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兩漢時期的對外關(guān)系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兩漢時期的對外關(guān)系:

①兩漢時期,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曾多次派人赴漢,先后會見漢武帝和光武帝,加強了雙方的聯(lián)系。那時,中國與朝鮮保持著頻繁的貿(mào)易往來。朝鮮特產(chǎn)檀弓、果下馬等輸入中國,中國的銅鏡,漆器等工藝品,以及鐵質(zhì)生產(chǎn)工具等輸出到朝鮮。
②中日隔海相望,很早就有密切聯(lián)系。漢武帝時,日本有三十多個國家通過朝鮮半島“使譯通于漢”。東漢光武帝時,“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后來,倭國又“遣使奉獻”。通過不斷交往,中國的鐵器、銅器、絲帛傳往日本。
③兩漢時期,中越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斷輸往中國。中國的鐵犁牛耕技術(shù)、水利工程技術(shù)也在越南推廣。
④漢武帝以后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fā),向西沿海岸線、印之半島南下,繞過今天的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諸國,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聯(lián)系,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間的聯(lián)系。
⑤與西亞、歐洲的往來,安息是西亞的大國,與漢朝交往頻繁。安息利用路上絲綢之路與漢朝頻繁交往,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在漢朝與大秦之間,進行絲綢轉(zhuǎn)手貿(mào)易,大獲其力。


絲綢之路:

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jīng)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nèi),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zhuǎn)運到歐洲,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著稱于后世的“絲綢之路”。



兩漢時期對外關(guān)系的主要特點:


①東亞文化圈的范圍由中國大陸地區(qū)不斷向整個東亞地區(qū)擴展,影響不斷深入。
②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其影響突破了東亞范圍開始走向世界,遠及歐洲和非洲,開辟了東西文化交流的新紀元。
③以商貿(mào)為主,具有相當程度的單向性。
④中外交往以陸路為主,水陸并舉。



兩漢對外關(guān)系概況:









































地區(qū)國家內(nèi)容
政治互派使節(jié)互通友好 經(jīng)濟貿(mào)易往來互通有無 文化交流互補學習
東亞 朝鮮 三韓遣使赴漢 入:檀弓、果下馬、
出:鐵器、銅鏡
日本 漢武通使光武賜印 出:鐵器、銅器、絲帛
東南亞越南 出:鐵器牛耕技術(shù)、水利技術(shù)
入:象牙、犀牛、珍珠
西亞安息 使臣往來 優(yōu)越地理條件從事轉(zhuǎn)手貿(mào)易
歐洲大秦 甘英出使大秦大秦王安敦遣使



兩漢時期對外關(guān)系活躍的原因和條件:

1、兩漢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
2、經(jīng)濟發(fā)展,國力強盛;
3、文化繁榮,許多成就居世界領(lǐng)先地位,對周邊各國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4、交通發(fā)達,道路暢通,提供了便利條件;
5、政府實行較開明的外交政策,與各國友好往來。


絲綢之路開辟的背景與條件:

1、國家的強盛與文化的發(fā)達;
2、張騫出使西域為中西交通溝通起了決定性作用;
3、政府的重視與保護。


海上絲綢之路路線:

廣東沿海港口??沿西海岸線、印支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諸國??抵達印度半島南端。


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

1、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還從海路溝通了東、西方外交圈。
2、它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guān)系,擴大了秦漢文化對外的影響。



三韓:

三韓,即馬韓、辰韓、弁韓,是朝鮮半島南部的三國。據(jù)《后漢書?東夷傳?三韓傳》記載:“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國(這里所謂“國”,指的是當時的部族)……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wèi)貊(mò)接。弁韓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凡七十八國,伯濟(后來中國古代史書又把它譯為百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余戶,小者數(shù)千家,各在山海間。地合方四千余里,東西以海為限,皆古之辰國也!(辰韓)國出鐵,、倭、馬韓并從市之,凡諸貨(貿(mào))易,皆以鐵為貨!


倭:

中國古代稱日本人及其國家為“倭”。據(jù)《后漢書?東夷傳?倭國傳》記載:“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余國。……通于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tǒng)。其大倭王居邪馬臺國,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國……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東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倭國王帥升等……愿請見;胳`間,倭國大亂,更相攻伐,歷年無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彌呼,長年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群,于是共立為王!


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yǎng)蠶繅絲技術(shù)的西傳:

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國的鐵器西傳,以其優(yōu)質(zhì)贏得了極高的聲譽。古羅馬著名的自然科學家普林尼在他的著作中就指出,世界上沒有一種鋼鐵制品能同中國的產(chǎn)品媲美。   
中國的絲綢馳名世界。隨著絲綢貿(mào)易的發(fā)展,西方把中國叫做“絲國”,古希臘人把中國稱為“賽里斯”,其字音就是由“絲”字派生而來的。2世紀時,希臘地理學家波桑尼阿在《希臘紀事》中寫道:“賽里斯人制衣服的纖維材料則不是用植物外衣制造,而是另有如下不同的方法。賽里斯人國內(nèi)有一種昆蟲,希臘人稱為‘賽爾’,但賽里斯人自己則給它別的名稱。它的大小是最大甲蟲的兩倍,但在別的方面,它卻像樹下結(jié)網(wǎng)的蜘蛛……這種動物的產(chǎn)品是一條細絲,纏繞它的腳下。”6世紀時,東羅馬(拜占廷)帝國史學家普羅科皮烏斯的《戰(zhàn)爭史》記載:“某些和尚從印度來,聞悉查士丁尼皇帝素懷夙愿,欲使羅馬人不再向波斯人買絲……他們說,在印度各國的北方,有一個叫塞林達的國家,他們曾在那里度過漫長歲月,確實懂得可能在羅馬人國土內(nèi)產(chǎn)絲的辦法。……于是他們又一次到塞林達去,把蟲卵帶回拜占廷來,并照上面說過的做法,使卵蛻變成蟲,這種蟲就飼養(yǎng)在桑葉上面,從此,在羅馬人的土地上就能夠生產(chǎn)蠶絲了!


海上絲綢之路:

據(jù)《漢書?地理志》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一說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東北部,一說在今馬來西亞的馬來半島西部);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今緬甸勃固附近);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今緬甸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今緬甸境內(nèi),一說卑謬附近,一說蒲甘城附近,一說曼德勒附近)。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今印度馬德拉斯西南的康契普臘姆),民俗略與珠(今廣東瓊山)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而耦!挚喾觑L波溺死,不者數(shù)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厚遺黃支王!渣S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一說為今新加坡皮散島,一說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東部的皮散島,一說今馬來半島上),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一說今斯里蘭卡,一說在今印度南部),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46830.html

相關(guān)閱讀:你不知道的歷史數(shù)字記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