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似是而非”與“似非而是”》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似是而非 與 似非而是 在漢語,特別是古漢語文獻閱讀中,時常遇到對詞義說解表面上言之成理、而實際上又經(jīng)不起推敲的 似是而非 的情形;反之,也有些說解初讀起來讓人覺得古奧 “
似是而非



似非而是

在漢語,特別是古漢語文獻閱讀中,時常遇到對詞義說解表面上言之成理、而實際上又經(jīng)不起推敲的

似是而非

的情形;反之,也有些說解初讀起來讓人覺得古奧、怪癖,而仔細琢磨卻別有深意,

似非而是

。而且,二者往往同現(xiàn),體現(xiàn)為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情況,啟發(fā)人們在古典文學的閱讀中既要注意同一文獻或同一時段相關(guān)文獻的用法,即漢語詞義本身的系統(tǒng)性;又要注意詞義說解與文義、交際背景的吻合,即詞義存在的實證性。而且,為了避免顧此失彼的片面性,還要時時注意兩者的有機結(jié)合。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從陸宗達先生對《左傳》

敗績

一詞的考證說起。
齊師敗績。(《左傳

莊公十》)
楚師敗績。(《左傳

僖公二十》)
一般解釋

敗績

就是潰敗、大敗。那么,大敗為什么叫

敗績

呢?《左傳

莊公十一》解釋它的意義說:

凡師
……
大敗曰敗績。

(晉)杜預注:

師徒撓敗,若沮岸崩山,喪其功績,故曰敗績。

(唐)孔穎達正義(又曰



):

績訓為功,喪其功績,故曰敗績。

杜預的注和孔穎達的疏是《左傳》一書最有權(quán)威、最有影響的注釋,后來出版的面向高等教育的古漢語教材與面向中等教育的語文課本多從其說。而聯(lián)系《左傳》全書及其文獻用例,陸宗達先生用實證的方法對此提出了異議,并斷言這種

似是而非

的解說純系望文生義。因為在《左傳》同時代其他文獻中確實存在著與

喪其功績

無關(guān)的

敗績

的用例:
譬如田獵,射御貫則能獲禽。若未嘗登車射御,則敗績厭覆是懼,何暇思獲?(《左傳

襄公三十一》)
這里的

敗績

,是指田獵時翻車,與戰(zhàn)爭無關(guān)。
魯莊公及宋人戰(zhàn)于乘丘?h賁父御,卜國為右。馬驚,敗績,公墜,佐車授綏。公曰

末之,卜也。

縣賁父曰:

他日不敗績而今敗績,是無勇也。

遂死之。(《禮記

檀弓上》)
此例魯莊公為本次戰(zhàn)爭的勝利者,根本無所謂

喪其功績

之義。這里講的是馬驚車翻,把魯莊公摔下車,此處的

敗績

也是指車出軌(車轍)而顛翻。

敗績

,《三體石經(jīng)》又寫作

敗跡



敗?

,



就是

車轍



敗績

指古代車行出軌而顛翻。憑借大量文獻材料比較釋義,不僅此兩句話文義貫通,《左傳

莊公十》

齊師敗績

一語也更顯得文從字順,與下文的

下視其轍

、

吾視其轍亂

相呼應,形象地描繪了齊國軍隊被殺得人仰馬翻的情景。
此外,我們還注意到,在屈原的《楚辭

離騷》中也有

敗績



車行出軌而顛翻

的用例:

豈余心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這里的

敗績

,依清代學者戴震的說法,也是

車覆

之義。
陸先生的考據(jù),對于對古文獻知之不多的人來說,確有舍近求遠之嫌。但它有確鑿的語言材料作依據(jù),與文獻的上下文相吻合(具有實證性),又體現(xiàn)了《左傳》及相關(guān)文獻用詞的系統(tǒng)性,

似非而是

,確為不易之論。
1
.下列對于

似是而非



似非而是

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似是而非

指古文獻中對詞義的說解表面上言之成理、實際上卻經(jīng)不起推敲的情形。
B


似是而非

的說解雖然也是一種可以說得通的解釋,但并不一定是一種最恰當?shù)慕忉尅?br />C
.有的

似非而是

的說解初讀起來讓人感到古奧、怪癖,但仔細琢磨卻文從字順,不無道理。
D


似非而是

的說解雖然不是由權(quán)威的注釋家做出的,但這種說解并不缺乏說服力,因為它有確鑿的語言材料作依據(jù)。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
分)
A
.詞義的

實證性

,指的是解釋詞義有確鑿的語言材料作依據(jù),能與文獻的上下文相吻合,做到文義貫通。
B
.對

敗績

一詞,杜預和孔穎達的解釋在內(nèi)容上沒有區(qū)別,但解說方法上稍有不同。
C
.因為杜預和孔穎達對《左傳》的解說最有權(quán)威性,最有影響,所以后來出版的面向高等教育的古漢語教材與面向中等教育的語文課本多依從他們的解說。
D
.為了證實

敗績

一詞應該解說為

車行出軌而顛翻

之義,作者專門引用了《左傳》中的典型例句,很有說服力。
3
.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漢語詞義自身的系統(tǒng)性

,指的是同一個詞的詞義在同一文獻或同一時代相關(guān)文獻中的用法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可以彼此印證。
B
.詞義說解中

似是而非



似非而是

的情況,并不僅僅存在于與《左傳》有關(guān)的文獻中,在其他古漢語文獻中也難免存在。
C
.在閱讀古代文獻時,那些

最有權(quán)威、最有影響

的解說往往對我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我們需要擺脫這些影響,努力獲得原著的真諦。
D
.作者引出《三體石經(jīng)》中的



字的不同字形,是為了探討該字的本義,其目的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

敗績



車行出軌而顛翻

之義。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40354.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