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閱讀解題對策
從近幾全國各省市高考命題來看,現(xiàn)代文閱讀客觀題考社會科學作品閱讀的越來越多。很多考生作貫了自然科學作品的閱讀題,對社會科學作品的閱讀題感到束手無策。其實,社會科學作品閱讀題的解題并不難,方法一般分三步:“吃透閱讀材料,把握全文觀點
(
讀
)——
在閱讀材料中找到與選項對應的文段
(
找
)——
將選項與閱讀材料中的句、段細加比較,求同求異
(
比
)”
。這三步中,最關鍵的一步又是
“
比
”
,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選項微小的帶有迷惑性、欺騙性的錯誤。要在比較中作出準確的判斷,這就要求我們掌握錯項的一些規(guī)律,下面對社會科學作品閱讀客觀題的錯項進行分類解析,以幫助我們在解題時快速作出判斷。
一、背離原文,歪曲觀點
選項中所說的觀點與原文不一致,錯項故意更換個別關鍵字詞,造成一字或一詞之差,從而背離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觀點。
例
1
、【題目選項】根據(jù)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2006
安徽卷第
7
題
)
D
、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可解決當今世界因工業(yè)化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
【對應原文】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對于解決當今世界由于工業(yè)化和無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帶來的自然環(huán)境被污染、生態(tài)平衡遭破壞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對于我們今天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更有著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現(xiàn)實意義。
【題文比較】原文的觀點是天人合一思想對于解決由于工業(yè)化帶來的“自然環(huán)境被污染、生態(tài)平衡遭破壞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選項卻說“可解決
當今世界因工業(yè)化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歪曲了原文的觀點。
例
2
、【題目選項】下列對
“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
”
這一觀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005
天津卷第
6
題
)
D
、每個社會個體的價值觀都能形成社會總體認同的價值觀,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對應原文】一個社會的價值觀是人們對于理想信念、取向、態(tài)度所普遍持有的見解。
【題文比較】根據(jù)原文的意思,只有那些社會群體所“普遍持有的見解”,才是“社會的價值觀”,才是文化的核心。而
D
項卻說
“
每個社會個體的價值觀都能形成社會總體認同的價值觀
”
,明顯歪曲了原文的觀點。
二、置肯定為否定,置否定為肯定
原文已明確否定了某一觀點選項卻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確肯定了的觀點選項卻予以否定。即變肯定為否定,或變否定為肯定。
【題目選項】根據(jù)原文,下列真正屬于“文化轉型”的一項是
(2006
重慶卷第
6
題
)
B
、特定群體或個體文化習慣的改變和價值信念或信仰的改變。
D
、通過交往或遷移而生活于另一種文化之中的文化個體所經(jīng)歷的文化模式轉變。
【對應原文】無論是個體的文化習慣的改變、價值信念或信仰的改變,還是特定群體或特定社會某些文化特質(zhì)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義上自覺的或不自覺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轉型。
兩種不同的文化通過人的交往或交流發(fā)生接觸和碰撞,也會引起某一方或雙方人的衣食住行、語言符號、審美情趣的一些具體改變。即使這樣,也還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轉型。
【題文比較】與
B
項比較,原文說:無論個體文化習慣的改變和價值信念或信仰的改變,還是特定群體某些文化特質(zhì)或文化理念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轉型;
與
D
項比較,原文說:通過人的交往或交流發(fā)生接觸和碰撞,也會引起一些具體改變,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轉型。然而,
B
、
D
兩項卻將上述兩種情況說成屬于
“
文化轉型
”
,置否定為肯定,完全違背了原文的觀點。
三、主次不分,本末顛倒
就是將原文中所說的主要的問題說成次要的問題,或?qū)⒋我膯栴}說成主要的問題,倒置其關系。
【題目選項】下列對本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005
天津卷第
7
題
)
D
、
“
做什么
”
和
“
怎么做
”
決定了
“
為什么做
”
,這是人的價值觀的外在表現(xiàn)。
【對應原文】正是價值觀的不同,“為什么做”的問題,最終決定了人們“做什么”和“怎么做”。入的活動是由價值觀所指導釣,人的活動及其結果,說到底,不過是人的價值觀的外在表現(xiàn)。
【題文比較】原文說“為什么做”的問題,最終決定了人們“做什么”和“怎么做”,選項明顯將這個主次關系顛倒了。
四、過于武斷,夸大其辭
將原文對某一個方面的判斷擴大成對整體的判斷,故意擴大判斷對象的范圍,夸大其辭,或?qū)赡馨l(fā)生的情況說成一定會發(fā)生,過于主觀武斷。
【題目選項】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2005
遼寧卷第
8
題
)
A
事實證明,一切新的探索最終不是宜人之美,便是悲悵之美。
【對應原文】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終都歸結到美呢不一定。在藝術上如此,在科學上也如此。在科學上一切探索都最終要受實驗的考驗,而在藝術上則是時間的考驗。如果它們確是挖掘到世界的一個新的方面,那它們是美的。
【題文比較】原文十分明確的說在科學上和藝術的探索最終都要通過考驗才能確定是不是美的。而選項卻說一切新的探索都是美的,過于武斷,夸大其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80688.html
相關閱讀:“慎獨”最初是儒家的重要概念 閱讀答案
“置身市場經(jīng)濟時代的詩人所秉持的立場”閱讀答案
《和當代大學生談王瑤先生》閱讀答案
《從Made in China到Cultured ①in China》閱讀答案
雷海宗《專家與通人》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