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脈與山系--中國主要山脈的成因
在人們心中,山岳高聳,直入云霄,凌空出世,得天獨(dú)厚,正所謂“山為地之勝”。難怪古人要以山入詩,以山入文,以山入畫。今人游山攬勝也已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山是陸地表面具有較大高度和坡度的隆起地貌,高度一般在海拔500米以上。習(xí)慣上,把海拔3500米以上的稱高山,海拔在1000米~3500米的稱中山,海拔低于1000米的為低山。山成群成片地分布構(gòu)成山地。具有明顯走向的長條狀的山地稱為山脈。
山脈往往排列有序,南北縱橫脈絡(luò)分明,素有大地骨架之稱。幾條走向大致相同的山脈排列在一起,又可合成一個山系。如喜馬拉雅褶皺帶上形成的全部山脈統(tǒng)稱喜馬拉雅山系。世界上著名的山脈有亞洲的喜馬拉雅山脈、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脈、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等。喜馬拉雅山脈與阿爾卑斯山脈都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山脈,它們至今仍在上升之中。
中國的山脈相互交織呈網(wǎng)絡(luò)狀分布,有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和南北走向等多種走向的山脈。我國處于亞歐斑塊與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由于板塊間擠壓碰撞,隆起許多高大的褶皺山,其中東西走向的秦嶺是黃河、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是全國最大的“擋風(fēng)墻”,也是中國重要的一條地理分界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67204.html
相關(guān)閱讀: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