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啟蒙運動的擴展(康德)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康德:

①代表作:《純粹理性的判斷》
②主張:
A強調人的重要性,同時堅持人自律
B自由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圍內。


康德的人文主義觀點:

1、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學家。著有《純粹理性批判》等著作,論述艱深,思辨性極強,形成了以“真”“善”“美”為核心的哲學體系。
2、就啟蒙運動的思想層面來說,他對啟蒙運動作了經典的總結?档抡J為啟蒙運動的核心就是人應該自己獨立思考,理性判斷。其經典表述是“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tài),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
3、他繼承和弘揚了法國的啟蒙思想,承認“人生而自由”,相信自由和平等是人生來就有的權利,但他更強調人的思想自由,并且堅持人要自律,道德的作律,不能為了個人的自由而妨礙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圍之內。
顯然,他在繼承了智者學派以來的人的重要性的同時,兼容和發(fā)揚了蘇格拉底的人的道德哲學,這是他在人文主義方面所作的貢獻。


啟蒙運動歷史影響:

①對歐洲:是一次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空前解放人們的思想,沖擊歐洲封建專制統(tǒng)治。
②對法國:啟蒙運動影響下,法國大革命爆發(fā),推翻了專制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統(tǒng)治,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③對世界:啟蒙運動波及全世界,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斗爭。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


《純粹理性批判》是18世紀德國著名古典哲學家康德撰寫的一部認識論巨著。
康德是一位有著蘇格蘭血統(tǒng)的皮匠的兒子,1724年,出生于東普魯士柯尼斯堡一個虔誠的教徒家庭,并在這個天光陰暗、單調乏味的濱海小鎮(zhèn)度過了他漫長的一生。
康德16~22歲時就讀于柯尼斯堡大學,在溫文爾雅的學校氣氛和平靜如水的環(huán)境中學習牛頓的物理學和沃爾夫哲學,這使他對生活的態(tài)度更加嚴肅。他完成大學學業(yè)并獲博士學位后成為母校的一位低級教師。此后他潛心自然科學研究,教學著書,聲望日隆,1755年發(fā)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提出不同于牛頓的太陽系起源的星云學說,在自然科學界引起轟動。
1770年后,他轉向哲學研究。濃郁的宗教家庭氣氛和嚴肅的生活態(tài)度成為他哲學的重要背景之一,這使他熱切地感到有必要鞏固基督教信仰的基礎。而隨著統(tǒng)治德意志的神圣羅馬帝國的四分五裂和新型現(xiàn)代國家如雨后春筍般地不斷出現(xiàn),更使他迫切地感到需要為人們建立一個最完善的道德法則世界。
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的鉆研終于使他于1781年發(fā)表了《純粹理性批判》這一巨型哲學著作。在這部最重要的著作中,康德承擔了為數(shù)學和物理學的嚴密性和確定性辯護的任務,他高舉理性的火炬,猛烈地批判了長期以來彌漫于歐洲的以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形而上學體系,以及桎梏人們思想的封建神學,以至于在這次批判之后,“那種被叫做形而上學的東西,可以說已經被連根拔掉,從科學的行列里消失了!1788年,康德發(fā)表《實踐理性批判》,論證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證實道德法則的理性的確定性和普遍性。在1790年出版的《判斷力批判》中,康德詳細論述了他的美學理論。
這三部被人們譽為“三大批判”的哲學巨著以尖銳激烈、富于挑戰(zhàn)性的言辭在極廣闊的領域內提出一系列有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形成了康德“真”“善”“美”的龐大批判哲學思想體系,在德國哲學界引發(fā)了一場革命,將自古希臘泰利斯開創(chuàng)的西方哲學推向了輝煌燦爛的高峰。
《純粹理性批判》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被認為是最難讀懂的哲學著作之一。其中譯本分別于1957年由三聯(lián)書店和1960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譯者藍公武。
“純粹理性”是指獨立于一切經驗的理性,“批判”是指對純粹理性進行考察?档聻楸緯谝赃@一名稱,是為弄清人類認識的來源、范圍及其界限。本書分為篇幅很不相稱的兩部分:“先驗原理論”和“先驗方法論”,其中“先驗原理論”為全書的關鍵和主體,同時也是最難閱讀的部分。
18世紀的歐洲哲學界,認識論問題占據(jù)突出的地位,并形成了以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唯理論和以休謨?yōu)榇淼慕涷炚搩纱笳J識論派別?档抡J為認識論問題如不解決,哲學只能在歧路上徘徊。他首先批判了當時歐洲流行的萊布尼茨的形而上學唯理論,指出萊布尼茨認為不需要感覺經驗,僅憑人類的理性思維便可認識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可以達到真理,是“獨斷”和荒謬的?档聢詻Q認為人的心靈不具備這種能力,所以萊布尼茨代表的舊形而上學是虛偽的?档峦庑葜兊目捶ǎJ為人類的認識開始于經驗。但他也批評了休謨否認理性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這實際上是否定科學知識。康德意識到了爭論雙方都有片面性,在批判雙方錯誤的同時,也指出雙方的說法都有一部分是正確的?档碌挠^點是,人類的認識開始于經驗,知識來自于理性。依康德的這一觀點,人類知識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人的感官提供的后天感覺經驗,這些經驗是混亂零散的東西;另一個是人類頭腦中先天固有的帶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認識能力。人類的認識活動就是用先天的認識能力對感官提供的后天經驗進行整理,才能形成科學知識,因此人們頭腦中任何一個科學知識都是這兩方面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人類是如何具有先天的認識能力呢?康德指出,人類的理性中存在著“時間”和“空間”兩種“直觀形式”,這兩種形式先于一切經驗,并且是經驗形成的前提條件?档抡J為,即使人的感官沒有任何實際對象,“時間”和“空間”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意識中。當人們進行認識活動時,我們體驗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一連串處于“時間”和“空間”形式中的過程,人們運用“先天的”思維形式對這一過程混亂零散的感覺材料進行整理加工,人們才能獲得感性認識。所以只有從人類的立場,才能談到空間與時間,它們不可能離開人類主體而獨立存在,它們屬于人類的條件,是人類感知的先天方式,并非物質世界的屬性。
康德進一步指出,人們通過“時間”與“空間”形式獲得的感性認識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感性只能認識直觀材料,不能算科學,還必須經過更高一級被稱為“知性”的人類思維活動。而“知性”則是運用范疇、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思維能力?档抡f:“思維無內容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彼员仨殞烧呗(lián)合起來,才能產生嚴格意義上的知識。他把“知性”自身規(guī)定為包括統(tǒng)一性、多數(shù)性、必然性、偶然性等12個概念或范疇,“知性”活動把這12個概念或范疇運用到直觀形式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中去,使這些材料具有必然聯(lián)系和因果關系,才能形成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科學知識。與“時間”和“空間”相同的是,“知性”也不從自然界中得出它的規(guī)律,而是把自己的規(guī)律加于自然界,所以正如康德所說,“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
最后,康德指出,人類通過“知性”獲得的科學知識,僅僅是對“現(xiàn)象界”的認識。而“現(xiàn)象界”中的東西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不能滿足人類的求知欲望。要超出“現(xiàn)象界”的認識,進一步把“知性”的各種知識再加以“綜合”“統(tǒng)一”,把它們整理成無條件的、絕對完整的知識,這是人最高級的認識活動能力,叫“理性”?档抡J為“理性”企圖達到最完整、最高的統(tǒng)一體:靈魂、世界和上帝?档掳堰@三個統(tǒng)一體稱為“理性的理念”,這些理念都是“現(xiàn)象界”之外的,康德把它們稱為“自在之物!笨档聰嘌哉f,“自在之物”是超經驗的,不屬于人的認識范圍,因而不能用“知性的概念”去認識。然而,當“理性”去追求“理念”時,卻又必須運用“概念”“范疇”去認識他們,這樣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档掳堰@一矛盾稱為“二律背反”?档吕眯问竭壿嫷臍w謬法來論證“二律背反”,即事先肯定命題的反面,然后論斷它不可能,以此推翻對立的反命題,來證明正命題是正確的,從而證明理性要求超出“現(xiàn)象界”范疇,去達到最完整、無條件的“自在之物”的認識是不可能的。至此,康德完成了他的認識論學說體系,并驕傲地聲稱,他在哲學界中完成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在認識中不是心靈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靈,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理性是無能的,“自在之物”是人的認識根本達不到的,是不可知的。在人的認識所達不到的領域,應當留給宗教信仰。正如康德所說:“我發(fā)現(xiàn)必須否定知識,才能給信仰保留地盤!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理性時代的到來(啟蒙運動)

理性主義:


理性主義,歐洲理性主義是建立在承認人的推理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上的一種哲學方法。一般認為隨著笛卡爾的理論而產生,17-18世紀間主要在歐洲大陸上得以傳播,本質上體現(xiàn)資產階級的科學和民主,是啟蒙運動的旗幟。同時代相對的另一種哲學方法被稱為不列顛經驗主義,它認為人類的想法來源于經驗,所以知識可能除了數(shù)學以外主要來源于經驗。


理性與啟蒙的含義:

“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運用自己的智力去認識、判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所謂“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它強調凡事要以人的思維去判斷,而不依賴天意或神的旨意,同時也強調人的獨立自主性,其目的都是為了保障人的自然權利。這里涉及了一個思考什么(人的權利)、怎樣思考(科學的方法)的問題。啟蒙的行為其實就是引導人們去思考什么和怎樣思考。
“啟蒙”在法文中即為光明、智慧之意。啟蒙思想家認為:過去的時代在天主教會和世俗封建主的統(tǒng)治下是迷信和無知的黑暗時代,而啟蒙運動就是要從黑暗進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時代,而要驅散現(xiàn)實的黑暗就必須使用理性的陽光。因此,所謂的啟蒙完全是針對“中世紀只知道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即宗教和神學”而提出的,而“要觸犯當時的社會制度,就必須從制度身上剝去那一層神圣外衣。”由此,啟蒙思想家用人的思考和判斷去剝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去批判教權主義、專制主義,以此達到資產階級所號召的消滅專制王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實現(xiàn)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說到底是資產階級要求民主、自由、平等。他們把理性變成了一面反封建的旗幟,主張把理性作為衡量一切現(xiàn)存事物的唯一標準,凡是違背理性的,都應予以打倒。



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比較:























事件與時間 背景內容指導思想性質影響
文藝復興 (14~17世紀) 資本主義經濟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反對神學世界觀,肯定人性人文主義思想解放運動,不同程度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精神使人從封建愚昧中解放出來
啟蒙運動 (17~18世紀)反對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強調人權、法治 理性主義推動人從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中解放出來



理性時代的到來:

(1)背景:
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fā)展。17-18世紀階級基礎:新興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
政治上: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
思想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2)性質: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也是歐洲發(fā)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3)核心:理性主義
(4)內容:呼喚用理性的陽光驅散現(xiàn)實的黑暗,去批判教權主義、專制主義,實現(xiàn)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5)概況:啟蒙運動于17世紀興起于英國,18世紀在法國達到高潮。



啟蒙運動興起的歷史條件:


首先,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tǒng)治和教會壓迫的愿望日益強烈。
其次,自然科學取得很大進展,牛頓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發(fā)現(xiàn)了物質運動的基本法則,科學實驗打破了束縛人們頭腦的神學說教;在科學的啟迪下,一些思想家們相信人的理性,力圖發(fā)現(xiàn)支配人事和社會的法則。因此,自然科學的發(fā)展為啟蒙運動提供了理論啟迪和思想方法。
再次,從14世紀到16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了人文主義。正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掀起了一場新的思想解放運動,史稱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推動了理性時代的到來。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法國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

三權分立:

亦稱三權分治,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則。其核心是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三權分立具體到做法上,即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權力分屬三個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機構,由三者互相制衡。


天賦人權:

自然權利源于拉丁文jusnafural,中文習慣譯為天賦人權,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權利,并不由法律或信仰來賦予。自然權利源自于古希臘哲學的自然法理論。文藝復興以來,成為西方法律與政治思想的重要議題。



伏爾泰:

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
①代表作:
《哲學通信》、《路易十四時代》
②思想主張:
A.猛烈抨擊天主教會
B.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
C.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D.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鳩:

①代表作:
《論法的精神》
②思想主張:
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三權分立”學說,認為國家的法律不能違背人的理性,法律應當是理性的體現(xiàn)。
③影響:
孟德斯鳩的學說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盧梭:
①代表作:
《社會契約論》
③思想主張:
A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
B.社會契約;
C.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伏爾泰:

法國啟蒙思想家中的領袖人物。他一生寫出大量的著作,通過科學論文、藝術作品及小冊子無情地揭露法國社會的黑暗面。他對天主教會作了大膽的攻擊。在他看來天主教是“迷信的惡魔和狂狺的九頭蛇”,羅馬教皇是“魔鬼一樣的騙子”,把天主教專橫的教士稱為“惡棍”。他認為教會造成了社會的無知和黑暗,號召為科學和進步而奮斗。伏爾泰雖以反對天主教為己任,但他又沒有完全擺脫神權思想的影響,仍主張信仰上帝,保留宗教。他有一句名言,即“如果沒有上帝,那么也要捏造出一個來”。因為他認為宗教可以維系人心,有助于鞏固社會秩序。為了批判當時法國社會,伏爾泰提倡自然權利學說。在他看來,自然賦予人類以自由平等的權利,他所強調的平等是人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而不是社會生活上的平等。伏爾泰也抨擊了君主專制制度,贊成實行“開明專制”,認為“開明”的君主實行改革,就可以過渡到君主立憲制。但又希望通過“開明”的君主實行改革。當時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受到了伏爾泰的影響,自稱是伏爾泰的朋友和庇護者。伏爾泰在他的早期成功劇作《布魯杜爾》《采兒》中,諷刺了封建專制,頌揚了民主制度。1734年他寫了驚世之作《哲學通訊》(或稱《英國通訊》),其中斥責了法國的君主專制,頌揚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這本書很快被列為禁書。1764年編輯了文章匯集《哲學辭典》一書,書中涉及的領域不僅有哲學,還有自然科學、歷史等,顯示了他是一個多才的思想家。他以犀利的筆鋒、辛辣的語言,大膽揭露法國社會舊制度的一切弊端,并且向愚昧和無知宣戰(zhàn),這在當時的確起了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孟德斯鳩:

出身于貴族家庭,曾任波爾多法院院長。在對英國等歐洲國家進行了考察和研究了洛克學說的基礎上,他得出了結論:法國應走英國的道路。1748年他的代表作《論法的精神》經過長達27年的辛勤勞動終于問世了。這部書中表達了批判法國舊政權的立場,又充實和發(fā)展了洛克分權的思想。他主張實行三權分立,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權力分開,使其分屬三個不同的機構;并強調三個權力互相制約的重要性。分權學說的目的,是使國家機器內部權力均衡,互相制約。它既抨擊了封建專制制度,又為實現(xiàn)資產階級爭取的“自由”“民主”和“人權”提出了可行又可靠的保證,為資產階級以法制對抗封建專制指出了道路,為資產階級法學奠定了基礎。他的三權分立原則鋒芒直指君主專制制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進步意義。


盧梭:

祖籍法國,出生于瑞士一個鐘表工人家庭。幼年的不幸生活遭遇及同下層人民的不斷接觸,使他成為最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家。1762年盧梭發(fā)表的《社會契約論》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盧梭認為人是生而平等的,社會存在著人們共同利益的“公益”,為了維護這種利益,人們都要遵守契約。他主張在社會契約面前,人們遵守同樣的制約,享受同樣的權利,以此反對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他提倡當統(tǒng)治者撕毀社會契約時,人民有權用暴力推翻暴君。這一主張不僅反對君主專制,而且為資產階級提供了革命的理論。他認為立法權應屬于人民,人民有能力建立起體現(xiàn)公共利益的法律。他明確提出了“人民主權”說,反對君權神授論。盧梭提出人人享有主權??社會中的最高權力,因而將人權學說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他認為在人民主權之上,決不允許再設一個指揮者,官吏、政府、政體都要根據(jù)人民的意愿決定,從而名正言順地闡明了革命權利說,說明了推翻法國封建專制政府、反抗壓迫的合理性與正義性,在法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即將到來的大革命進行了思想動員。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盧梭就沒有法國大革命。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大致奠定了他的政治學說的觀點,直接論述了社會不平等的起源是出自財產的私有制,但他并不主張廢除私有制,這表現(xiàn)了他的小資產階級觀點。《社會契約論》是他的學說的核心。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


通常是指在18世紀初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間的一個新思維不斷涌現(xiàn)的時代,與理性主義等一起構成一個較長的文化運動時期。這個時期的啟蒙運動,覆蓋了各個知識領域,如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教育學等等。啟蒙運動同時為美國獨立戰(zhàn)爭與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導致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興起,與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以及藝術史上的新古典主義時期是同一時期。


人文精神的概括性表述:

人文精神在本專題縱貫了從公元前5世紀到18世紀的西方思想文化史之中。要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內容,通過發(fā)展歷程的梳理來加以概述。
“人文精神”一詞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廣義來看,是指始于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狹義來看,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
人文精神是從擺脫神的束縛和神學的壓制中發(fā)展起來的,其核心思想可以概述為三方面:
一是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
二是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
三是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主張立足于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的精神追求。
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與啟蒙運動時期啟蒙思想的差異:


1、對待宗教問題。
人文主義者反對封建教會,反對中世紀神學抬高神、貶低人的觀點,但不是無神論者,并不反對宗教和上帝,也從未否定過基督教教義,他們的思想、觀點及作品往往借助于宗教題材,通過世俗化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智慧,突出以人為中心,突出個性自由,反對以神為中心,大膽地揭穿宗教的神秘色彩,否定歲教皇和教會的絕對服從;
而啟蒙思想家以理性為武器,引導人們通過對世間事物的思考分析去判斷是非曲直,完全剝去了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宣傳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公開向宗教神學挑戰(zhàn)。啟蒙思想家在對待宗教的問題上,比人文主義者更為徹底,拋開了宗教外衣,更鮮明地高舉資產階級的思想大旗。
2、對待封建王權問題。
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在經濟上還不夠強大,政治上也很軟弱,不可能提出政權方面的要求,主張消滅封建割據(jù),建立強大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君主應擁有無限權力實行君主立憲,并希望強大王權能成為他們擴大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的堅強后盾,因而積極支持世俗的封建王權;
而啟蒙思想家進一步提出了天賦人權、公眾意志、社會契約與法治等觀念,否定神授特權,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甚至還提出了防止或避免出現(xiàn)暴君政體的辦法,以此捍衛(wèi)自由、平等、民主等原則的實施,總之,啟蒙思想家為資產階級與封建專制制度作斗爭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3、對自由的界定問題。
人文主義者為了打破中世紀神學的束縛,提倡個人自由以及反對中世紀的封建等級制度,反對禁欲主義與來世觀念,認為個人主義是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從而過分強調了人的自然屬性,極易導致極端個人主義的泛濫,因而存在著嚴重的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個人自由發(fā)展和公眾社會意志的矛盾;
啟蒙思想家把人文主義的人性論提高到理性這個中心,主張人應該依據(jù)理性受到法治、公眾意志、社會契約等約束,從而在理論上解決了個人自由與社會的關系問題。
4、對未來政體的設想問題。
人文主義者缺乏對未來政體的較成熟設想;
啟蒙思想家為將要取消封建制度的新社會提出了種種設想,雖然對未來的政體設計上有所差異,但都主張實行憲政民主、三權分立、人權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



啟蒙運動概述:


1、背景:
①資本主義發(fā)展
②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③封建制度與資本主義發(fā)展矛盾尖銳
④自然科學發(fā)展
2、概況:
①主要內容:理性、民主、平等、科學
②性質: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
③思想體系:人文主義、進步的社會思想和歷史觀等幾個方面
④主要觀點:反對專制王權,貴族特權、等級制度和愚昧迷信,提倡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個人自由和科學精神。他們力圖構建一個民主和科學的美好時代,這是一種人事和社會的理性,“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
⑤核心:反封建
⑥發(fā)展:
興起:17世紀英國出現(xiàn)早期啟蒙思想
高峰:18世紀的法國:伏爾泰:開明君主制;孟德斯鳩:三權分立;盧梭:社會契約,人民主權。
擴展:歐洲大陸:康德??自由與自律
3、內容:
啟蒙運動是17、18世紀西歐資產階級以理性為武器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解放運動。17世紀時,英國出現(xiàn)了早期啟蒙思想,18世紀中葉在封建專制的天主教國家法國,出現(xiàn)了一大批啟蒙思想家,推動啟蒙運動進入高潮。很快,啟蒙運動從法國傳播到德意志和其他國家,涌現(xiàn)了許多啟蒙思想家,啟蒙運動得到擴展。
4、影響:
第一,從對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影響來看,啟蒙運動所批判和主張的內容,為資產階級取得統(tǒng)治地位、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
第二,啟蒙運動首先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第三,啟蒙運動對歐洲其他國家和美洲的影響:啟蒙運動所宣傳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動了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成為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立國之本;這個運動還直接影響了一些歐洲的封建專制君主如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奧地利特蕾西亞女皇和她的兒子約瑟夫二世,他們都借助“開明專制”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
第四,啟蒙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爭取獨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317294.html

相關閱讀:2018高考歷史選擇題8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