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與提高閱讀能力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作者:四川渠縣中學 熊洪杰

  

  怎樣通過想象提高閱讀能力呢?

  

  一、張開思緒的翅膀,突出獨特的個性

  

  “到底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學校不是培養(yǎng)步人后塵的模仿者,是培養(yǎng)有創(chuàng)新思考獨立意識的人才!苯y(tǒng)編教材雖然經(jīng)過無數(shù)教育教學專家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有一些缺點,即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是什么?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伴L江后浪推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因此,教育教學過程中,應(yīng)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wù)嬲齻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

  

  很多老師教《石鐘山記》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蘇軾的“而笑李渤之陋也”遭到學生的質(zhì)疑,他們提出反駁意見。根據(jù)統(tǒng)編教材提供的注釋和所附錄的俞樾《春在堂筆記》,經(jīng)過想像推測,學生認為:因為石鐘山形如“倒扣的鐘”,內(nèi)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邊那座山巖壁厚就發(fā)出“函胡”之聲,北邊那座山巖壁薄就發(fā)出“清越”之聲,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說法未必錯,只是說得不夠全面罷了。

  

  “夕陽枯草尋常物,解讀都為絕紗詞!笔裁唇小敖庾x”?“解讀”就是放飛思緒,“解讀”就是展開聯(lián)想與想像的雙翼,“解讀”就是迸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火花。何時能讓學生思維達到“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境界,那便是語文教學成功之日。

  

  二、想象讓文字添彩,語言創(chuàng)設(shè)各種形象

  

  中學語文教材出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像,不懂得進行再創(chuàng)造,那么出現(xiàn)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肆治宓略凇端囆g(shù)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shù)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亦非聽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種東西”。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老師的任務(wù)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激發(fā)想像,通過文字能用圖畫表現(xiàn),通過語言看到一幅幅具體生活,雖置身于作品之中,亦能獲得人生感悟和文本妙解。

  

  譬如,閱讀郁達夫著名散文《故都的秋》中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怎樣激活這段文字呢?我設(shè)置了幾個問題:為什么會有“腳踏上去”的動作?作者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加了個“也”字,似乎在與另一種情景相比較,而這種情景則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種什么情景?于是學生展開聯(lián)想與想像,調(diào)動以往的生活體驗,回答說:“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觀景”。盡管多數(shù)學生并不認識槐樹,更沒見過秋天槐樹落蕊的情景,但通過想像,卻似乎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來打開房門,驚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樹的落蕊鋪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來才發(fā)覺夜里靜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那樣,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幾腳,卻發(fā)現(xiàn)“聲音也沒有”,不像踏雪那樣會發(fā)出“吱嘎,吱嘎”的聲響,然后掬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一陣掃后,只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槐花就這么靜悄悄地走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種悲涼彌散開來。通過這種想像,學生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韻味。

  

  三、積極構(gòu)建知識橋梁,全面領(lǐng)略作品內(nèi)涵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其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yǎng)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像在這中間架設(shè)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nèi)涵上的感悟。

  

  《項脊軒志》后記部分:“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樣富有詩意、充溢著情思,似乎平淡無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設(shè)橋梁,才會感到這是作者在用最經(jīng)濟的筆墨傳達最豐富的內(nèi)涵。我問學生:作者為什么要寫小妹們的話,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說是為扣題,有的說寫出了夫妻情深。學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妻子從作者口中聽到了不少精彩的歷史典故,從南閣子的書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視野為之開闊,她的精神生活變得豐富充實,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滿自豪而又饒有興味地向小妹們講述閣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們油然而生歆羨之情,神往閣中的讀書生活,這樣便有了小妹們的問語:“且何謂閣子也?”不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結(jié)深深地影響著妻子,妻子親手栽種的枇杷樹,便是為作者植下的祈盼與祝福。因此,對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極!拔崞匏朗覊牟恍蕖,有同學用他爺爺奶奶恩愛情深的事來形象地闡釋此中深情,說他奶奶死后,爺爺不改奶奶生前喜歡的家中陳設(shè)。歸有光的筆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如果不激發(fā)學生的想像,不在中間作適當?shù)狞c撥,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難以發(fā)現(xiàn)。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90314.html

相關(guān)閱讀:語文寫作指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