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五卅運動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五卅慘案:

又稱青滬慘案、五卅大屠殺,5月15日上海日本紗廠的資本家槍殺工人顧正紅,激起全市人民憤怒。5月30日上海學生2000余人在租界內宣傳聲援工人,被英帝國主義拘捕100余名。隨后,有近萬名群眾聚集在上海南京路巡捕房門口,要求釋放被捕學生。英國巡捕竟開槍射擊,當場死10余人,傷數(shù)十人。帝國主義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五卅慘案后,中共中央立即號召上海人民罷工、罷課、罷市,以抗議帝國主義大屠殺。


五卅運動:

五卅運動,1925年5月30日,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在上海爆發(fā),并很快席卷全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群眾性一次偉大的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它大大提高了全國人民的覺悟程度和組織力量,在全國范圍內為北伐戰(zhàn)爭準備了群眾基礎,并將國民革命推向高潮,從而揭開了1925-1927年中國大革命的序幕。



五卅運動歷史背景:


1、1925年1月,黨的四大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lián)盟問題。
2、四大以后,工人運動迅速復蘇和發(fā)展。
3、1925年2月起,上海22家日商紗廠近4萬名工人為反對日本資本家打人和無理開除工人,要求增加工資而先后舉行罷工。


斗爭過程:


1、6月1日,上?偣闪ⅲ盍⑷挝瘑T長。這標志著上海工人運動從分散的狀態(tài)開始轉向集中的有組織的行動。上海全市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反對帝國主義的總罷工、總罷課、總罷市。
2、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五開運動迅速席卷全國,從工人發(fā)展到學生、商人、市民、農民等社會各階層,并從上海發(fā)展到全國各地,遍及全國25個省區(qū)(當時全國為29個省區(qū)),約600-700個縣,各地約有1700萬人直接參加了運動。
3、中國人民反帝斗爭得到了國際革命組織、海外華僑和各國人民的廣泛同情和支援。
4、“三罷”開始后,英、美、日等帝國主義國家調集武裝,繼續(xù)屠殺群眾,進行武力恫嚇,同時施展種種陰謀分化瓦解工商學聯(lián)合陣線。他們以增加稅率、停止借款、通匯、航運和電力供應相威脅,逼迫大資產階級帶領整個資產階級退出統(tǒng)一戰(zhàn)線。
大資產階級的上?偵虝䲡L虞洽卿首先提出 “單獨對英”、“縮小范圍”的口號,將原工商學聯(lián)合會提出的17項交涉條件改為13條,刪掉取消領事裁判權、撤退英日駐軍、承認工人有組織工會及罷工的自由等核心條款。
5、6月19日,上?偵虝偌76個團體討論開市,并于23日單獨宣布停止罷市。接著,總商會又以停發(fā)罷工救濟費的辦法挾制工人復工(各地支援罷工的捐款由總商會經管)。在威脅利誘面前,資產階級由動搖而妥協(xié),于6月26日無條件結束總罷市。
不久,學校開始放署假,學生紛紛離校。鑒于這種情況,中國共產黨決定改變工人斗爭的策略,由總罷工改為經濟斗爭和局部解決。



五卅運動性質變化:

從學生運動到全面的反帝愛國斗爭:

5月22日上海各團體開會追悼顧正紅,上海各大學學生均往參加,路經公共租界時有四人被捕。于是上海學生會開會,決議組織演講隊,出發(fā)租界宣傳。5月30日學生聯(lián)合會分派多隊在租界內游行講演,當天下午,一部分學生在南京路被捕,其余學生及群眾共千余人,徒手隨至捕房門口,要求釋放被捕者,英捕頭愛伏生竟下令開槍向群眾射擊,當場死學生四人,重傷30人,租界當局更調集軍隊,宣布戒嚴,任意槍擊,上海的大學校竟遭封閉,這就是“五卅慘案”。慘案發(fā)生后全國震動,北京學生第二天即響應,全國各大都市學生也先后罷課,風起云涌,進行反帝國主義示威運動,民意沸騰! 
當夜,中共中央立即召集會議,決定擴大斗爭規(guī)模,號召上海人民舉行罷工、罷課、罷市,以抗議英帝國主義的大屠殺。在共產黨人蔡和森、李立三、劉少奇等的領導下,31日晚上海有組織的20余萬工人成立了上?偣,并選舉李立三為委員長。6月1日,上海全市的總罷工、總罷課和總罷市開始了,其中包括20余萬工人的總同盟罷工,5萬學生罷課,絕大部分商人參加罷市! 
6月7日,由上?偣、全國學生聯(lián)合會、上海學生聯(lián)合會和各馬路商界總聯(lián)合會推舉代表,組成“工商學聯(lián)合委員會”,提出了懲辦兇手并賠償、取消領事裁判權,永遠撤出駐滬的英、日海陸軍等17項交涉條件。同時運動繼續(xù)發(fā)展和擴大,北京、天津、南京、青島、杭州、開封、鄭州、重慶等全國各大城市和幾百個城鎮(zhèn)的人民,紛紛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通電,捐款,表示支援,形成了全國規(guī)模的反帝怒潮,并得到國際工人階級的支援。


五卅運動事件意義:

五卅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
對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國民革命運動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覺悟;
揭開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五卅運動的斗爭中受到很大鍛煉;
培養(yǎng)造就了一大批干部;
黨組織也得到極大發(fā)展;
在斗爭實踐中總結了寶貴的經驗;
為以后黨領導大規(guī)模的群眾斗爭奠定了基礎。



代表人物:

顧正紅,1905年生于江蘇享寧人(今濱?h正紅鄉(xiāng)正紅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1921年,到上海先后在日商內外棉九廠、七廠做苦工。
顧正紅積極參加“滬西工友俱樂部”的學習活動,堅持將學到的革命道理傳播給工友們。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北伐戰(zhàn)爭

北伐戰(zhàn)爭:


國民革命軍北伐,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于1926年至1928年間發(fā)動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因其戰(zhàn)爭過程由南向北進行,故又常簡稱為“北伐”,或稱“北伐戰(zhàn)爭”。為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tǒng)治,1926年國民政府決定出師北伐,北伐直接打擊的目標是受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三派勢力。



北伐過程


17月,北伐戰(zhàn)爭開始。北伐軍迅速占領湖南,連克湖北軍事要地汀泗橋和賀勝橋,占領武昌。吳佩孚的主力被消滅。
2、北伐軍在湖北激戰(zhàn)的時候,孫傳芳到江西,企圖攻擊北伐軍的側后。北伐軍轉攻江西,南北合擊,殲滅了他的主力,占領南昌。


3、福建敵軍起義,北伐軍進占福建、浙江。


4、第二年春,北伐軍占領南京,進駐上海,威震全國。


5、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武漢一時成為全國革命的吳佩孚、孫傳芳漢敗時,張作霖進軍河南,企圖阻擋134民革命軍北伐。武漢國民政府繼續(xù)北伐,從武漢北上的北伐軍連戰(zhàn)連捷,與馮玉樣的部隊會師鄭州。奉軍被迫撤退。從南京北上的北伐軍也占領了徐州。



北伐的勝利進軍:

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統(tǒng)一全國
北伐的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
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進軍:①主要戰(zhàn)場:湖南、湖北 ②主要戰(zhàn)役:汀泗橋、賀勝橋、武昌
國民政府遷到武漢:1927年1月
國民革命的失。菏Y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12日);汪精衛(wèi)的七.一五反革命政變(1927年7月15日)


北伐能勝利進軍原因:

1、北伐軍作戰(zhàn)方針的正確。
2、國共兩黨的齊心協(xié)力。
3、廣大北伐軍官兵的浴血奮戰(zhàn)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4、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


北伐戰(zhàn)爭的條件和原因:



1、條件:
1925在帝國主義的握合下,直奉兩系在共同“反赤”的口號下,結成反革命聯(lián)合陣線并開始向革命勢力發(fā)動進攻,殲滅封建軍閥迫在眉睫。


②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廣東國民政府日臻完善,廣東革命根據(jù)地空前鞏固和團結,使北伐政治組織條件成熟了;八國民革命軍政治制度的建立、軍事訓練的加強和蘇聯(lián)的幫助,使北伐的軍事條件成熟;工農運動的發(fā)展,馮玉祥的國民軍遙相呼應,使北伐的群眾條件成熟。


2、原因:
國共兩黨合作,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
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運動的有力支援;
國民革命軍中的政治工作到位;
在北伐戰(zhàn)爭中,廣大愛國將士英勇作戰(zhàn),尤其是共產黨員起了先鋒模范作用。北伐方針正確;
北洋軍閥內部的矛盾和分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06295.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知識點:俄國政治的緩慢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