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民族習性與民族精神》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民族習性與民族精神 張岱 古人常說: 國有與立。 一個國家必有足以立國的基礎。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東方,延續(xù)發(fā)展了幾千,必然有其足以自立的思想基礎。 近三百來,中國 民族習性與民族精神
張岱

古人常說:“
國有與立。”
一個國家必有足以立國的基礎。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東方,延續(xù)發(fā)展了幾千,必然有其足以自立的思想基礎。

近三百來,中國落后了,這也不是偶然的,必有其一定的原因。正確認識民族延續(xù)發(fā)展的內在基礎,正確了解民族遲緩落后的基本原因,是今天的理論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20
代,很多人研討如何改造國民性的問題,意在考察中國落后的根源。這無疑是必要的。于是揭出了國民的一些劣根性,如愚昧、散漫、奴性、盲從之類。事實上,這些都是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基礎之上,在專制政治的壓迫之下千百來養(yǎng)成的習性。習性不是遺傳性,而是世代養(yǎng)成的習慣。

民族的習性是否就是這些呢?

在中國歷史上,屢次發(fā)生反對外來侵略斗爭,更屢次出現(xiàn)反對統(tǒng)治者暴政的斗爭。這些不能說是奴性盲從的表現(xiàn),而是反對壓迫、反對奴役的英勇斗爭。應該承認,中國人民有一個爭取自由、爭取人格尊嚴的傳統(tǒng)。如果認為中國人民僅只有一些劣根性,那是沒有根據(jù)的。

談論國民性,不能不涉及古代哲學思想。哲學思想植根于民族習性的土壤中,又能起一定的陶鑄民族習性的作用。在哲學思想的領域中,從漢代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儒學占有統(tǒng)治地位,而道家思想也流傳不絕;南北朝隋唐時代,佛教亦發(fā)揮了廣泛的影響,但在社會上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儒家學說。儒學鼓吹三綱五倫,三綱是“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倫是君巨、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在封建時代,三綱之說確實是束縛人民的精神枷鎖,隨著專制主義的加強,強調臣對于君、子對于父,妻對于夫的絕對服從,斫喪了人民活動的生機。儒家宣揚的三綱之說,確實是阻礙社會進步的沉重枷鎖。但是,歷史究竟前進了,辛亥革命打破了君為臣綱,“
五四”
運動批判了父權和夫權,但是舊思想仍有一定影響。個人崇拜實際上是變相的君為巨綱。家長制作風、重男輕女的舊現(xiàn)念尚待消除。

儒家是否只講三綱五倫呢?那又不然?鬃泳S護君權,但是不贊同個人獨裁,認為國君如果要求“
言莫予違”
,就會有亡國的危險;更反對暴政,宣稱“
苛政猛于虎”
?鬃涌隙ㄈ巳硕加歇毩⒌囊庵,斷言“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孟子更提出“
天爵”“
良貴”
之說,認為人人都有自己的內在價值,這價值即在于道德自覺性。孟子宣揚大丈夫的標準是“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這對于廣大人民,特別是對于知識分子,樹立了激勵人心的榜樣。不可否認,儒家這一方面的思想,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發(fā)展,確實起過積極的作用。實事求是地講,儒家學說中,除三綱五倫之外,也還有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觀點。

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發(fā)展中,總有一些思想觀念,受到人們的尊崇,成為生活行動的最高指導原則。這種最高指導原則是多數(shù)人民所信奉的,能夠激勵人心,在民族的精神發(fā)展中起著主導的作用。這可以稱為民族文化的主導思想,亦可簡稱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比較廣泛的影響:二是能激勵人們前進,有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一個民族應該對于自己的民族精神有比較明確的自我認識。
6
.下列對“
民族精神”
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民族精神不是一個民族的先輩遺傳下來的,而是在千百專制政治壓迫下世代養(yǎng)成的。
B
.民族精神中有些方面可能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內在基礎,但另一些方面也可能成為導致民族發(fā)展遲緩的基本原因。
C
.民族精神就是那些最終會成為生活行動中的最高指導原則、在民族的精神發(fā)展中起著主導作用的思想觀念。
D
.民族精神也可以稱為民族文化,它應該有著廣泛的影響,并能激勵人們前進,促進社會的發(fā)展。
7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在中國歷史上,屢次發(fā)生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更屢次出現(xiàn)反對統(tǒng)治者暴政的斗爭,因此,說中華民族有奴性、盲從的劣根性是沒有根據(jù)的。
B
.漢代以后,直至辛亥革命,“
三綱五常”
的儒學占統(tǒng)治地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相比較而言,漢代以前,中華民族的民族習性要更自然、更健康一些。
C
.儒家思想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發(fā)展確實起過積極的作用,所以,它應該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D
.“
富貴不能浮,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這是道德自覺性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人的內在價值的具體表現(xiàn)。
8
.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以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基礎而形成的中華民族的習性到了現(xiàn)代杜會,必然會出現(xiàn)一些阻礙時代發(fā)展的東西,這是我們應當正確認識的。
B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國民性有著豐富的哲學基礎,儒、道、佛都曾產(chǎn)生過廣泛的影響。單從一方面去談論中國的國民性,是不足為據(jù)的。
C
.儒學鼓吹“
三綱五倫”
,強化封建專制主義,強調君對臣、父對子、夫對妻的絕對專斷權力,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D
.歷史總是向前發(fā)展的,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東方,延續(xù)發(fā)展幾千,正說明我們的傳統(tǒng)中一直有積極的因素存在。對此我們應該有明確的自我認識。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6
.C
(A
、B
兩項都是關于民族習性的問題。D
原文是民族精神“
可以稱為民族文化的主導思想”
。)
7
.D
(A
、“
如果認為中國人民僅只有一些劣根性,那是沒有根據(jù)的”
。B
、沒有根據(jù)。C
、應該是儒家部分思想。)
8
.C
(儒家維護君權,但是不贊同個人獨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4256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