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莊子》閱讀答案(附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高中課內(nèi)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秋水莊子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 秋水•莊子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爾出于崖?,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米之在太倉乎?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12.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兩?渚崖之間,不辯
牛馬

辯:通“辨”,辨別
B
且夫我嘗聞少
仲尼之聞

少: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小看
C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


殆:懶惰
D
井蛙不可以語
于海者

語:讀
y
ù,告訴或談?wù)?br />13.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吾長見笑于
大方之家

不似爾向之自多于
水乎
B
吾非至于子之


萬川歸之
,不知何時止而不盈
C

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夏蟲不可以
語于冰者
D
東面而
視,不見水端

望洋向若而
嘆曰
14.
下列各句中,句式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A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B
不然,籍何以至此也?
C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D
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15.
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課文中有兩個“于是焉”,第一個“于是焉”的“是”指代“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埃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第二個“于是焉”的“是”指代“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第二個“于是焉”與第一個呼應(yīng),使文章結(jié)構(gòu)縝密。
B
莊子以寓言的形式,塑造了河伯和海神若兩個形象,通過兩個人的對話,流露出作者“凡事無涯”的思想。
C
作者引用“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的目的是讓河伯自我批評“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
D
作者塑造的河伯和海神若兩個形象,是對立面,作者對海神若持肯定態(tài)度,對河伯持完全否定態(tài)度。
16.
將下列劃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答:



2
)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答:



。

3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答:



參考答案:
12.C
(殆:危險。)
13.D

A
前者為介詞,表被動,后者介詞,表比較。
B
前者助詞,“的”,后者代詞,大海。
C
前者動詞,認為,后者介詞,“把”。
D
均為連詞,表修飾。)
14.B(B
為賓語前置,其它為被動句。
) 15.D
(“完全否定”不妥,河伯雖然開始狂妄自大,但很快覺察到自己的丑陋,說明其還有知錯就改的優(yōu)良品質(zhì)。)
16.

1
)于是河伯才收起(改變)了欣喜的臉色,抬頭看著渤海神若嘆息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
2
)對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與他談?wù)撽P(guān)于大道理的問題,是由于他的眼界受著所受教育的束縛。(
3
)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為自以為列身于天地之間,從那里汲取陰陽之氣,我在天地里面,猶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樣。
【參考譯文】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jié)漲起來了,千百條江河注入黃河,水流巨大,兩岸的水邊、洲島之間,不能辨別牛馬。于是乎黃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這里了。順著流水往東走,到了渤海,臉朝東望去,看不到水邊。于是河伯才收起(改變)了欣喜的臉色,抬頭看著渤海神若嘆息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說的我呀。并且我曾經(jīng)聽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見聞、輕視伯夷的義行,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見您的大海難以窮盡,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來,那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譏笑。”

渤海神若說:“對井里的蛙不可與它談?wù)撽P(guān)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著狹小居處的局限;對夏天生死的蟲子不可與它談?wù)撽P(guān)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著時令的制約;對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與他談?wù)撽P(guān)于大道理的問題,是由于他的眼界受著所受教育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流出來,向大海觀看,才知道你的淺陋,這就可以與你談?wù)摯蟮览砹。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萬千條江河歸向大海,不知什么時候停止,可它不滿盈;尾閭排泄它,不知什么時候停止,可它不虛空;春天、秋天它沒有變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這表明它的容量超過長江、黃河的容量,不可計數(shù)。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為自以為列身于天地之間,從那里汲取陰陽之氣,我在天地里面,猶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樣,正存有自己所見很少的想法,又怎么會自我夸耀呢?計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間,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澤里嗎?計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米在大倉里嗎?稱事物的數(shù)量叫做‘萬’,人類只是占其中的一類;人類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長的地方,車船所通達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這表明人與萬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馬體上嗎?五帝所連續(xù)統(tǒng)治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擔憂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賢人所勞碌的,全不過如此而已。伯夷以辭讓君王位置而博得名聲,孔子以談?wù)撎煜露@示淵博,他們這樣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剛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樣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80923.html

相關(guān)閱讀:《非攻(節(jié)選)》課堂筆記
《老子》五章導學案(有答案)
邢臺一中高一語文導游式教學《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導學案
閱讀《阿房宮賦》選段(附答案)
《伶官傳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