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結構角度展開古典詩歌的閱讀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作者:姜國棟張婷婷

  詩歌的結構就是詩人寫作時的行文思路,就是詩歌創(chuàng)作時內容的次序安排。我們看詩歌,首先要注意的是詩人選取的意象,它告訴我們詩人在寫什么;然后就要注意意象連接的先后次序,它反映的是詩人這樣設計的理由,就是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結構。

  從寫作內容的角度講,詩歌要遵從起承轉合的基本次序,即扣題、承寫、意轉、總合。這樣寫,既會使詩歌內容豐富,意象群體變得廣博、繁多,又會讓詩意跌宕起伏、前后拈連,沒有單調、枯燥之感,行文變得靈活、生動。杜甫詩《發(fā)潭州》:“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賈傅才未有,褚公書絕倫。名高前后事,回首一傷神!痹娙讼赛c題寫從潭州出行;然后承接寫江行景色,借岸花、檣燕送客及留人寫寂寥之情;再轉意至用賈傅、褚公之典說不如愿;最后表白漂泊無依、憂國傷時的情懷,是總合。

  從表達方式的角度看,詩歌的結構是先寫景、敘事,后議論、抒情。這是因為,任何情感的抒發(fā)、觀點的表白,都要以描寫和敘述為基礎。絕句是這樣,律詩更是這樣。對于詞而言,通常是上片為寫景、敘事,下片為議論、抒情。唐人賈至詩《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鼻皟删涫菍懘壕,表現(xiàn)春色艷麗、春意喧鬧;后兩句則言情,將愁與恨直接點出,表明愁端恨緒的無法排解。劉?詞《清平樂》:“東風依舊,著意隋堤柳。搓得鵝兒黃欲就,天氣清明時候。去年紫陌青門,今宵雨魄云魂。斷送一生憔悴,能消幾個黃昏!”上片寫春景燦爛,天氣清明;下片借寫與愛妾陰陽相隔,表達內心的憔悴與無奈。

  從表現(xiàn)技巧的角度看,詩歌的結構還可以是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這就是說,詩歌為了突出某種主旨的需要,偏偏要從另一反意方向著筆,然后造成語意表述上的前后逆轉。王昌齡詩《閨怨》:“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痹娙藶榱吮憩F(xiàn)少婦的春愁、閨怨,卻偏偏從其不曾愁說起,濃妝上翠樓遠眺,可謂不曾愁之至;可后面突然一轉,因楊柳之色而勾起昔日別離之思,用“悔”字表現(xiàn)內心的無限春愁。

  從寫作題材的類別上講,有寫景詩、敘事詩、諷喻詩、哲理詩等。詩歌創(chuàng)作因為有類別之分,結構安排自然不同。寫景詩要有合乎情境的景物次序安排,色彩、動靜、遠近、大小,都要予以考慮;敘事詩要從事理發(fā)展的時間角度進行分析,找到事件的前后邏輯;諷喻詩要先懷古后諷諫,找準所寫之物與今世諷喻對象之間的意義關聯(lián)點;哲理詩則要透過表面一層,發(fā)掘其隱含的人生與社會哲理。杜甫詩《南鄰》:“錦里先生烏角巾,園收芋栗未全貧。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边@首敘事詩里,有隱居人物的形象與性情刻畫,從錦里先生寫到賓客、兒童;有日常生活的片斷穿插,收芋栗、看賓客、喂食鳥雀和柴門相送;有時間上的前后變化,從白日場景轉到日暮時分。作品的結構疊合多樣,但層次井然有序,條理格外清晰。

  古典詩歌的結構相當于一個人的身材,高矮胖瘦顯示的是人物的形貌氣質。理清了詩歌的結構,我們就把握了一個人的整體形象,讀懂和解讀自然也就不成問題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84976.html

相關閱讀:讓學生編織自己的錦囊-淺談語言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