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題。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十二而母死,父貞攜之轉側亂軍中,瀕死者數(shù)矣。逾二乃謁太祖于滁陽。太祖見保兒,喜甚,撫以為子,令從己姓。十九,從援池州,破天完軍,驍勇冠諸將。
張士誠寇嚴州,御之東門,使別將出小北門,間道襲其后,夾擊大破之。士誠遣將據(jù)三溪,復擊敗之,斬陸元帥,焚其壘。
士誠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萬眾攻新城。文忠?guī)?亮祖等馳救,去新城十里而軍。詰朝會戰(zhàn),文忠集諸將仰天誓曰:“
國家之事在此一舉,文忠不敢愛死以后三軍。”
文忠橫槊引鐵騎數(shù)十,乘高馳下。大軍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敵遂大潰。捷聞,太祖大喜,召歸,宴勞彌日。
文忠?guī)浟磷娴裙ビ嗪。守將謝五,諭之降,許以不死。五出降。諸將請?①
之,文忠不可。營于麗譙,下令曰:“
擅入民居者死。”
一卒借民釜,斬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春,以偏將軍從右副將軍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將其軍,奉詔會大將軍徐達攻慶陽。行次太原,聞大同圍急,謂左丞趙庸曰:“
我等受命而來,閫外②
之事茍利于國,專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
遂出雁門,次馬邑,敗元游兵,進至白楊門。天雨雪,已駐營,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質(zhì)明,敵大至。以二營委之,殊死戰(zhàn),度敵疲,乃出精兵左右擊,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臨陣踔厲③
風發(fā),遇大敵益壯。頗好學問,通曉經(jīng)義,為詩歌雄駿可觀,初太祖定應天,以軍興不給,增民田租,文忠請之得減額。其釋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愛重之。家故多客,嘗以客言,勸帝少誅戮,又諫帝征日本,及言宦者過盛,以是積忤旨,不免譴責。十六冬遂得疾。帝親臨視。明三月卒,四十六。
(選自《明史·
李文忠傳》,有刪改)
【注】①
?:同“
戮”
。 ②
閫外:朝廷之外。③
踔厲:精神振奮。
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逾二乃謁太祖于滁陽
謁:拜見
B
.去新城十里而軍
去:離去
C
.宴勞彌日。
彌:終
D
.次馬邑
次:駐扎
6
.下列選項中分別表現(xiàn)李文忠驍勇、有謀略的一項是(
)
A
.①
以二營委之, 殊死戰(zhàn),度敵疲,乃出精兵左右擊,大破之。
②
守將謝五,諭之降,許以不死。五出降。諸將請?①
之,文忠不可。
B
.①
行次太原,聞大同圍急,謂左丞趙庸曰:“
我等受命而來,閫外②
之事茍利于國,專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
②
初太祖定應天,以軍興不給,增民田租,文忠請之得減額。
C
.①
文忠橫槊引鐵騎數(shù)十,乘高馳下。大軍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敵遂大潰。
②
張士誠寇嚴州,御之東門,使別將出小北門,間道襲其后,夾擊大破之。
D
.①
一卒借民釜,斬以徇,城中帖然。
②
臨陣踔厲風發(fā),遇大敵益壯。
7
.下列對原文的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張士誠派遣將領,占據(jù)了三溪,又打敗了李文忠,殺掉了陸元帥,焚燒了他的營壘。
B
.李文忠治軍嚴厲,軍紀嚴明,有士兵拿了百姓一口鍋就把他斬首示眾。
C
.他解除兵權回家后,小心謹慎像一個儒生,太祖十分喜愛和器重他。
D
.他雖然被解除兵權,他依舊關心國事,直言進諫,觸犯龍顏,遭到皇帝的斥責。
8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
分)
(1)
十九,從援池州,破天完軍,驍勇冠諸將。(3
分)
(2)
遇春卒,命文忠代將其軍,奉詔會大將軍徐達攻慶陽。(3
分)
(3)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4
分)
參考答案:
7.A
(“
又打敗了李文忠,殺掉了陸元帥,焚燒了他的營壘”
錯,是李文忠打敗張士誠,殺掉了陸元帥,焚燒了張士誠的營壘。)
8. ⑴
(李文忠)十九歲,跟著(太祖)救援池州,打敗了天完軍,他的驍勇在諸將中排名第一。(得分點:破、冠各1
分,補出“
太祖”1
分。)
⑵
常遇春死后,太祖命李文忠代理指揮常遇春的軍隊,奉命會同大將軍徐達一起進攻慶陽。(得分點:卒、代、將各1
分)
⑶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飲泉水,是因為他用心專一。(得分點:定語后置、名詞作狀語、用各1
分,語意通順1
分)
■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張士誠侵犯嚴州,李文忠率軍在東門抵抗,他派出其他將領出小北門,從小道偷襲張士誠的軍隊,兩面夾擊,大敗張士誠。張士誠又派遣將領駐守三溪,李文忠打敗了他們,斬殺了陸元帥,并燒毀了敵軍的營寨。
張士誠派遣司徒李伯升率領二十萬軍隊進攻新城。李文忠領?亮祖等人前往救援,在距離新城十里的地方駐軍。第二天早晨會戰(zhàn),李文忠召集諸位將領對天發(fā)誓說:“
國家大事成敗在此一舉,我不敢吝惜一死而躲在三軍的后面。”
李文忠手拿長矛率領幾十個騎兵,從高處飛奔下來。大軍也跟在后面擊鼓吶喊,敵軍于是大敗。捷報傳來,太祖十分高興,把李文忠召回身邊,終日設宴慰勞他。
洪武二春天,李文忠以偏將軍的身份跟隨右副將軍常遇春出塞進攻元軍,一直迫近上都,把元帝都嚇得逃走了。常遇春死后,太祖命李文忠代理指揮常遇春的軍隊,奉命會同大將軍徐達一起進攻慶陽。軍隊行軍駐扎在太原,聽說大同被包圍,形勢危急,李文忠對左丞趙庸說:“
我們奉皇上的命令來進攻元軍,軍營之外的事情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們可以單獨靈活處理,F(xiàn)在大同被包圍,形勢危急,我們應該趁便救援他們。”
于是率領軍隊出雁門關,駐扎在馬邑,打敗了元軍的小股軍隊,進軍到白楊門。天上下起了雪,軍隊本來已經(jīng)宿營了,李文忠又命令軍隊向前移五里,把積水阻住堅固防守。天亮的時候,元軍的大部隊到了。李文忠派出二支部隊迎擊,和元軍殊死作戰(zhàn),他估計元軍疲勞了,才派出精兵從左右進攻,大敗元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5608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