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知識點:一詞多義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一詞多義:

指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里有一個意義,在那個句子里又是另一個意義,由本義引申和假借而形成。
文言文中詞的多義現(xiàn)象非常普遍,一個詞往往少則幾個義項,多則幾十個義項。

一詞多義:

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比較多: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中是一個義項,在另一個句子里又是一個義項。一般說來,一詞多義的各個義項之間均有一定的聯(lián)系。 一詞多義是由本義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應(yīng)該由本義入手,來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

詞的本義有兩種理解:

A.就詞的來源說,即該詞的最初意義。如“去”的最初意義是“離開”,“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
B.就詞的應(yīng)用來說,把常用的那個意義算作詞的本義,也叫基本意義。如“兵”的常用意義是“士兵”等。 引申義是從基本義發(fā)展而來的,同基本義有相似的、相對的或相關(guān)聯(lián)的意義。如“刑”,本義是“刑法”,基本義還包含對犯人的處罰,后來這個意義發(fā)展出“懲罰”的意義(皆刑其長吏《陳涉世家》)。 比喻義是詞的比喻用法固定下來的意義,有的比喻義是從詞的本義、基本義產(chǎn)生的。如“窩”的本義、基本義都是“鳥獸昆蟲居住的地方”,從這個意義產(chǎn)生出的比喻義,即“壞人居住的地方”。



比較重要的4個“xing”:


信:
本義是話語真實。
(1)形容詞。意為“誠實”“忠誠”“守信”。如:A.信臣精卒。(《過秦論》)B.皆明智而忠信。(《過秦論》)
(2)動詞。意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鐘山記》)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傳》,這里“信”可進一步引申為“親近”“寵愛”之意。)
附虛詞用法:用作副詞。
(1)表隨便,可譯為“隨意”“隨便”。如: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琵琶行》)
(2)表確鑿,可譯為“實在”“確實”“的確”等。如:煙波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


興:
本義是共同把一件東西舉起來。
用作動詞:
(1)興起,發(fā)生。如: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勸學(xué)》)
(2)發(fā)動。如成語“興師動眾”。又如:懷王大怒,大興師伐秦。(《屈原列傳》)
(3)興辦,創(chuàng)辦,復(fù)興,振興。如成語“百廢待興”。又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伶官傳序》,一說“興”為形容詞,意為“興旺”“興盛”,在此活用為使動詞。)


行:
本義是道路,讀háng。
(1)動詞。讀xíng。
①運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罚
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③行動,執(zhí)行,奉行。如成語“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B.余嘉其能行古道。(《師說》,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師之道。)
(2)名詞
①讀xíng,意為“品行”“品德”。如: A.……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 B.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②讀xíng,一種古詩體,屬歌行雜體。如:《琵琶行》
③讀háng,古代軍隊編制,二十五人為一行。如:(陳涉)躡足行伍之間。(《過秦論》)附虛詞用法:副詞,讀xíng,可譯為“將要”“即將”。如成語“行將就木”。又如: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行休:即將完結(jié)。)


幸:
本義是幸運。
(1)動詞
①寵愛,寵信。如: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特指皇帝到某處,可譯為“駕臨”“來到”。如: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③慶幸。如成語“幸災(zāi)樂禍”。附虛詞用法: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情態(tài),可譯為“僥幸”“幸虧”“幸好”。如: A.……則幸得脫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B.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鴻門宴》)
表尊敬,相當(dāng)于“希望”,有時不必譯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傳》,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可不譯。)



文言實詞集錦


1、愛
吳廣素愛人(愛護,加惠)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喜愛)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喜愛)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歡)
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阿》(愛護)而臣衰,竊愛憐之《觸》(憐愛)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吝惜)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齊》(吝嗇)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邶風(fēng)?靜女》(通“?”,隱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撫)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安享,感到舒適)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怎么)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諫》(安穩(wěn),安定)
君安與項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與知恥《勾》(怎么,哪里)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安定)
既來之,則安之《季》(使……安穩(wěn))
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安穩(wěn))
項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澤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為蒙受)
被火之后,無處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執(zhí)于五坡嶺(介詞,表被動)
被發(fā)行吟澤畔《屈》(通“披”)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陳》(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蓋)操吳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加倍)
倍以結(jié)之,則民不倍(背叛背棄)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鴻》(違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詞,本來)
墨之道,兼愛為本(根本,基礎(chǔ))
若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易《活》(量詞,冊)

6、鄙
齊孝公伐我北鄙(邊境)
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報》(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為戲(自謙,代詞)蜀之鄙有二僧《為》(邊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鄭伯克段于鄢》(邊境)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邊境)
越國以鄙遠《燭》(以……為邊境)


7、兵
可汗大點兵(軍隊)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觸》(軍隊)
勒兵,下令軍中《信》(軍隊)


8、病
君之病在腸胃(疾。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擔(dān)心,憂慮)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病》(患。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細看,觀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觀察)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潔白的樣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陳》(考察,舉薦)


10、朝
于是入朝見威王《鄒》(朝廷)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聽朝(朝政)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岳》(早晨)
能謗譏于市朝《鄒》(朝廷)相如每朝時常稱。ㄉ铣,朝見)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識(曾經(jīng))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簡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竟然,簡直)
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竟然,簡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蘭》)(竟然)


12、乘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虛直抵其城(趁機)
乘彼?垣,以望復(fù)關(guān)《衛(wèi)風(fēng)氓》(登上)


13、誠
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保ù_實)
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也《祭》(確實)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諫》(假如,果真)
可謂智力孤為,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六》(確實)
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祭》(真誠的心意)


14、除
灑掃庭除(臺階)
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國恩,除臣冼馬《陳》(任命官職)


15、辭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告別,辭別)
臣等不肖,請辭去《廉》(告別,辭別)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道歉)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屈》(言辭,文辭)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托辭,說辭)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告別)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托詞,辯解之辭)
歸去來兮辭(古代一種文體)


16、從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跟隨)
小惠未?,民弗從也《曹》(順從,跟隨)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聽從)
從是以后不敢復(fù)言(介詞,由)
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通“縱”締結(jié)盟約)
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屈》(通“縱”締結(jié)盟約)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介詞,由)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使……跟從)


17、殆
驪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石》(大概,恐怕)
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通“怠”,懈。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幾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危險)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危險)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報》(大概,恐怕)
農(nóng)者殆則土地荒(通“怠”,懈。


18、當(dāng)
當(dāng)窗理云鬢(對著,向著)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王乎(抵擋,抵御)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dāng)曹操者(抵擋,抵御)
募有能捕之者,當(dāng)其租入《捕》(兩者相抵)
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過》(方,值)
今當(dāng)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
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蜀》(阻擋)
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在……時候)
吏當(dāng)廣所失亡多(判決,判罪)


19、道
會天大雨,道不通《陳》(道路)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取道)
治世之道(方法)
背道而妄行(道義)道不同,不相與謀(志向)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游》(說)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念》(說)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師》(道理)
有碑仆道,其文漫滅《游》(道路)




相關(guān)高中語文知識點:文言實詞

文言實詞

文言實詞和現(xiàn)代文里的實詞是一樣的,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的詞,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guān)鍵。


學(xué)習(xí)文言實詞,應(yīng)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一、大綱要求:

考試大綱要求“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常見”指出了考查范圍,即教材中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的實詞;
“文中”是給出確定實詞含義的具體語境;
“理解”“含義”則說明高考既考查學(xué)生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但又不是對原來知識的照搬和死記,而是借助具體語境,考查學(xué)生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部分知識點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偏義復(fù)詞、同形異義等。

二、常見題型

在文言文閱讀中常作為第一題進行考查?荚囶}型主要有下列兩種。
題型一:給出四個文中詞語的解釋,選出錯誤的一項。這是最常見的題型。
題型二:從試卷上的文段中選出四個詞語,再從學(xué)過的課文中選出四個相同的詞語,不給出解釋,讓考生自己比較它們意義或用法的不同。

三、注意幾種情況:


1.注意詞的古今義文言實詞,有的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這兩類詞都可以不去管它,重點應(yīng)放在古今既有聯(lián)系又有差別的實詞上。如:
“食已與與如也”的“已”今作“已經(jīng)”,這里是“罷”“完”的意思;
如“偷”,古義有茍且、馬虎、刻薄等意,今為偷竊。理解時不能不辨古今差別而隨便地以今義釋古義。

2.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以單音詞居多,漢語以雙音詞居多。
不要把兩個連用的單音詞誤判白話文中的雙音詞,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現(xiàn)象古代漢語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
二是形近通假,如“說”能“悅”,“諭”通“喻“。因此,理解時不要誤把通假字作為本字。如“以身徇國”,“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來,就會解錯。

4.注意偏義復(fù)詞現(xiàn)象
所謂偏義復(fù)詞,就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的詞,其中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只作陪襯。
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親父兄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義,“公姥”只有“姥”的意義,“父兄”只有“兄”的意義。如果不解依據(jù)上下文看出它們是“偏義”,就會理解錯誤。

5.要注意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在文言中是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應(yīng)根據(jù)具體語境作辨別。
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中的“舉”是“全”的意思(與“獨”相對);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中的“舉”,根據(jù)前后文,應(yīng)解釋“攻取”。



推斷實詞意義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來推導(dǎo)
如覲,從“見”旁可以推出“拜見”;“造”解為“到”、“去”。


2.利用語法結(jié)構(gòu)推導(dǎo)
例: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關(guān)破泰,“意”作動詞,后面帶有賓詞語,應(yīng)解釋為“料想”。


3.利用聯(lián)想的方法推導(dǎo),平時我們學(xué)過不少文言文和成語,在解題時,利用學(xué)過的知識并遷移過來,也是不難解決的。
例如: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組詞來推導(dǎo),文言文詞語都是單音節(jié)的,現(xiàn)代漢語是雙音節(jié)的。將單音節(jié)的文言詞語,作為語素組成雙音節(jié)的現(xiàn)代漢語詞組,然后根據(jù)實際去選擇一個最恰當(dāng)?shù)摹?/P>

5.根據(jù)前后述說的內(nèi)容作推斷。




相關(guān)高中語文知識點: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

主要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兼詞幾類。與實詞相比,虛詞數(shù)量少得多,但使用頻率卻很高。主要的虛詞有:
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雖、以、其、為、則、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實在的意義的詞。
主要的作用是組合語言單位。
虛詞種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象聲詞、代詞七類。


一些?嫉奶撛~:



(1)連詞,表假設(shè),如果。
(2)指示代詞,此,這個。
(3)副詞,表推測,好像。
(4)第二人稱代詞,你。
(5)連詞,相當(dāng)于:“或”。
(6)和“夫”連用,構(gòu)成復(fù)音虛詞。句首語氣詞,用在一段或一層意思開頭,表示轉(zhuǎn)換,有“在說”“至于”的意思。
(7)連詞,表示另提一件事,相當(dāng)于“至于”。



(1)助詞,用在判斷句主語的后邊,起提頓作用,不譯。
(2)助詞,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指稱上文所說的人、事、物,譯為”的人”“的事” “的東西”。
(3)助詞,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氣助詞作用,不譯。
(4)助詞,放在數(shù)詞之后,可譯為“……方面”“……樣?xùn)|西”“個”“樣”之類。
(5)助詞,定語后置標(biāo)志。


“而”是古代漢語使用很頻繁的一個虛詞,常用作連詞,有時也做代詞、助詞!岸弊鳛檫B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可表示并列關(guān)系、承接關(guān)系、遞進關(guān)系、轉(zhuǎn)折關(guān)系、修飾關(guān)系等。
第一,表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第二,表承接關(guān)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種順接,前后語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轉(zhuǎn)折的意思,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第三,表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而且”“并且”或不譯。例: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
第四,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可是”“卻”。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xué)》)
第五,表修飾關(guān)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例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推敲常見文言虛詞的含義:


(1)文本遷移法
這一方法需要學(xué)習(xí)好所學(xué)的文言文,能在適合的時候遷移。


(2)事理檢驗法
通過常識或所學(xué)知識推斷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慮是否有通假現(xiàn)象。


(3)語境推斷法
看虛詞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語境,常見的是虛詞的褒貶異議。


(4)語法推斷法
借助語法知識分析特殊虛詞的含義。


(5)互文見義法
同義對應(yīng)和反義對應(yīng)結(jié)構(gòu)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對照來推斷。


(6)成語推斷法
我們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語中推斷出文言文中虛詞的含義,看遷入是否順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95305.html

相關(guān)閱讀:江蘇語文試卷點評 高考試題難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