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失
畫家早顛沛流離,吃盡了人世的苦頭。中以后,他開始發(fā)達了
——
作品受到社會的廣泛贊譽,名聲日隆。
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場上,都會引起富人們的競價爭購?墒牵嫾也⒉幌駝e人想象的那么幸福與快樂,他曾經(jīng)對弟子們說過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
當我變得高大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實在太渺小了。
通過弟子們的傳誦,此語已被世人奉為一句關(guān)于奮斗與成功的格言。
其實,畫家已經(jīng)陷入深深的孤獨,在這個世界上,他除了作畫,沒有任何追求,而作畫本身又不能給他以突破的喜悅。
他感覺自己被困在一個牢固的繭里,高高懸掛在人們能夠仰望的地方,上不著天,下不著地。
一天,畫家偶然得知
公里
為表示誠意,畫家沒有開自家的高級轎車,而是帶弟子們步行前往。
那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沒有奇峰峻嶺。山腳的連綿水田里,有農(nóng)夫和牛耕作的身影,村莊炊煙裊裊,頭頂陽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為背景的輕快的曲子。畫家心中喜悅,按照當?shù)厝说闹敢蛞蛔∩缴献呷ァ?br />到了山腰,畫家遠遠地看見山頭有一個農(nóng)夫正躬身鋤地。在藍灰色天幕的映襯下,農(nóng)夫的身影像一塊人形的墨跡蠕動著。越走越近,畫家看清,是一位老農(nóng)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
畫家汗流浹背地駐足四顧,尋找山下人說的那座小廟宇。弟子們也在一旁幫著搜尋,可是,附近并無廟宇。
鋤地的老者停止勞作,看著他們,目光淡定。
畫家問道:
“老人家,知道某某禪師住在哪里嗎?
”老者說:
“我就是。
”畫家大喜:
“有眼不識泰山,剛才我在下面就看見你了,可惜顯得太渺小了。
”
老者淡淡地答道:
“你們在山腳時我就看見了,也是一樣的渺小。
”
場面忽然有些凝固。畫家的弟子們頗為不滿,覺得這禪師身懷傲氣,且有爭斗之心,不像那么回事兒。但畫家卻沒有生氣,在那里愣神兒片刻,兩手一拍道:
“回家!
”
后來,畫家又說過一句格言,被弟子們傳誦出來
——
當我變得高大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也越發(fā)高大了。
16
.請結(jié)合小說的具體內(nèi)容,談?wù)勀銓?ldquo;一樣的渺小”這個題目含義的理解。(4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在山上看山下的人和在山下看山上的人一樣,都覺得對方渺小。你看別人渺小別人就會看你渺小。(2)
強調(diào)以物觀物,以我觀物,物我同一。(
或者:以謙遜的心態(tài)看待為人處世)
17
.這篇小說中的禪師、畫家和畫家的弟子分別象征現(xiàn)實生活中的哪三類人?(5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道行高之人;有悟性善覺悟之人;普通人。(
或:脫俗、想脫俗和世俗且不知道自己世俗之人。)
18
.有人認為這篇小說的結(jié)尾是“蛇足”。你對這個問題怎么看?請說明理由。(6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種觀點:同意。
理由:刪掉最后一節(jié),不影響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也不影響主旨的表達,反而顯得更含蓄,耐人尋味。因為上節(jié)寫道,禪師說完話之后,場面忽然有些凝固,畫家沒有生氣,在那里愣神兒片刻,這些都說明,禪師的話給了畫家很大震撼,至此文章的主旨已經(jīng)凸現(xiàn)。
第二種觀點:不同意。
理由:這個結(jié)尾作用有二:一是使小說情節(jié)完整,因為畫家上山的目的是為找禪師解決人生的困惑,沒有這個結(jié)尾,不能表明畫家的困惑已經(jīng)解決;二是點明小說主旨,當自己胸懷寬闊,看別人也就高大,沒有結(jié)尾的話,這個意思就體現(xiàn)不充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69596.html
相關(guān)閱讀:《一條魚的狂奔 周海亮》閱讀答案
歐?亨利《心和手》閱讀答案
《誰是誰的痛》閱讀答案
沃爾夫?qū)?博歇爾特《面包》閱讀答案
《最后的沐浴》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