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6
題。
(13
分
)
①
不過再理前詞,往往重復。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為數(shù)句,以一字為數(shù)字,不死不活,希圖延場;及其當唱之處,則又草草讀過而已。噫
!
此所謂
“
時套
”
也。今之作揖不如是,則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則無人擊節(jié)賞音。作文之趨于時尚,亦如是矣。其病在于無師友傳授,而少浸潤之于義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套矣。
②
錢生伯庸,其家?guī)熡谠浪侵。其至金陵,以之初書渴見于予。予觀其人,不為時俗所染,豈非欲隨地求師而汲汲于義理者
①
,予愧淺率,不足以答伯庸。伯庸歸,試以其文質(zhì)之爾師之初
②
。之初之作人,無時套者也,其論文亦如之。
[
注
]
①
汲汲:急于得到的意思。義理: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②
爾:其。
23
.
(2
分
)
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
其家?guī)熡谠浪恐?br />( ) (2)
以之初書謁見于予
( )
24
.
(3
分
)
文中認為,造成作文弊病的原因是
。
(
不要用原文
)
25
.
(2
分
)
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作者所說的
“
時套
”
在之中的具體表現(xiàn)。
26
.
(2
分
)
下列各項中的
“
序
”
,與《錢伯庸文序》的
“
序
”
不相同的一項是
…………( )
A
.《伶官傳序》
B
.《新序》
C
.《白莽作
<
孩兒塔
>
序》
D
.《
<
激流
>
總序》
27
.
(4
分
)
試比較本文中
“
錢生伯庸
”
與《師說》中
“
李氏子蟠
”
兩人在求學背景與學習表現(xiàn)上的異同。
23
.
(1)
拜師學習
(2)
:
”
信
24
.沒有師發(fā)的相互傳授,文章寫作不講究內(nèi)容章法.只是為了表達自己個人的想法,追求形式的新奇。
25
.虛張聲勢,前后重復,別無新詞,
26
.
D
27
.錢伯庸和李蟠兩人求學的背景都是人們不愿拜師學習,表現(xiàn)不同的是,李蟠六藝經(jīng)傳廣泛地學習,而錢伯庸學習文章的寫作講究內(nèi)容思想。
[
參考譯文
]
如今的人寫文章,好像與人相見,作揖鞠躬之際,道闊別,致謝意,問寒問暖之類的話都了個遍,等到端起茶杯對面向坐時,卻又無話可說了,要說的話,不過反反復復是把前面說過的話再說一遍。又像是俗人唱曲,把可以一句唱完的唱成了幾句,可以用一個字來唱的用幾個字來唱,不死不活地,希望延長演出時間;等到他應該著重唱的地方,卻又像讀書一樣草草帶過。唉
!
這就是所謂的
“
流行的模式
”
。如今,作揖不這樣,人們就一定感到奇怪;唱曲不這樣,就沒有人拍手贊賞的聲音。寫文章追求時尚,也是這樣。這其中的病因在于沒有師友傳授,在理學上塊少熏陶,只是賣弄個人想象,謀求新奇,不知反而落入流行的模式之中。
錢伯庸,他在家時,師從水部官員岳之初。錢到金陵,拿著岳之和的推薦信來拜見我。我看他這個人,沒有被當下的俗套沾染,他難道不是想在這里找到老師,急切地學到理學的人嗎
?
我有愧于自己的淺薄粗俗,回答伯庸的問題不足以使他滿意。伯庸回去以后,試著把自己的文章拿去詢問自己的老師之初。之初的為人,沒有流行的那一套,他奸論丈章也是如此。
[
說明
]
本文作文曹學?,明萬歷間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73445.html
相關閱讀:《楊榮,字勉仁》閱讀答案及翻譯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訂《今世說》一書”閱讀答案及翻譯
“徐文中,字用和,宣州人也”閱讀答案
《蘇軾文集?太息送秦少章》閱讀答案
《吳德基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