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閱讀理解素材《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5-7題。(9分,每小題3分)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俣嗄陙,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②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xiàn)代學術發(fā)展是再恰當沒有了。現(xiàn)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實驗。

 、鄣莻鹘y(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和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艽蠹叶贾烂鞒拇笳軐W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⑤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tǒng)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nèi)心領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jīng)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傳之于萬世”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這種觀點是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呖茖W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⑧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zhì),就要特地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釋嶒灢皇呛翢o選擇地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于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頁碼:1/3   首頁 上頁 1 2 3 下頁 尾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89660.html

相關閱讀:高中語文知識點:綜合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