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質疑“六招”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作者:丁維升

  明代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這里指出了“疑”與“進”的關系,也即質疑對于理解的作用,認為讀書有疑能夠促進和加深理解。

  黃宗羲言:“讀書始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边@種無疑、多疑、解疑的過程就是主動地、積極地學習的過程,就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抓文章題目質疑

  題目是文章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可以窺視文章主要內容。學生閱讀時,可從題目上提出問題。小學語文教材中,從題目中能看出:有的課題直接點明了中心,如《偉大的友誼》;有的直接點明了時間、事件,如《一夜的工作》;還有的直接以人或事物名稱為題,如《燕子》、《詹天佑》等。教師要抓住文章題目,啟發(fā)學生質疑,可以這樣提問:看了課題之后,你想提些什么問題?或讀了題目,你認為課文會寫哪些方面的內容?或你讀了課題后會想些什么?這樣就為學生質疑做好了鋪墊,降低了學生質疑的難度。

  二、抓關鍵詞語質疑

  學起于疑,思源于疑。問題是思維的火花,教師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就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有深意的文字質疑。

  在初讀課文時,一般是要求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而在精讀課文時則應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進行質疑,尤其是那些與中心緊密相關的詞句。教學《美麗的公雞》時,學生提出:“文中描寫的公雞就是一只漂亮的公雞,為什么文中要用上‘自以為’這個詞?”圍繞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自己去讀書,然后在小組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進行討論。通過交流,學生明白了,公雞僅僅是外表漂亮,而內心并不美,因此文中用上了“自以為”一詞。學生因此懂得了課文要說明的是美不美不光要看外表,更主要的是要看心靈美不美。通過對“自以為”一詞的探究,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三、抓矛盾重點質疑

  語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卻實是精彩之筆的描寫。在閱讀過程中找出這些矛盾之處加以質疑,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如教學《鳥的天堂》時,教師在學生已明白鳥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樹后,出示了以下兩個句子:

  1、這是許多棵茂盛的榕樹。2、很快地,這個樹林就變得很熱鬧了。

  教師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讀了這兩個句子,你有什么問題?思考后,學生紛紛質疑:課文中榕樹只有一棵,怎么說是“許多棵茂盛的榕樹”呢?成片生長的許多樹木才可以稱為“樹林”,而“鳥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樹,獨木不成林,怎么可以把一棵樹叫做“樹林”呢?這正是因為教師從課文中的“矛盾”處入手,創(chuàng)設問情情境,打開學生的思路,激起學生的認識沖突,使學生對發(fā)現問題產生濃厚興趣,主動提出問題的。

  四、抓課文難點質疑

  學生面對一篇閱讀材料,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接受的信息總有不相適應的地方。由于知識面不廣,往往會弄不懂。這就是課文的疑難點,就是學生難以理解之處。我們在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緊扣這些疑難點質疑,就可引導學生改變思維方向,進入搜索的情境,以淺化難點,平緩坡度,使之進入自我求通的境界。教學《〈母親的話〉序》,仔細閱讀課文后,學生了解了此文的主要內容是作者簡介自己的作序緣由、作品內容及寫作經過。但是由于閱讀面不廣、閱歷不深,對文中的一些內容往往不理解,他們就會提問:文中寫到“四人幫”、“十年動亂”、“牛棚”、“干!保淮嗽鯓拥谋尘?深意是什么?……這樣一來,就能較好地引發(fā)他們的探究心理,促其迫不及待地閱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抓標點符號質疑

  質疑是手段,釋疑是目的。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輕易否定,如果把問題交給學生去討論,教師組織點撥,得出正確結論,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平時,我們常見的標點符號,有的表示語氣的停頓,有的表示結構和意義的停頓,還有表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讀書時應注意標點符號的作用。抓標點符號質疑,有利于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同是省略號,但是所表示的意義就不同。例:“哈哈!……我們在歡笑聲中結束了這次班隊活動!薄拔摇也恍欣!”第一個省略號表示省去后面的內容。第二個省略號表示說話斷斷續(xù)續(xù)。讀書時,可以一邊讀一邊思考:這個省略號起什么作用?但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畢竟有限,對于較難掌握的部分教師可以在平時的課堂中慢慢地滲透,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力,提高閱讀能力,為以后運用標點符號打下基礎。

  六、抓文本空白質疑

  要使學生做到非“疑”不質,是“難”才問,要注意一下控制:時間控制。首先,要把握質疑的時機,特別在講授課時和新課結束后,讓學生質疑。其次,質疑時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才能有所發(fā)現。三是,準許學生有疑就問,不懂就問,不要怕打亂原來的教學程序。四是,要防止時間不夠,學生“問”的一無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過場。對象控制。質疑問難要面向全體學生,“好、中、差”兼顧,尤其要鼓勵差生質疑。學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問,這樣得不到及時補救,以后問題越積越多,更無從問起了。范圍控制。要保證質疑問難的質量,既要拓寬內容、范圍,又要進行范圍控制,不能漫無邊際,要做些思維方向的引導,讓學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學的知識點上。實踐證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這是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有的課文往往有省略號、跳躍的地方,我們可以針對作者留下的這些“空白”提出問題。如《司馬光》:“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叫著喊著,跑去找大人。”設問“叫著喊著”,他們怎么叫?叫什么?怎樣喊?會有怎樣的表情?會有怎樣的動作?學生可以通過自己想象:假如那個人是你,你會怎樣叫或者怎樣喊?充分發(fā)揮了學生想像的空間,更為以后的寫作創(chuàng)造了適宜的環(huán)境。教師的簡單相授遠比不上學生自己思考解決更有價值。

  質疑是教給學生學會鉆研課文的方法,使他們有意識地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努力理解新的課文。學生學會了質疑,猶如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他們就會學得積極主動,獲得終生受用的自學能力。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質疑,濺起的將是一圈圈思考的漣漪、是一層層好奇的波紋、是一朵朵才情的浪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66783.html

相關閱讀:江蘇語文試卷點評 高考試題難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