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教學情境,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思維,調節(jié)課堂教學氣氛與節(jié)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得到發(fā)展,從而達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興趣;關鍵;精髓;教學情境
問題總是產生于一定的情境,數學問題提出首先要觀察、分析情境,從中獲取“問題”信息,然后從數學情境中創(chuàng)造并提出新問題。因此,創(chuàng)設數學問題提出的情境成了促進學生提出問題的首要前提。一個優(yōu)化的充滿情感、理智、恰當的數學情境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根本保證,恰當的教學情境不僅是教師教學個性的展示,也是學生個性得以充分展示與發(fā)展的條件。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思維,調節(jié)課堂教學氣氛與節(jié)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得到發(fā)展,從而達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一、興趣、動機是創(chuàng)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催化劑
當人們要從事一項有目的的活動時,事先都要有一定設想,進行一些規(guī)劃和設計,作為教師,在開始教學活動之前,也必須做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教學設計,所謂教學設計,就是用系統的方法對各種課程資源進行有機地整合,對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系的各個部分做出整體安排的一種構想,它是一種構想,是教師為將來進行的教學勾畫的圖景,它反映了教師對未來教學的一種認識和期望。通俗而言,那就是你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去?你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去?你這樣做能把學生帶到那里去?
大家知道,教學設計首先要勾勒教學的順序,即應當怎樣提出主題?而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勾勒教學順序的時候,應當先關注怎樣提出主題,這個主題應該跟學生是接近的,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又要圍繞著教學主題,還能夠使得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活動中。如何創(chuàng)設高質量的數學問題情境?首先要關注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能否引起更多學生的興趣,引起更多學生的深入思考,即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其次要關注問題的“障礙性”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會不會阻礙學生的接受與興趣,影響研究質量。
二、優(yōu)化教學方法是創(chuàng)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關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在課堂上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對價值不大的信息和問題,要及時地排除和處理,使課堂教學回到預設和有效的軌道上來,以保證教學的正確方向;而對那些有價值的生成,教師在教學中要將其視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充分加以利用,為自己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發(fā)展服務。
新教材帶來了一些開放性、探索性習題,而一些教師仍是老觀念、老方法,沒有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實踐與探索,忽略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與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
比如分式及其基本性質習題中有這樣一道題目:一貨車送貨上山,上山速度為x千米/時,下山速度為y千米/時,則該貨車的平均速度為______千米/時。讓學生試著完成它,兩個班96人有8人能做出答案,其余的絕大部分是答案。
這是一道經典題目(小學奧數里就有),學生腦中已有小學里的平均數公式,以往的做法基本是做錯后評講,大部分學生當時是“理解”了,但過了一段時間后,碰到類似題目時仍舊是正確率不高。我們必須認識到,學生的數學學習無論是聽教師講還是自己看書,都有一個自己理解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要給知識賦予一種自我意識下的意義,這就難免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德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對于上面學生的解法,筆者給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星期天你去登山,以每小時6千米的速度從山腳爬12公里登上山頂,又以每小時4千米的速度從山頂按原路返回山腳下,求你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首頁上一頁123下一頁末頁共3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84201.html
相關閱讀:數學是在與自己的想象力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