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鑒賞指導之景物描寫的作用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作者:洪合民

  散文作品,都離不開景物描寫。景物描寫對渲染氛圍、凸顯主旨、表現(xiàn)人物情感等,有

  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分析散文作品中景物描寫的作用呢?

  分析景物本身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景物描寫首先要考慮符合它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分析其作用時也要首先考慮這一點。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然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薄皾M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實的記錄,作者抓住了那時那地園子衰敗但并不荒涼的特征,再現(xiàn)了作者的所見、所聞。

  分析對人物的烘托、渲染作用

  同小說等其他文學作品一樣,散文中的景物描寫同樣有烘托渲染的作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開篇寫道:“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比齻特點既概述了故都之秋的景物特點,也表達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切身感受。“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感秋而生悲涼,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社會風云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里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些許苦澀。文章起始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調。

  分析對社會環(huán)境(或主題)的暗示

  很多景物描寫都對社會環(huán)境(或主題)有著暗示作用。還是以上文中《我與地壇》的那段景物描寫為例,這段景物描寫突出“荒蕪”,這是歷史的見證;“并不衰敗”則是現(xiàn)在的真實。然而,園中的小生命們卻以它們獨特的方式演繹著生命的頑強。無論是蜂兒還是螞蟻抑或是瓢蟲,它們雖然卑微,但它們并不因為生命的卑微而放棄展示自己的機會,它們依然故我地生活著,向人們展示生命的繽紛,無言地訴說著生命的美麗。這些使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動,促使他思考生與死的問題,促使他與命運進行抗爭。最終作者寫出自己在地壇中所受到的生命的啟發(fā):微小的昆蟲尚且有存在的價值,何況人呢?作為萬物靈長的人,更應該好好活著,活得精彩。

  分析在結構上的鋪墊、照應等作用

  郁達夫的名篇《故都的秋》開頭就描寫了對故都的秋的總體感受,“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統(tǒng)攝全文,為下文具體描繪秋天作了鋪墊。抓住這一“文眼”把握文章大意,事半功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67443.html

相關閱讀:學好語文真沒有什么-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