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武
(1)
近來,
外國人得出的中國游客“
總是喧囂”
的直觀印象,
雖不免以偏概全,
但這仍引發(fā)思索——
對中國公民開放旅游的國家和地區(qū)越來越多,
中國人真是富起來了,
許多中國游客的首選地是歐洲,
而且往往都把法國巴黎作為第一站。從巴黎方面?zhèn)鱽硐?
中國游客太喧囂,
說話聲音特別大,
像盧浮宮的畫廊,
中國游客一到,
回音轟響,
多半是表達驚奇、興奮與快樂,
但其他游客總不免對中國人側(cè)目,
管理人員則對此無可奈何。
(2)
根據(jù)筆者自己的生活體驗,
中國人(
不是所有,
但為數(shù)不少)
嗓門大,
在公眾空間里也毫不收斂自己的嗓門,
形成大聲喧嘩的效果,
是在起碼從上個世紀初以來就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
而在上個世紀后半葉的前二十幾,
這種文化更加普及,
表現(xiàn)出來也就更加強烈,
目前通過中國旅游團在外部文化對比下凸顯出來的這一喧囂文化,
只不過是其余緒罷了。
(3)
在上個世紀前半葉,
這種喧囂文化是伴隨著進步的社會革命而生成的,
有其寶貴的歷史價值。在推翻三座大山的艱苦卓絕的革命進程里,
中國民眾的喧囂吶喊體現(xiàn)出了醒獅的氣派,
而這醒獅不是單個的人,
是一個集體,
是革命的階級。在那樣的一種歷史進程里,
個人的聲音是微不足道的,
個人總是必須匯聚到集體中,
發(fā)出共同的吶喊,
才算獲得了一種正面價值。
(4)
在上世紀中后期,
不僅階級斗爭是眾聲喧囂,
生產(chǎn)斗爭和科學實驗也大體是處于那樣的一種“
聲境”
。比如1958
“
大躍進”
時的民謠,
后來被郭沫若和周揚編選為一本《紅旗歌謠》,
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必須吼出而不是吟出。
(5)
到“
文化大革命”
時候,
中國人的喧囂文化達到了本民族歷史以來的最巔峰。那時候屋頂、電線桿上的高音喇叭每天會連續(xù)很久地播出聲色俱厲的話語。當然,
有時候也會播放“
特大喜訊”
。
(6)
進入改革開放階段以后,
中國的情況在各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現(xiàn)在常有人用“
眾聲喧嘩”
來形容時下的社會話語情勢,
但那是用來表達對文化現(xiàn)象已趨多元的一個形容。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來說,
上面所述的那些喧囂話語即使還有,
也非主流,
文學藝術(shù)方面的個性化程度已經(jīng)相當?shù)母?“
我是自己”
的“
獨立生命個體意識”
在輕一代里已經(jīng)相當普及。但是,
殘存的喧囂積習仍在,
又增添了商業(yè)社會無情(
至少是薄情)
的競爭中的新喧囂,
這新喧囂是欲求快速暴富、一夜成名的浮躁嘶喊,
也是欲望不能滿足甚至還遭致失敗沉淪的焦慮嚎叫,
浸潤到社會上各類人群,
則會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
(7)
在剛開始不久的歐洲游中驚動了西方人的游客喧囂,
其實是“
老喧囂文化”
和“
新喧囂文化”
嫁接出的怪胎,
其中最主要的是兩種成分,
一種是不懂得尊重他人也忽視了自尊,
表現(xiàn)出“
群嬉中的習慣性放縱”;
一種則是“
新富國民”
的“
炫富”
心理,
認為無論到了世界上什么地方,“
老子有錢就可以隨隨便便”
。
(
有改動)
15.
請簡要說說本文的三個論述層次。(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如何理解“
老喧囂文化”
和“
新喧囂文化”
的不同內(nèi)涵?
請概述。(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縱觀全文,
作者對各個階段的喧囂文化的態(tài)度是什么?
(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5
、答案:首先由中國游客的喧囂現(xiàn)象引入,
提出“
喧囂文化”
話題,
說明其由來已久。接著論述“
喧囂文化”
在不同時期的具體表現(xiàn)(
及內(nèi)涵)
。最后照應開頭,
指出中國游客的喧囂現(xiàn)象的實質(zhì)。(2
分)
【方法技巧】
梳理文章的思路結(jié)構(gòu),
先分析每段各寫了什么,
哪幾段組成一個表意單位,
即一個層次,
將各層大意歸納概括出來即可理出全文的結(jié)構(gòu)。
16
、答案:老喧囂文化:
這種文化以喧囂吶喊方式鼓動民眾達成集體、階級等的政治或經(jīng)濟生產(chǎn)方面的目的。(
要點:“
喧囂吶喊”“
鼓動民眾”“
達成政治或經(jīng)濟生產(chǎn)方面的目的”,
意思對即可)
新喧囂文化:
這種文化是在商業(yè)社會無情的競爭中,
為尋求名利欲望而浮躁嘶喊,
焦慮嚎叫。(
要點:“
在商業(yè)社會無情的競爭中”“
為名利欲望”“
浮躁嘶喊,
焦慮嚎叫”,
意思對即可)
(3
分)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
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老喧囂文化”
的闡釋主要集中在第(3)(4)
段,
對應的句子是“
這種喧囂文化是伴隨著進步的社會革命而生成的”“
在上世紀中后期,
不僅階級斗爭是眾聲喧囂,
生產(chǎn)斗爭和科學實驗也大體是處于那樣的一種‘
聲境’”
等;“
新喧囂文化”
的闡釋主要集中在第(6)
段,
對應的句子是“
這新喧囂是欲求快速暴富、一夜成名的浮躁嘶喊,
也是欲望不能滿足甚至還遭致失敗沉淪的焦慮嚎叫”
等。
17
、答案:(1)
上世紀前半葉,
中國民眾為革命需要而喧囂吶喊,
它推動了社會進步,
有其歷史價值,
作者對此持肯定態(tài)度。(2)
上世紀中后期的一定階段,
喧囂文化成為政治斗爭和生產(chǎn)科研的工具,
作者對此持否定態(tài)度。(3)
進入改革開放階段以后,
文化趨向多元化,
個性化程度提高,
喧囂文化成為非主流;
商業(yè)社會所生產(chǎn)的為了名利欲望的新喧囂,
則應該退出歷史舞臺了。(3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69485.html
相關(guān)閱讀:《山寨版“獅身人面像”的警示》閱讀答案
《“真情實感”論的貧乏和僵化》閱讀答案
“慎獨”最初是儒家的重要概念 閱讀答案
《和當代大學生談王瑤先生》閱讀答案
《月餅消費要講文明》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