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識點:科學研究方法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


科學研究方法:

1、假說??演繹法
①提出假設
②演繹就是推理
③實驗驗證假設和推理
④得出結論
2、同位素示蹤法:同位素示蹤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稀有穩(wěn)定核素作為示蹤劑對研究對象進行標記的微量分析方法
3、科學的研究方法包括:歸納法、類比推理法、實驗法和演繹法。
①歸納法:是從個別性知識,引出一般性知識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結論。它把特性或關系歸結到基于對特殊的代表(token)的有限觀察的類型;或公式表達基于對反復再現(xiàn)的現(xiàn)象的模式(pattern)的有限觀察的規(guī)律。
②類比推理法:類比推理這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類比推理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有部分屬性相同,從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相同的推理。簡稱類推、類比。它是以關于兩個事物某些屬性相同的判斷為前提,推出兩個事物的其他屬性相同的結論的推理。
③實驗法:通過試驗的論證得出所需數據,進行分析后得出結論。分為:化學物質的檢測方法;實驗結果的顯示方法;實驗條件的控制方法;實驗中控制溫度的方法
④演繹法:從普遍性結論或一般性事理推導出個別性結論的論證方法。演繹法得出的結論正確與否,有待于實踐檢驗。它只能從邏輯上保證其結論的有效性,而不能從內容上確保其結論的真理性。也可以從邏輯思維,逆向思維和想象思維延伸到其結論該以反證明。
4、實驗必須遵守的原則:
①設置對照原則:空白對照;條件對照;相互對照;自身對照。
②單一變量原則;
③平行重復原則
5、實驗的特性:對照,統(tǒng)一性質。提出問題;設計方案;討論結果;分析問題。分為科學實驗;驗證性實驗;對照實驗等。

知識拓展:

1、生物學的歷史研究進展和相關實驗的敘述。
(1)孟德爾的假說??演繹法敘述
①提出假設(如孟德爾根據親本雜交實驗,得到F1,Aa這對基因是獨立的,在產生配子時相互分離。這里假設的是一對等位基因的情況);
②演繹就是推理(如果這個假說是正確的,這樣F1會產生兩種數量相等的配子,這樣測交后代應該會產生兩種數量相等的類型);
③最后實驗驗證假設和推理(測交實驗驗證,結果確實產生了兩種數量相等的類型);
④最后得出結論(就是分離定律)
(2)遺傳物質驗證的三個實驗: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煙草花葉病毒的重組實驗
(3)酶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實驗:
①1777年,蘇格蘭醫(yī)生史蒂文斯從胃里分離一種液體(胃液),并證明了食物的分解過程可以在體外進行。
②1834年,德國博物學家施旺把氯化汞加到胃液里,沉淀出一種白色粉末。除去粉末中的汞化合物,把剩下的粉末溶解,得到了一種濃度非常高的消化液,他把這粉末叫作“胃蛋白酶”(希臘語中的消化之意)。同時,兩位法國化學家帕揚和佩索菲發(fā)現(xiàn),麥芽提取物中有一種物質,能使淀粉變成糖,變化的速度超過了酸的作用,他們稱這種物質為“淀粉酶制劑”(希臘語的“分離”)。科學家們把酵母細胞一類的活動體酵素和像胃蛋白酶一類的非活體酵素作了明確的區(qū)分。
③1878年,德國生理學家?guī)於魈岢霭押笳呓凶鳌懊浮薄?BR>④1897年,德國化學家畢希納用砂粒研磨酵細胞,把所有的細胞全部研碎,并成功地提取出一種液體。他發(fā)現(xiàn),這種液體依然能夠像酵母細胞一樣完成發(fā)酵任務。這個實驗證明了活體酵素與非活體酵素的功能是一樣的。因此,“酶”這個詞現(xiàn)在適用于所有的酵素,而且是使生化反應的催化劑。由于這項發(fā)現(xiàn),畢希納獲得了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
(4)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實驗:植物的向光生長和胚芽鞘實驗
2、同位素示蹤方法的應用,使人們可以從分子水平動態(tài)地觀察生物體內或細胞內生理、生化過程,認識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例如,用C、O等同位素研究光合作用,可以詳細地闡明葉綠素如何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什么是從這些簡單分子形成糖類等大分子的中間物,以及影響每步生物合成反應的條件等。
3、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技術,是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對蛋白質生物合成的研究,從DNA復制、RNA轉錄到蛋白質翻譯均起了很大的作用。最近鄰序列分析法應用同位素示蹤技術結合酶切理論和統(tǒng)計學理論,研究證實了DNA分子中堿基排列規(guī)律,在體外作合成DNA的實驗:分四批進行,每批用一種不同的32P標記脫氧核苷三磷酸,32P標記在戊糖5'C的位置上,在完全條件下合成后,用特定的酶打開5'C-P鍵,使原堿基上通過戊糖5'C相連的32P移到最鄰近的另一單核苷酸的3'C上。用最近鄰序列分析法首次提出了DNA復制與RNA轉錄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從而建立了分子雜交技術,例如以噬體T2-DNA為模板制成[32P]RNA,取一定量T2-DNA和其它一些DNA加入此[32P]RNA中,經加熱使DNA雙鏈打開,并溫育,用密度梯度離心或微孔膜分離出DNA-[32P]RNA復合體測其放射性,實驗結果只有菌體T2的DNA能與該[32P]RNA形成放射性復合體。從而證明了RNA與DNA模板的堿基呈特殊配對的互補關系,用分子雜交技術還證實了從RNA到DNA的逆轉錄現(xiàn)象。
4、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技術對分子生物學的貢獻還表現(xiàn)在:
a、對蛋白質合成過程中三個連續(xù)階段,即肽鏈的起始、延伸和終止的研究;
b、核酸的分離和純化;
c、核酸末端核苷酸分析,序列測定;
d、核酸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e、RNA中的遺傳信息如何通過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向蛋質中氨基酸傳遞的研究等等。
為了更好地應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技術,除了有賴于示蹤劑的高質量和核探測器的高靈敏度外,關鍵還在于有科學根據的設想和創(chuàng)造性的實驗設計以及各種新技術的綜合應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69363.html

相關閱讀:高中生物知識點:血型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