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問任何一個科學家或是幾乎任何一個受教育的人:“什么是科學?”你很可能得到一個與乙相近的答案。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科學指的都是甲:科學是發(fā)生在實驗室里的事。這個字眼叫人想起圖表、試管、天平、本生燈、顯微鏡。生物學家、天文學家、也許還有心理學家或數(shù)學家都可以說是“科學工作者”,但沒有人會想到把這個稱呼用在政治家、詩人、報人乃至于哲學家身上。有人告訴我們說:年輕人必須得到科學方面的教育,但他們不外乎是說年輕人應該多知道一點輻射、恒星或是人體的生理機能,而并非指應該教年輕人學會更嚴密地思考。
這種意義上的含混,部分是出于故意,其中包含著極大的危險。加強科學教育的呼吁暗示了一種信念,即如果得到了科學的訓練,人們對于所有學科的認識會比沒有經過這種訓練時要來得明智。但是,在狹義上,一個“科學家”真的會比其他人較有可能客觀地考慮科學以外的問題嗎?這樣的想法并沒有充分的理由。作一個簡單的測驗??抵制民族主義的能力。人們常說“科學無國界”,但在實際上,所有國家的科學工作者在追隨本國政府時比起作家和藝術家來更少顧忌。作為一個整體,德國的科學界沒有對希特勒作出任何抵抗。希特勒可能破壞了德國科學的長期繁榮,但始終有許多才俊之士在對合成油料、噴氣收音機、火箭和原子彈之類作必要的研究。沒有了他們,德國的戰(zhàn)爭機器可能永遠造不起來。
在世界各地情況都是如此,只是形式上稍有變化。在英國,我們大部分的杰出科學家接受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體制,那些不愿簡單接受現(xiàn)狀的英國科學家常常是社會主義者,也就是說,盡管在自己的工作中他們保持了理智的謹慎,但在某些事情上他們是可以不加判斷甚至于不盡誠實的。
但這是不是說普通大眾不應該得到更多的科學教育?恰恰相反!這只是在說,科學教育如果簡單地歸結為更多的物理、更多的化學、更多的生物,而忽略了文學、歷史,就會不但無益反有大害。
很清楚,科學教育應當是指灌輸一種理性的、懷疑的、實驗的思維習慣。它應當是指學會一種方法??可以用在遇到任何問題上的方法——而不是簡單地堆砌大量的事實?茖W教育最后往往還是意味著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而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體系。
百年前,查爾斯?金斯利把科學描繪成“在實驗室里制造臭氣”。一二年前,一個年輕的工業(yè)化學師很得意地告訴我說,他“看不出詩歌有什么用”。人們的態(tài)度就像鐘擺在來回晃動。目前,科學占了上風,于是我們就聽到了這種很正常的說法,即大眾需要科學教育。我們聽不到應該有的反面意見,即科學家自己可以從一些教育中得益。就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在一份美國雜志上讀到,英美的不少物理學家,因為清楚地知道原子彈的用途,從一開始就拒絕進行研究。在這個瘋狂的世界上,我終于看到了一群清醒的人。盡管他們的名字沒有刊出,我可以有把握地猜測,他們所有人都具有廣泛的文化背景知識,熟悉歷史、文學或者藝術,簡而言之,他們的興趣并不是純粹科學的??就這個詞的流行意義而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315032.html
相關閱讀:2019高一化學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