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帕特里奇等人,在距南非約翰內(nèi)斯堡約50公里的一個巖洞中,發(fā)現(xiàn)了一副保存完好的人科動物骨骼化石。專家認為,這一名為“小腳”的人科動物屬于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至少200萬年的時代。一些研究人員隨后提出,“小腳”的歷史可能更為久遠,但究竟多久遠,科學界看法不一。
美國珀杜大學格蘭杰和卡菲利用一種新的年代測定技術,對帕特里奇等提供的化石樣本所附著的巖洞沉積物進行分析后認為,“小腳”化石的年齡可能在350萬至450萬年之間。
這種新技術可以對巖石中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進行測量。研究人員們介紹說,遠古宇宙射線在抵達地球時,會與巖石中某些元素的原子核相撞,導致同位素產(chǎn)生。一般來說,巖石越古老,其中積聚的同位素越多。巖石埋藏于地下時,其所受宇宙射線的轟擊會減弱甚至停止,巖石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將發(fā)生衰變。這種技術過去主要應用于地質學研究,如測定冰河河谷的年代等。
按照學術界比較流行的“走出非洲”理論,生活于非洲大陸的南方古猿是現(xiàn)代人類的祖先。從猿到人的進化步驟大致可以分成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4個階段。此前,考古學家曾在非洲東部發(fā)現(xiàn)大量年代久遠的南方古猿化石,他們據(jù)此推測說,南方古猿可能最早起源于非洲東部等地。這次有關“小腳”化石年代的新發(fā)現(xiàn)意味著,南方古猿說不定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廣泛分布于非洲大陸,在此期間南方古猿也許進化出多個不同種類。
25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發(fā)表了美國和南非科學家的這一成果。但一些專家也指出,有關“小腳”化石年齡的推定還需進一步核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80156.html
相關閱讀:揭示植物幼苗感知土壤深度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