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標是江蘇泗洪人,祖籍安徽,現(xiàn)任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2008
,陳光標光榮當選全國抗震救災模范,近10
向慈善事業(yè)捐款捐物累計突破8.1
億,被媒體稱為“
中國首善”
。
9
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財產(50
余億人民幣)。
3
月,日本發(fā)生9
級大地震,陳光標自己組織12
人的慈善團隊赴日救災。
陳光標如此慷慨,他究竟有多少錢呢?去10
月12
日發(fā)布的《
胡潤百富榜》顯示,被稱為"
中國首善"
的陳光標以個人財富35
億元排在今百富榜第406
位,五累計捐贈額多達9
億元。
“
這個數(shù)字,根據(jù)現(xiàn)在我們企業(yè)的發(fā)展,應該差不多。”
陳光標曾表示。
也有數(shù)據(jù)說,陳光標預計總資產不超過50
億元人民幣。
無論是35
億還是50
億,陳光標都絕對算得上是中國的有錢人,但是絕對算不上是中國最有錢的人,他甚至連南京的首富都算不上。
陳光標的裸捐邏輯
陳光標進入公眾視野,并以高大的形象深入人心,始于2008
那場巨大的災難——
汶川地震。
地震發(fā)生后兩個小時,陳光標就調集了60
臺工程機械與120
多人的救災隊千里救災,救回131
個生命,其中他親自抱、背、抬出200
多人,救活14
人,向地震災區(qū)捐贈款物過億元。有關機構稱贊他是”
有良知、有靈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災區(qū)的企業(yè)家“
。
陳光標形象不斷被推高。
9
月,在比爾·
蓋茨與巴菲特中國慈善行的前夕,陳光標對外宣布,他將在死后捐獻出自己的全部財產。裸捐讓陳光標在
成為了世人矚目的焦點。在陳光標"
裸捐"
的號召下,已經(jīng)有超過上百名國內企業(yè)家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了響應。
陳光標在致比爾·
蓋茨和巴菲特一封信中說,發(fā)出倡議:每個富人應該意識到,能夠成為富人是幸運的,但你擁有的財富絕不可以僅僅屬于自己個人,你有責任為他人,為社會,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報社會。
對于裸捐的意義,陳光標做出了如下解釋:“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當我們活著的時候,能夠轟轟烈烈地為自己的國家干一番事業(yè),創(chuàng)造財富,創(chuàng)造就業(yè),創(chuàng)造文明和進步,無疑是幸福和快樂的。同樣,當我們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能夠把財富歸還世界,讓更多遭遇不幸和貧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離開這個世界,更是一種高尚和偉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則是可恥的。”
“
我經(jīng)常說,財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個人喝,
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
要是有一條河就該與大家分享。”
陳光標的裸捐邏輯是如此淡定,他說,“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我捐的不是錢,而是一種理念,通過這種理念來喚醒人們的靈魂與良知,并且是在呼喚這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恥的”
陳光標的“
裸捐”
善舉以及今以來在中國臺灣等地的高調行善,在海峽兩岸不斷發(fā)酵,引發(fā)不同反響,既有人為他喝彩,也有人說他是在趁機炒作、沽名釣譽。
“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恥的。”
陳光標理直氣壯地說,“
你說我沽名釣譽也好,貪圖名譽也罷,我都認了。”“
我就要高調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來做,你來和我爭‘
中國首善’
這個稱號。”
無疑,蓋茨和巴菲特發(fā)起“
贈予誓言”
運動,以勸使數(shù)百名美國億萬富豪在生前或身故后捐出一半家產,已有40
位富豪承諾捐款,可以說勸募成績斐然。而現(xiàn)階段,陳光標為中國富豪顯然做了榜樣,會讓更多富豪行動起來,參與到社會慈善事業(yè)中。
有學者指,客觀地講,陳光標的“
裸捐”
行動,可以被視為一些有遠見的中國富豪開始追求道德成熟的最新跡象,他們正日益在乎社會公眾的評價,將行善當作其社會形象的一個重要標志。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秘書長劉選國日前撰文指出,“
對于陳光標式慈善,社會贊譽的多,批評質疑的也不少。我認為,陳光標式慈善對中國慈善事業(yè)的推動是無可置疑的,其慈善觀對于正思考散財之道的中國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來說,具有極大示范效應。”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陳光標高調慈善的意義和價值也許就在于嘗試。他就像一個過河的卒子,單槍匹馬地和嚴陣以待的“
王”
對峙。用陳光標自己的話說,“
我打算多試幾種方法,希望起到火車頭作用,但愿我的經(jīng)歷,可以為中國慈善事業(yè)的制度化和產業(yè)化形成做點事情。”
當很多富豪還在為財富來源的正當性糾結的時候,陳光標們的舉動,無疑又對個人占有巨額財富的必要性和正當性,提出了質疑,更對很多人孜孜以求創(chuàng)造財富帝國的雄心,從目的、價值和意義三個方面,提出了挑戰(zhàn)。
更有學者指出,中國人的財富倫理,亟需從傳統(tǒng)文化中去尋找資源,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能更好地獲取普世認同的財富觀念。《孟子·
滕文公上》說“
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為富而仁,因仁而富,只有回到傳統(tǒng)文化中,將富與仁相結合,當下時代的財富暴增,才能找到合理的倫理歸宿。
(節(jié)選自《第一財經(jīng)時報》,有刪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343615.html
相關閱讀:《燈下草蟲嗚》閱讀答案
《生化學家鄒承魯》閱讀答案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原文
《劉仙洲:新中國初期入黨的知名教授》閱讀
《賣豬肉也要賣出北大水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