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文化中的“超越”因素”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題。 (9 分 ) ① 中國文化中的 超越 因素比世界上任何文化都少。中國人沒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觀念,也沒有來世觀念。中國的知識階層里縱有對世俗采取批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
題。(9
分)

中國文化中的“
超越”
因素比世界上任何文化都少。中國人沒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觀念,也沒有來世觀念。中國的知識階層里縱有對世俗采取批判的態(tài)度,也只是用一個放在古代的被理想化了的人間關系,來批判眼前的世俗關系。士大夫階層可以將對一般人來說是外在的人間關系內省化,由“
格物致知”
出發(fā),經“
正心”“
誠意”“
修身”
,到“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但是,士大夫階層沒有真正推翻按等級與層次“
做人”
的方式,只是透過內省的過程,給予它一個理論基礎而已。

因此,孔子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顯然地,這種“
由己”
而不是“
由人”
出發(fā)的“
為仁”
,仍然是為了成全“
仁”
這個“
二人”
關系的。

這種情形,與站在“
自我”
的基地上超越外在的世俗關系的情形是不同的。后者的范例莫如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借娜拉說的:“
在我是女兒和妻子之前,我首先是一個人。”
易卜生是具有新教文化背景的,因此才會產生個人可以超越世俗及為世俗所負累的舊“
自我”
的思想。

中國文化卻反其道而行之。個人只有進入世俗關系中,才能成其為“
人”
。他如果要作自我提升,也必須通過同樣的渠道去進行,亦即用由內而外的“
致良知”
的方式,將這種世俗關系重新肯定一遍,并使之臻于完善。

當然,士大夫階層的思潮中還有逃遁世俗的傾向,如孔子說“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之類,這種傾向到了道家的手里就變成了全面性的生活形態(tài)。然而,后者亦不能使“
個體”
在世俗中全面盛開,它只提供了有限的個人天地,其表現方式主要是“
獨善其身”
的超脫飄逸狀態(tài)以及在藝術方面的靈感。至于道家思想的其他功能,如“
退隱終南”
的仕宦之術,在不測的世道面前的“
明哲保身”
之術,在人情磁場中“
利吾身”
的陰謀術,則基本上是適應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
(節(jié)選自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有刪改)
8
. 下列不能說明中國文化少有“
超越”
因素的一項是
  A.
中國人沒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觀念,也沒有來世觀念。
B.
中國知識階層只是用古代被理想化的人間關系來批判眼前的世俗關系。
C.
中國文化中的個人只有進入世俗關系中才能成其為“
人”
。
D.
道家具有“
獨善其身”
的超脫飄逸狀態(tài)和在藝術方面的靈感。
9
.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士大夫階層的修身內省不僅沒有產生超越世俗的自我,反而提供了個人等級與社會層次同構的理論基礎。
B.
孔子所謂“
為仁由己”
中的“
己”
并非人格獨立自足的個體,而是社會關系中的一員,與他人相互依存。
C.
娜拉說“
我首先是一個人”
,意味著她擁有超越世俗關系的純粹人格,完全脫離了外在的社會角色和人倫關系。
D.
中國文化中自我的提升依然以外在的世俗關系為旨歸,自我的完善程度與世俗關系的完善程度基本一致。
10
.為什么說道家思想中逃遁世俗的傾向“
基本上仍是適應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

【答案】:
8
. D.
原文是“
它只提供了有限的個人天地”
,恰好說明中國文化有難得的有限的“
超越”
因素。
9
.C.
原文“
在我是女兒和妻子之前”
,說明C
項“
完全脫離了外在的社會角色和人倫關系”
錯誤。
10
.①
道家逃遁世俗的傾向并不能使“
個體”
在世俗中全面盛開,它只提供了有限的個人天地。②
道家思想中“
退隱終南”“
明哲保身”“
利吾身”
之術皆為求官而暫時抽身,其深層追求仍與世俗關系連在一起。(答出一點給2
分,答出兩點給3
分,滿分3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387929.html

相關閱讀:《中國人文化性格的內傾性》閱讀答案
“微博粉絲”閱讀答案(高考天津卷)
《中國文化“和”的精神》閱讀答案
雷海宗《專家與通人》閱讀答案
劉芳《當文化遇到資本》閱讀答案