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九十五條論綱”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九十五條論綱”:

1、原因: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德國經濟的發(fā)展(根本原因)。
(2)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
(3)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觀原因)。
2、開始的標志:馬丁·路德發(fā)表“九十五條論綱”:
(1)原因:
教皇出售贖罪券正當路德熱心宣傳他的新見解時,教皇利奧十世以修繕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為名,派教廷大員到德意志各地兜售贖罪券聚斂資財。這成了宗教改革導火線。天主教認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寵愛,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贖罪,才能獲得“免罪罰”。因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勞無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們的多余功勞,形成了教會的“功勞寶庫”。個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補罪,教會可以從功勞寶庫中取而贈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對教徒施行“大赦”。14世紀以來,這類“免罪罰”的方式,逐漸演變成出售贖罪券的方式來進行。當時教皇特使宣稱,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柜,靈魂即刻應聲升入天堂。
(2)內容: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以驚人的勇氣在維登堡教堂門上貼出了《關于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簡稱“九十五條論綱”,其內容有:
①當錢落入錢箱丁當一響,貪婪和愛財?shù)挠罹蜁黾樱?
②教皇無權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確證上帝對罪愆的赦免;
③基督教徒凡誠心懺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罰。
(3)影響:
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是新教的宗教改革運動之始。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國爆發(fā)的原因:

1、經濟因素:德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需要國家統(tǒng)一,天主教會阻撓德國統(tǒng)一。
2、政治因素:德國各階層對教會普遍不滿,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也需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
3、現(xiàn)實因素:德國每年要向羅馬教廷交納大量苛捐雜稅,德國成為“教皇的奶!。
4、思想因素:人文主義的熏陶。
5、導火線:“贖罪券”的兜售



“九十五條論綱”(節(jié)錄):


28.很顯然,當錢幣投入錢柜中叮作響的時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貪欲心。至于代禱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為轉移。
36.每一個基督教徒,只要感覺到自己真誠悔罪,就是不購買贖罪券,也同樣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罰。
45.必須訓示基督教徒,如果他們看見一個貧苦困難的人置之不顧,而使用自己的錢去購買贖罪券,那末他所得到不是教皇所應許的赦罪,而是上帝的忿怒。
50.必須訓示基督教徒,假使教皇自己知道推銷赦罪符者搜括的情形,他寧肯將圣彼德教堂焚為灰燼,也不愿意用盡信徒們的皮、肉、骨來建筑他。
81.這種對贖罪券的荒謬宣傳,使得那些縱有學問的人,對于保持大家對教皇的尊敬,也確實感到困難。對于俗人的懷疑和非難更其難以解答。
82.例如:既然教皇為了募款修筑教堂這樣一件極不重要的事情而解救了無數(shù)的靈魂。那么,他何以不為神圣的慈悲以及解救靈魂的最高需要,而索性將一切靈魂解脫,使煉獄中不留一人呢?
86.又如: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為甚么不用他自己的錢來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須花費可憐的信徒們的錢呢?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馬丁·路德改革對天主教會統(tǒng)治的沖擊



新教與天主教(舊教)的差異:


宗教改革運動后,從天主教中產生出新教,它在諸多方面與天主教(舊教)有所差異,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在經典方面,新教認為,《圣經》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權威,而天主教則認為《圣經》只有通過羅馬教廷的解釋才能成為教徒的最高權威。
(2)在教義方面,新教不承認沒有《圣經》根據(jù)的天主教傳統(tǒng)教義——瑪利亞、煉獄說,而天主教則主張瑪利亞為天主教之母和煉獄之說;新教主張“因信稱義”,信徒靠信仰與上帝直接交通,無須神父作中介;新教主張要破除羅馬教皇的絕對權威、永無謬誤,開展革新,而天主教則要維護教皇絕對的傳統(tǒng)權威和領導地位,保持原有的舊東西。
(3)在教規(guī)方面,新教無嚴格的教規(guī)制度,其活動方式較為靈活、開放,與各方面接觸和對話;而天主教則有嚴格的教規(guī)制度,其活動方式較為保守。
(4)在儀式方面:
①舉行儀式時,新教教士在衣著裝扮上不強調一律,比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帶,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裝(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裝)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則要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掛十字架,手戴權戒;
②祈禱時,新教使用地方語言,而天主教則在長期內只能使用拉丁語言,現(xiàn)在偶爾也使用地方語言;
③新教主張簡化繁縟的宗教禮儀——7件圣事。洗禮時,新教采用點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則采用注水式;
④新教主張主教、牧師都可以結婚,反對獨身;而天主教則規(guī)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結婚,必須“守貞潔”,終身不娶。
(5)在節(jié)日方面,新教只過圣誕節(jié)和復活節(jié);而天主教則要過4大瞻禮——耶穌圣誕瞻禮、耶穌復活瞻禮、圣神降臨瞻禮、圣母升天瞻禮。
(6)在教階制方面,新教一般無教階制,但少數(shù)派別如圣公會等保留有某些簡化的教階制;而天主教則有教階,主要分三個等級:教皇、主教和神父。
(7)在組織方面,新教在世界上沒有統(tǒng)一的教會中心,教會組織是分散的,各自為教;而天主教則有統(tǒng)一的教會中心和統(tǒng)一的領導。
(8)在教堂式樣方面,新教的教堂外部式樣很一般化,內部裝飾極為簡單,臺上只掛一個十字架;而天主教的教堂外部呈古典式(羅馬式或哥特式),內部布置得格外華麗和莊嚴,臺上懸掛有圣母像,墻的兩側掛有耶穌受難像。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1、掀起了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如閔采爾起義。
馬丁·路德反對教會的一系列舉動,固然得到廣泛擁護,但是不同的階級和集團卻是根據(jù)其不同的利益來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級教士、部分諸侯和掌權的城市貴族反對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勢力當中很快就分裂為兩個集團。以路德為代表的溫和派倡議建立新的教會,主張教會脫離羅馬控制,取消復雜、森嚴的教階制,取消繁縟的禮拜儀式,把教會土地收歸國有。但路德反對暴力,主張和平發(fā)展,消極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張,不包含社會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業(yè)者、商人、工場主、小貴族和部分諸侯的利益。馬丁·路德所領導的宗教改革,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滿足人民的要求。隨著宗教改革的深入,閔采爾領導農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輪宗教改革。閔采爾也主張信仰得救,但他認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號召用暴力手段實現(xiàn)社會變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國”。1524~1526年,德意志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農民戰(zhàn)爭。戰(zhàn)爭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區(qū),全國大約有2/3的農民參加了斗爭。在農民戰(zhàn)爭中,教會的寺院、教堂被搗毀,教會財產流失,教士的威信掃地,農民戰(zhàn)爭動搖了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的統(tǒng)治地位。馬丁·路德明確反對農民戰(zhàn)爭,要求人民服從政府。諸侯是唯一從農民戰(zhàn)爭失敗中得到好處的集團,他們加強了對農民的剝削,并奪取了天主教會的財產,在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權勢都大大加強,德國的分裂割據(jù)狀態(tài)更加加劇了。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東北部的薩克森、普魯士等地的諸侯國成為路德派新教國家,并乘機奪取天主教會的財產,同天主教諸侯抗衡。信奉新教、舊教的各諸侯國發(fā)生了多次戰(zhàn)爭。1555年,經過長期戰(zhàn)爭,雙方締結了奧格斯堡條約,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即各諸侯國有權決定自己臣民的信仰。從此,路德創(chuàng)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廣大地區(qū)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傳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區(qū)。
3、為歐洲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馬丁·路德首先確立了與羅馬教廷說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嚴重沖擊了羅馬教廷的神權統(tǒng)治;浇淌澜绯霈F(xiàn)了分裂,出現(xiàn)了更加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和資產階級利益要求的新教。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還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發(fā)生在德國的這場改革很快波及了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先后創(chuàng)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26166.html

相關閱讀:高一歷史下冊古代手工業(yè)的進步必修一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