀:高中政治知識點:財政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