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戰(zhàn)后的西歐和日本的經濟政策調整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戰(zhàn)后的西歐和日本:


































國家 模式 特點 內容 結果
英國 混合市場經濟 ①私人企業(yè)與國有化相結合
②國家計劃與市場經濟相結合
③國家干預與自由競爭相結合
①1945?1979年:工黨與保守黨輪流執(zhí)政(模式形成),奉行凱恩斯主義,實行國有化和福利制度
②1979年后撒切爾政府
法國計劃指導型經濟政府通過提高國有企業(yè)比重和制定經濟計劃,對社會經濟進行全面指導和調節(jié),并且利用財政、稅收、價格等手段,使計劃達到預期目的 ①擴大國有經濟成分
②政府制定經濟計劃,對經濟實行計劃指導和調節(jié)
③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為大眾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1990年,法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次于美國、日本和聯(lián)邦德國
聯(lián)邦德國社會市場經濟 ①讓市場充分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
②政府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①限制壟斷行為,保護競爭秩序
②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③用收入政策來實現(xiàn)相對的社會公開
60年代中期,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大國
日本 政府主導型經濟 政府對經濟干預遠遠大于市場經濟 ①實施產業(yè)政策,促使資源流向有發(fā)展前途的產業(yè)
②制定經濟計劃,引導企業(yè)決策和行為
③采用財政和金融政策調控經濟
1987年,日本超過蘇聯(lián),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戰(zhàn)后聯(lián)邦德國能夠創(chuàng)造“經濟奇跡”的原因:

1、內部原因:
①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形成,有利于經濟發(fā)展;
②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社會局勢比較穩(wěn)定;
③實行非軍事化,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進行經濟建設;
④注意發(fā)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yè);
⑤聯(lián)邦德國人民普遍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
2、外部原因:
①美國對聯(lián)邦德國采取扶持政策;
②馬歇爾計劃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援助。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經濟發(fā)展的原因:

1、內部原因:
①戰(zhàn)后日本進行廣泛的社會改革,為經濟發(fā)展奠定基礎;
②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形成,有利于經濟發(fā)展;
③日本戰(zhàn)后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全力進行經濟建設;
④制定外向型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生產率,加快產品的更新?lián)Q代;
⑤積極發(fā)展教育,培養(yǎng)人才。
2、外部原因:
美國的經濟扶持,美軍的大批軍事及后勤物資訂貨,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fā)展。


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原因:

我國可以從聯(lián)邦德國和日本在二戰(zhàn)后經濟的發(fā)展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1、注重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
2、政府注意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調節(jié)和指導;
3、注意完善市場經濟的法規(guī)和正常秩序;
4、注意解決社會問題,完善社會福利保障體制;
5、重視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fā)展;
6、注意學習和吸取他國的經驗教訓等。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從珍妮機到蒸汽機(圈地運動)



工業(yè)革命首先在棉紡織業(yè)行業(yè)之中進行原因:

棉紡織業(yè)作為新興的工業(yè)部門,沒有舊傳統(tǒng)和行會的束縛,容易進行技術革新和開展競爭;棉紡織品較便宜,市場需求量較大


工業(yè)革命概況:

技術變革中影響最深遠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萬能蒸汽機。
①過程:紡織部門→動力→交通運輸部門
②發(fā)明:紡織機械??飛梭(凱伊)、珍妮紡紗機(哈格里夫斯)、騾機、水力織布機
③動力機械??蒸汽機(瓦特)
④交通運輸??汽船(美富爾頓)、蒸氣機車(英史蒂芬孫)


珍妮機的問世??工業(yè)革命的開始:

在英國各個工業(yè)部門中,機器的最早采用,并不是在英國傳統(tǒng)的工業(yè)中,而是新興的工業(yè)部門棉紡織業(yè)中。這是因為棉紡織業(yè)作為一個年輕的工業(yè)部門,沒有舊傳統(tǒng)和行會的束縛,容易進行技術革新和開展競爭。同時,棉紡織品的價格比毛紡織品便宜,市場需求量大,為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需要擴大生產規(guī)模以增加產量,所以對技術革新的要求比較迫切。
機器的發(fā)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第一階段。珍妮機的出現(xiàn)是棉紡織業(yè)第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發(fā)明,使紡織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機的發(fā)明,一般認為是英國工業(yè)革命的開始。之后,有更多的機器被發(fā)明出來并得以應用,在冶金、采煤等其他行業(yè),也出現(xiàn)發(fā)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


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工業(yè)革命的關鍵:

英國棉紡織業(yè)的巨大進步,是機械科學原理普遍運用的結果。在機械化裝置使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動力成為制約機器生產進一步發(fā)展的嚴重問題。要發(fā)展工業(yè),就必須有新的動力。瓦特經過多年的鉆研,廣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機,為英國的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并將其帶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蒸汽機為機器大工業(yè)的發(fā)展解決了至關重要的動力問題,還為機器大工廠的建立開拓了極其廣闊的地理空間。



圈地運動對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作用:


圈地運動對英國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促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和農村資本主義的興起。首先,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英國王室、教會和封建貴族的大量土地被拍賣,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資產階級手中。此后,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通過議會頒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據不完全統(tǒng)計,通過這些圈地法令,英國有六百多萬英畝的土地被圈占。地主奪得土地以后,或是把土地租給資本主義農場主經營,或是自己進行資本主義經營。所謂資本主義經營,也就是農場或牧場生產的產品基本上是為了在市場上銷售,即商業(yè)性農業(yè)或商業(yè)性牧業(yè)。于是,經營農場或牧場的人也就成為農牧業(yè)資本家。他們雇用工人,利用大農場的資金、場地等方面的優(yōu)勢,改進耕作制度,用四圃輪作制代替休耕制,對土地實行深耕細作,增施有機肥料,提高產量;
同時,牛羊由放牧改為圈欄飼養(yǎng),改進牲畜品種。資本主義農業(yè)的發(fā)展,為工業(yè)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糧食。如一位名叫威斯康特的英國人在自己的農場上采用輪耕法,把每英畝小麥產量從10蒲式耳(1英式蒲式耳等于36.37升)提高到24蒲式耳。又如羅伯特?貝克威爾采用科學飼養(yǎng)方法,1710~1795年間,使初生牛犢的體重平均從50磅增加到148磅,菜牛從370磅提高到800磅。據統(tǒng)計,1700~1750年,英國小麥和面粉的出口增加了近一倍。
(2)迫使大批農民失去土地,離鄉(xiāng)背井,到處顛沛流離,很多人流入城市,成為自由勞動者,這就為資本家提供了大量廉價的雇傭勞動力。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使小農轉化為雇傭工人,使他們的生活資料和勞動資料轉化為資本的物質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時,也為資本建立了自己的國內市場!保ā顿Y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6頁)在傳統(tǒng)的農業(yè)經濟中,農民家庭自己進行手工業(yè)生產,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資料,現(xiàn)在農業(yè)由農業(yè)資本家雇用農業(yè)工人生產,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工人,農村就變成了原料產地和工業(yè)品的銷售市場。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運動的性質和明治政權的性質:

1.運動的性質
①“革命”說:傳統(tǒng)上,我國學術界認為明治維新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或者說是一場不徹底的、未完成的資產階級革命。(湯重南:《建國以來我國學者對日本史的研究》,載《史學月刊》,1990年第1期)
②“改革”說:郭宣霖在《日本明治維新性質問題的商榷》一文中提出了明治維新是一場變革的觀點。樊元等人則明確提出:明治維新是與封建階級妥協(xié)的資產階級改革。萬峰認為,明治維新“是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意義,并帶有近代民族民主運動鮮明特點的一次資產階級改革運動。”(湯重南:《建國以來我國學者對日本史的研究》,載《史學月刊》,1990年第1期)
王晶認為,明治維新不是資產階級革命,因為明治維新過程中沒有出現(xiàn)要求給予廣大人民參政權利的運動。(王晶:《明治維新及其對日本近代化的影響》,載《日本研究》,1994年第1期)
③“封建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運動”說:蔣立峰認為,說明治維新是“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改革”都不合適,前者只能包括1868年前后的短暫的急風暴雨式的革命斗爭時期,后者只能概括明治政府前20余年的主要活動,兩者都沒有把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完整地包括進去。他認為,“明治維新是具有日本特色的進一步、退兩步的近代民族主義運動,或稱為封建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運動!保ㄊY立峰:《明治維新是進一步、退兩步的封建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運動》,載《日本問題》,1989年第6期)
2.政權的性質
①“聯(lián)合專政”說: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占主導地位的觀點,又分兩種。一種認為明治政權是地主和資產階級的聯(lián)合政權;另一種認為是資產階級和地主的聯(lián)合專政,可以附在資產階級專政國家一類之中,即基本上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湯重南:《建國以來我國學者對日本史的研究》,載《史學月刊》,1990年第1期)
②呂萬和認為,把明治政權說成是地主資產階級專政或是資產階級地主專政的提法含混不清,不能表達明治政權的本質,他認為明治政權是帶封建性的特權大資產階級專政。(湯重南:《建國以來我國學者對日本史的研究》,載《史學月刊》,1990年第1期)
③蔣立峰認為,“明治政府通過各項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到1890年前后已使以近代天皇制為表現(xiàn)形式的國家政權轉變?yōu)閹в袧夂穹饨堄嗟馁Y產階級政權,或稱半封建的資產階級政權、封建資產階級政權。(蔣立峰:《明治維新是進一步、退兩步的封建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運動》,載《日本問題》,1989年第6期)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比較


1、相同之處:
(1)都是在西方列強入侵、殖民地的危險加劇,國內階級矛盾尖銳的背景下,為擺脫困境而實施的變革。(2)都是在封建社會的基礎上,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在短時期內移植西方的大機器工業(yè),從辦軍事工業(yè)入手,逐漸擴展到民用工業(yè)。
2、不同之處:
(1)雖然洋務運動以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為主要內容,但就其倡導者來說,是在列強大炮的轟擊下,不得已而為之,在他們的思想深處仍具有強烈的排外性,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人雖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卻沒有林則徐、魏源那樣的反侵略決心。在辦洋務的過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強,在實踐中必然執(zhí)行一條對外妥協(xié)之道。日本明治維新的目的是摧毀幕府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使日本擺脫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危機,走資本主義道路。在“東洋道德、西洋藝術”思想的指導下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
(2)洋務運動走的是一條與封建勢力、外國資本相勾結的改良之路,必然失敗。而明治維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還版籍”、“廢藩置縣”、“地稅改革”等較徹底地打擊了封建保守勢力,逐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日本明治維新:

一、歷史背景:
1、倒幕運動的成功為維新提供了政治保障。
2、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為維新提供了物質基礎。
3、幕府統(tǒng)治下,等級森嚴,社會矛盾尖銳
4、幕府推行鎖國政策,日本落后于世界
5、西方列強侵入,日本民族危機統(tǒng)治危機加深。
二、基本內容:
1、“廢藩置縣”,府縣由中央派官員進行管理,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開始建立。
2、廢除封建等級制度。
3、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4、推行殖產興業(yè)政策,發(fā)展資本主義新經濟。
5、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發(fā)展。
6、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生活習俗西化。
7、仿照歐美進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
8、仿照歐美,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備軍。
9、1889頒布憲法,確立三權分立君主立憲制,但保留濃厚封建主義殘余。
三、影響:
1、積極:
實現(xiàn)了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確立了資本主義君主立憲政體,并在此基礎上使日本僅用半個世紀就發(fā)展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
它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使日本成為近代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
2、消極: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走上了侵略和壓迫其他國家的道路。



明治維新的斷限和分期:

1、明治維新的斷限
長期以來,我國史學界對明治維新的斷限存在1853~1877年說、1867~1868年說和1868~1873年說等不同說法。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史學界在明治維新的上限問題上基本取得一致,即1853年佩里叩關,而對于明治維新的下限卻存在分歧。
①“1911年說”:萬峰認為,大體上自1869~1911年,日本修改不平等條約的任務最終完成,這也是明治維新的下限。(湯重南:《建國以來我國學者對日本史的研究》,載《史學月刊》,1990年第1期)
②“1894年說”:呂萬和在《日英新約的簽定和甲午戰(zhàn)爭的爆發(fā)》一文中提出這一觀點,后來他又在《簡論明治維新》一文中闡述了理由。(湯重南:《建國以來我國學者對日本史的研究》,載《史學月刊》,1990年第1期)
③“1889年說”:汪森認為,到了1889年日本頒布憲法,已經完成了把日本改造成資本主義社會的任務;武安隆等人認為,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的制定和頒布,標志著日本近代國家體制的確立和明治維新運動的基本結束;王繼麟也認為,從民主性和民族性角度考慮,明治維新只能劃到1890年前后,因為此時日本資產階級和地主的聯(lián)合專政已經確立,國內基本矛盾和對外基本矛盾都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湯重南:《建國以來我國學者對日本史的研究》,載《史學月刊》,1990年第1期)
2、明治維新的分期
①“兩階段”說:萬峰認為,從佩里叩關到1868年為第一階段,1869~1911年是明治維新的第二階段,即資產階級改革階段。(湯重南:《建國以來我國學者對日本史的研究》,載《史學月刊》,1990年第1期)
王晶認為,從佩里來日到廢藩置縣為第一階段,從1875年至1890年憲法頒布為第二階段,即自由民主運動階段,“資產階級革命”的課題是在第二階段提出來的。(王晶:《明治維新及其對日本近代化的影響》,載《日本研究》,1994年第1期)
②“三階段”說:蔣立峰認為,明治維新可以分為準備階段、革命階段和改革階段等三階段。(蔣立峰:《明治維新是進一步、退兩步的封建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運動》,載《日本問題》,1989年第6期)


倒幕運動成功的原因:

萬峰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分析了倒幕運動取得成功的原因。國內方面,倒幕派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這是倒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國際方面,中國等亞洲國家人民使列強無力顧及日本,客觀了支持了日本的倒幕運動,同時,西方列強也力圖使日本成為其遠東的“前哨”,從而使日本倒幕運動有一個比較寬松的國際環(huán)境。
李家桂、許永璋著文分析了倒幕運動成功的五個原因:
1.幕府的垮臺在19世紀中期是大勢所趨。因為當時廣大人民同幕府封建統(tǒng)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掃除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擺脫封建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改變不適應新的經濟基礎的舊的政治上層建筑,維護民族獨立等等,都要求推翻幕府的統(tǒng)治,實行變革。
2.人民群眾的斗爭,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的統(tǒng)治基礎。
3.資產階級化的武士起了領導作用。
4.斗爭手段和斗爭策略的得當。倒幕派打出“尊王”的旗幟,取得了政治上的優(yōu)勢。
5.國際環(huán)境有利。伊文成著文認為,明治維新前的革命形勢,既表現(xiàn)在倒幕派勢力的日益壯大,又表現(xiàn)在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的日趨高漲,而且后者一直是反封建斗爭的主要動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07741.html

相關閱讀:高效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