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秋水(節(jié)選)》課堂筆記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課內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秋水(節(jié)選) 【字詞天地】 1 、重要實詞 百川:眾多。 涇流:直流的水波。涇:同徑,直。 兩?:兩岸。 旋:掉轉。 面目:偏義復詞,指面部。 野語:俗語。 聞道百:聽說的道理 秋水(節(jié)選)
【字詞天地】
1
、重要實詞
百川:眾多。
涇流:直流的水波。涇:同“徑”,直。
兩?:兩岸。
旋:掉轉。
面目:偏義復詞,指面部。
野語:俗語。
聞道百:聽說的道理很多。
聞少仲尼之聞:聽說
子之難窮:窮盡
大方之家:指修養(yǎng)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詞語
百川灌河
古:黃河  今:河流
古今異義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話題
于是焉
古:在這時
今:連詞,表結果
不辯牛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涇流之大,
同“徑”,直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作名詞,美景
活用詞語
少仲尼之聞
形容詞作動詞,小看
輕伯夷之義者
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順流而東行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
3
、特殊句式。
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
賓語前置。應該是“莫若己”。屬于賓語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這一類型。
②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被動句:見……于,見,被。
狀語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4
、成語
①望洋向若而嘆曰
望洋興嘆: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②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貽笑大方:貽笑,讓人笑話;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見識廣博或有專長的人。指讓內行人笑話。
【整體感知】
《秋水》是《莊子·外物》中的一篇。課文節(jié)選的是《秋水》篇的開頭一段,以河伯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層次結構】
一層: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
二層:寫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嘆不如。
【疑難解析】
1
、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確: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河伯面對黃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為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
2
、見到大海,河伯為什么會望洋興嘆?
明確:
對于接納眾流、浩瀚無垠的大海來說,黃河與之相較,又實在是太渺小了。當河伯懷著洋洋自得的心情向東而行,到達北海,“東面而視”時,滿眼所觸及的是無邊無際的茫茫海水,這和“不辯牛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還有自知之明,頓覺自己的見識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會望洋興嘆。
3
、河伯是怎樣進行自我批評的?
明確:
首先以“‘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接著以小看仲尼和輕視伯夷的事例,證實了自己的淺薄。最后以一個“殆”字,闡明驕傲自滿的危害性,即勢必遭到“大方之家”的恥笑。批判層層展開,步步深入,一個狂妄自大,又將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躍然坻卜,呼之欲出了,從而揭示了反驕破滿的主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河伯在感嘆自己的渺小時,為什么又要說到孔子和伯夷呢?
明確:
河伯在慨嘆宇宙的無限并進而聯想到學海的無涯。正像莊子所謂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5
、在河伯的感嘆中體會河伯這一個形象。
明確: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這個形象還是非?蓯鄣。河伯一開始見到黃河直流的水波這樣大,他就開始飄飄然,認為天下間的美景全在自己這里。當他見到大海后,他認識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轉臉,對海神做自我批評,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他這種很快認識自己錯誤,勇于做自我批評的精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要想到,畢竟他是一條大河的神仙啊。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后,繼而進一步論述,在社會上,像我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我曾經聽說過,有人小看孔子的見聞,輕視伯夷的大義,開始我不相信,現在看到自己是這樣的,那么社會上肯定存在的。
6
、本文通過河伯經歷的一件事,這個寓言想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
答:個人的知識見解是有限的,如果驕傲自滿,難免會貽笑大方。
【寫作特點】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說理,因此將客觀的東西主觀化,用擬人的來表現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對海神若的談話就是如此,另外,在論說時,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見大地擴展話題。比如文章開始寫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對海神若的談話則提到了仲尼之聞與伯夷之義,就由 水勢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學問的方面來,使文章的內涵更豐富,主題更深刻。
【全文小結】
這篇文章以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一個的見識有限,只有經過比較,才會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會貽笑大方。講地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也使我們初步了解了莊子散文的一些藝術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5391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